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堅不可摧,大型特混艦隊的橫空出世

堅不可摧,大型特混艦隊的橫空出世

(上圖)航行中的美軍航母特混艦隊

美國人對1942年最痛的感受是單航母特混艦隊的實力太弱,進攻時不容易摧毀防禦嚴密的日軍主力航母艦隊,防禦時即使在遠距離就發現敵機,也因為戰鬥機數量不夠而難以徹底攔截。然而集中的多航母編隊容易被敵方一次性發現並打擊的問題依然存在。那麼,航母在作戰時到底是分還是合?這是所有問題的關鍵。作為太平洋艦隊的掌門人,尼米茲上將對此深有感觸。他一直試圖根據1942 年的戰鬥經驗修訂航母作戰條令和戰術,他指定太平洋艦隊航空兵總監約翰·托爾斯中將來牽頭實施此項工作。托爾斯是航空先驅,美國海軍歷史上的第3 位飛行員。不過這種關乎大軍勝敗的事情,托爾斯還是要依靠參加過實戰的人才能做得好。

謝爾曼少將顯然是符合條件的人選。他在珊瑚海戰役時任「列剋星敦」號航母艦長,後來一直致力於艦隊防空戰術的探索。在1943 年1 月20 日的日記中,謝爾曼說自己和另一位名將,哈爾西中將對航母戰術的理解「完全一致」。然而就在1943 年3 月15 日,致力於推動多航母特混艦隊戰術的謝爾曼卻收到了來自哈爾西的一封信,勸他「回歸到航母分散使用的道路上,以應對敵方攻擊」。顯然,分還是合,不太容易撕得清。

(上圖)由於進攻組織能力偏弱,美軍航母部隊在1942年時的攻擊力遠不如日軍機動部隊,因此在大部分戰鬥中都未能擊沉日軍戰力強悍的大型艦隊航母。

對於這個問題,第一個答案來自1943 年1 月1 日發布的《航母特混艦隊標準航行條令》修訂版文件:

每一支航母特混編隊不應編入超過2 艘航母。如果有2 艘航母,則其中1 艘應負責防空巡邏、偵察等勤務任務,另一艘則應做好準備隨時組織「全甲板攻擊」。兩艘航母應輪換執行勤務和攻擊任務。特混艦隊內的其他艦艇則應訓練至「無須信號就自行跟隨勤務航母行動」的地步——勤務航母需要頻繁轉向迎風航行以放飛飛機。為了盡量減少離開艦隊隊形的時間,執行勤務任務的航母需要根據風向隨時調整自己在艦隊隊形內的位置。

同一支特混艦隊中的多艘航母在遇到或即將遇到空襲時分散行動,每一艘航母在分散時都要帶上那些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形成防空屏護的巡洋艦和驅逐艦。

在這份臨時修訂版條令中,美軍重新明確了特混艦隊的編成:

一支航母特混艦隊將編入若干艘或更多的航空母艦。在較小型的特混艦隊中,每一艘航母及其護航艦艇都可被編組為1 支特混大隊;在大型特混艦隊中,特混大隊則可編入多艘航母及其護航艦。特混艦隊設有1 名總指揮,以艦隊中的某一艘航母作為旗艦;每一支特混大隊也設有一名大隊指揮官,以本大隊內的一艘航母為旗艦。當所有航母集中行動時,特混艦隊指揮官將作為戰術指揮,統一負責所有單位的行動;當某一支特混大隊離開主力單獨行動時,大隊長則作為戰術指揮負責本大隊的作戰指揮。當預期即將進行空中作戰時,特混大隊指揮官應在航母上擔任航空作戰總指揮;而如果戰鬥將以水面作戰為主,則他也應作為戰列艦與巡洋艦總指揮負責指揮作戰,直到戰鬥結束。

1943 年4 月22 日發布的《航母特混艦隊機動和射擊條令》則進一步補充道:

「當編有2艘或更多航母的編隊遭到攻擊時,各航母必須分散行動。每艘航母都要由事先指定的屏護艦隊伴隨。」不僅如此,「每一支航母戰鬥群應當獨立負責自身的航空作戰和防空指揮……各航母戰鬥群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5—10 英里(8—16 公里)為宜。」

這實質上仍然是戰前的航母作戰條令:平時可以2 艘航母集中行動,等遇到空襲威脅再分開。只是在各特混大隊的防空協同方面做出了一些更可行的改進。但這些文件的官方身份絲毫不意味著它是所有人的共識。

1943 年3 月15 日,金上將的司令部簽發了《戰鬥經驗公報第3 期——1942 年10 月索羅門群島戰鬥》。這份官方文件集中分析了聖克魯茲海空戰,並引爆了關於航母戰術的新一輪爭論。

聖克魯茲海戰中的「企業」號艦長奧斯本·B. 哈迪遜上校堅持認為,在聖克魯茲海戰中,「企業」號的防空指揮組完全達到了訓練要求,但他們的努力卻被現實殘酷地壓倒:「空中有38 架我方的戰鬥機,而大群敵機卻從不同方向和高度襲來,還有其他友機在一旁添亂,於是防空系統全面崩潰。」言下之意,現在的航母編隊實力太弱,無法自保。

