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雖然我們還沒出殼,但我們已經可以互相交流啦!

雖然我們還沒出殼,但我們已經可以互相交流啦!

圖自:Kichigin/Shutterstock

鳥巢中總是時不時地傳來幼鳥的「吱吱」聲,它們是在告訴媽媽:「我餓了,我餓了」。但媽媽告訴它們,當有捕食者靠近時,記得要保持安靜……

科學最新的研究發現,小鳥之間的溝通甚至在它們還沒有孵化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當鳥的胚胎還在鳥卵內時,它們就可以通過振動進行彼此間的交流了。

因此,它們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安全地破殼而出,或者應該在舒適和相對安全的殼中繼續等待時機。

當媽媽警告有危險時,即使是未出殼的寶寶也要注意。

圖自:StockPhotoAstur/Shutterstock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西班牙維戈大學的一個生物學小組觀察了在一個特別不穩定的環境中孵化的鳥類:加利西亞海岸外的Sálvora島上的黃腿海鷗,這裡同時也是一群喜歡吃雛鳥的水貂的家園。

因此,知道何時破殼而出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加利西亞海岸

為了進行實驗,研究人員仔細收集了海鷗卵,一組放在孵化器中,並選擇合適的時間模擬它們父母的叫聲,這種叫聲是有食肉動物靠近時,父母才會發出的警報。

與此同時,另一組海鷗卵放在一個隔音的孵化器中里,無法聽到模擬的「警報聲」。

然後,研究人員將所有的卵都放回到同一個孵化器中,並對所有卵進行物理接觸。科學家們發現:那些受到警告的卵比那些沒有受到干擾的卵振動的幅度更大。

「我們非常驚訝,」維戈大學動物生態學組的主要作者Jose Noguera接受採訪時說道,「我們知道鳥的胚胎在卵內可以產生振動,但它們的振動幅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這些振動是由胚胎在殼中緊張地蠕動造成的。而且,就像從蛋殼後面傳來的莫爾斯電碼一樣,其餘的卵也能聽到其他卵中傳出的振動。

事實上,當小海鷗最終孵出來的時候,它們已經事先對自己的環境有了一些了解,即使是那些只是受到了同伴振動影響的小海鷗。

根據這項研究,被模擬了「警報聲」、剛出生的小鳥處在一種警覺狀態:與對照組相比,它們出殼的時間更長,並且保持安靜,俯下身子躲藏的動作更頻繁。

圖自:Free Stock Images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預誘導導致的焦慮的生理癥狀,包括高水平的應激激素和細胞線粒體DNA複製數量的減少。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鳥類胚胎與它們的兄弟姐妹交換了有價值的信息,可能與捕食者引起的危險有關。」

原文:CHRISTIAN COTRONEO

編譯:阿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年科學畫報 的精彩文章:

《少年科學畫報》送你的動物奇妙夜裡藏著多少秘密?

TAG:少年科學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