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孔子的說話之道:開口前先看這三件事

孔子的說話之道:開口前先看這三件事

作者:慈懷茲心

來源: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說話不難,但把話說好,很難

海涅曾言:「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

言語所蘊含的力量之大,可見一斑。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

你說出的話,代表了你的智慧、你的品格、你的見識。

常言道「夏蟲不語冰」,可以說,你的說話技巧,就決定了你在人群中所處的高度。

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聆聽一下孔夫子的教給我們的三點說話之道。

1

說話要看場合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譯文】

孔子在家鄉時,非常恭順,好像不擅講話的樣子。他在宗廟裡、朝廷上,有話便會明白而流暢地說出,只是說得非常謹慎。

【慈懷解讀】

孔子在家鄉和鄉親們在一起的時候,非常溫順、謙和,好像不擅長說話的樣子。他不是真的不會說話,而是刻意低調。

在外面,你可能有權有勢、受人景仰,但在家裡就只是家庭的一份子,或許是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家庭是講親情的地方,不是顯擺自己學問或權勢的地方。

而孔子在宗廟朝堂時,有話便說,出口成章,只是言語謹慎。為人臣子,就是要為百姓呼籲、為國君分憂,積極貢獻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孔子在不同的場合的說話方式完全不一樣,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也應該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在家裡應該溫順,不要夸夸其談,在外面應該展露自己的才華,但是要謹慎。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非常厲害的人往往在家裡比較謙卑和溫順。反之,許多沒什麼才幹的人在家裡裝大爺,對老婆、孩子趾高氣揚,在外面就做縮頭烏龜了,所謂「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

所以,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當時的場景,認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以史為鑒】

三國時期的許攸,不僅是曹操的心腹謀士,還是曹操的發小,對曹操剷除袁紹居功甚偉。

按理說,許攸跟曹操交情身後,本身又功績卓著,應當有高官厚祿錦衣玉食。

然而許攸仗著這層關係,從不給曹操面子,總是不分場合地直呼曹操的小名,還當著大臣們的面三番五次逼問曹操「沒有我你是不是得不到冀州」。

曹操表面上附和他的話,卻懷恨在心,終於在他屢次三番不分場合地居功自傲後,將他殺掉。

2

說話要看對象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節選)】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立刻行動嗎』,您回答『父兄還在,怎麼可以不問過他們就私自行動呢』,冉求問『聽到就立刻行動嗎』,您回答『聽到了就應該立刻行動』。我有些迷惑,大膽地請問您這是什麼緣故呢?」

孔子說:「冉求平日行事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一個人膽量有兩個人的大,所以提醒他退讓些。」

【慈懷解讀】

子路和冉有問了孔子一個相同的問題,孔子給他們答案卻完全不一樣,讓一旁的公西華迷惑不解。

而孔子的解釋是,因為二人性格不同,冉有需要推一把,子路則需要壓一壓,他對不同的學生給出不同的指點,幫助他們揚長避短。

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從說話的角度來看,就是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沒有標準答案,皆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以史為鑒】

「智子疑鄰」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雨水沖壞了宋人的院牆,他的兒子和鄰居都說如果不趕快修好,容易丟東西。晚上果然丟了許多財務,宋人誇自己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是賊。

有一些話,對關係親近的人可以說,對關係一般的人就不能說。

3

說話要看時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文】

孔子說:「陪著君子說話容易犯三種過失:沒到該說話的時候就搶話,叫做急躁;到了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叫做隱瞞;不看看君子的臉色便貿然開口,叫做盲目。」

【慈懷解讀】

孔子談到了「侍於君子」有三種過失需要避免,「侍於君子」就是部下對上司、後輩對前輩、臣子對君王說話,其實朋友間說話時也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第一種是沒到該說話的時候就搶話,一般是急於出風頭、表現自己,但實際上這樣做的效果並不好,只會給人留下不懂禮貌、不夠深沉的印象。

第二種是到了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該你發表意見的時候你不講,是什麼意思呢?怕負責任?還是怕說錯話?這也不是坦誠的表現。

第三種是不看別人的臉色,自顧自喋喋不休。講話要看對方的臉色,人家臉色已經不好了,你還自顧自地講,就不合時宜,像睜眼瞎一樣。

所以說話要看場合,要看對方的臉色,根據對方的情緒來調整自己說話的內容。這不僅是溝通的藝術和技巧,也體現了你對他人的尊重和體諒。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察言觀色和巧言令色完全不同。巧言令色是一種偽裝和諂媚,為了討好對方花言巧語;而察言觀色是看到對方的情緒並體諒對方,是一種真誠的表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情商。

【以史為鑒】

秦末劉邦起義,推翻秦朝,叔孫通帶著一群儒生降於劉邦。

劉邦一向不喜歡儒生,覺得他們都是些只會動嘴皮子沒有真本領的人。叔孫通便立刻脫下長袍換上短衣,再也不作讀書人打扮。劉邦要他推薦人才,他推薦的也都是些市井之徒,一個儒生都沒有,很得劉邦心意。

然而等天下漸漸安定下來,劉邦的屬下儘是些莽夫粗人,不講規矩,常常喝得爛醉如泥在朝堂上亂叫亂舞,劉邦開始厭惡他們,叔孫通此時便站出來說:「雖然儒生不能幫您打天下,但是能幫您守天下。我願意召集儒生們,一起商議制定禮儀規範。」

這話說在了劉邦心坎上,讓他立刻點頭,開始重用叔孫通和他的追隨者們。

雖然世易時移,但有些亘古不變的智慧,直至今天仍舊能為我們指引前進的路。

歷史上,多少人因為「會說話」而一步登天,又有多少人因為一句「無心之言」而萬劫不復?

現在的我們雖然不太會面臨那樣生死攸關的處境,但語言技巧的仍然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語言是拉近心與心的距離的工具,不要讓它變成傷人傷己的兇器。

說話要看場合、看對象、看時機,哪怕是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面對不同的對象說出來,也會收穫截然不同的效果。

記住這三條原則,你也可以成為語言大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點情商智慧學 的精彩文章:

路不通時,要學會「拐彎」
人生沒有標配,每一步都珍貴!

TAG:懂點情商智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