然而,在同一場戰鬥中指揮TF17(「大黃蜂」號特混艦隊)的喬治·穆雷少將觀點則與哈迪遜截然相反:「不能指望一支特混艦隊的防空戰鬥機隊能像和本隊的防空指揮一樣與其他艦隊的防空指揮密切合作與協同。由於長期共事,特混艦隊內防空指揮組和防空戰鬥機之間的合作是親密無間的,但當防空戰鬥機由另一支部隊來指揮,則這種高效率就會大幅喪失。」托爾斯中將也支持單航母作戰,但他的理由看起來更簡單:「戰爭學院、海軍部、艦隊里已經有數千頁紙的文件來探討航母的分散和集中。……現在再來繼續爭論這個老大難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更青睞1943 年1 月1 日文件中的戰術原則:平時兩艘航母集中編組,一旦敵方空襲迫近則分散開來,空襲結束後再重新集中。

哈爾西則直接糾結戰場的具體細節上:他認為聖克魯茲海戰中「企業」和「大黃蜂」兩艦的距離選擇是十分糟糕的,「太遠,無法相互協同;又不夠遠,無法分散敵方攻擊力量……由於距離過遠,航母之間的通信崩潰,防空指揮也失去了作用。」

經此一番爭論,到1943 年中期,一支航母編隊應當編入2 艘大型航母的觀點基本成為共識,否則一艘航母力量太弱,無論是攻擊還是防禦都捏不成拳頭。那麼問題來了,2 艘航母中哪一艘負責本隊防空呢?正如穆雷將軍所言,航母的防空指揮組和本艦的戰鬥機配合最默契,一旦跨母艦合作,效率就會大大降低。這一觀點也同樣廣為認可。而如果真的如東所羅門海戰後「薩拉托加」號艦長提議的那樣把2 艘航母中的1 艘全部用來執行防空任務,那麼艦隊的攻擊力顯然會大幅度下降,這也是不可接受的。

恰在此左右為難之時,解決方案適時出現:用「克利夫蘭」級巡洋艦艦體改造而來的「獨立」級輕型航母服役了。這種載機量僅有40 架,基本不具備「全甲板攻擊」能力的輕型航母,不正是「專職防空航母」的最佳選擇嗎?若是為每一支編有2 艘大型艦隊航母的編隊配備1 艘專司防空的輕型航母,那就可以極大保障艦隊的防空實力,同時也不會影響大型航母的「全甲板攻擊」。這個設想立刻得到了近乎一致的拍手叫好。1943 年7 月,美國海軍司令金上將簽署文件,正式要求為美軍每2 艘大型航母配備1 艘輕型航母,甚至還專門規定要保證輕型航母的數量達到9 艘。只是,這些輕型航母的建造速度實在太快,1943 年還沒過完,9 艘「獨立」級就全部建成,此時美軍的大型艦隊航母總共才只有9 艘(7 艘新建成的「埃塞克斯」級,以及「企業」「薩拉托加」兩艘老艦),美國人倒是想讓大型航母和輕型航母2:1 配置,可哪有那麼多大型航母來湊數呢?如此,2:1 的配置比例便順理成章地改成了2:2。海面上終於出現了四艘美軍航母集中在一起的隊形。在1943 年8 月末空襲馬爾庫斯島的戰鬥中,美軍真的為輕型航母全部搭載了戰鬥機。

但是,這時的美軍四航母特混編隊雖然有其形卻還是無其實。雖然表面上看是四艘航母,但實際上真正充當進攻力量的還是只有兩艘大型艦隊航母,攻擊力並不比中途島海戰時「企業」「大黃蜂」兩艦組成的TF16 強多少。2 艘輕型航母只是用來強化艦隊防空的「保鏢」而已。

就在這時,一場變革改變了一切。

1943 年3 月,曾在珊瑚海戰役中任「列剋星敦」號艦長的謝爾曼少將和他的參謀長赫伯特·S. 達克沃斯上校、「企業」號飛行長羅伯特·迪克遜中校一起組織一場演習,來檢驗航母應該如何作戰。當他們乘「企業」號來到珍珠港時,他們看到了嶄新的新一代航母首艦「埃塞克斯」號。隨後不久,「埃塞克斯」級「約克城」號、「列剋星敦」號加入了太平洋艦隊,曾在1942 年與謝爾曼少將生離死別的這兩位「老兄弟」彷彿又回來了,而且比之前更加強大!同一時期,3 艘新的「獨立」級輕型航母也服役了。現在,謝爾曼、達克沃斯,還有站在他們身後的托爾斯中將有了足夠的航母和飛機來進行這場革命性的實驗了。新型航母本身也帶來了新裝備:防空指揮專用的四頻道甚高頻無線電、帶有PPI 顯示器的新型SK 對空搜索雷達、專門設計的CIC,新型SG 對海搜索雷達以及隨之而來的夜間和濃霧中操艦的新技術,解決了防空指揮中最大難題的測高雷達,足以在機動性上克制零戰,火力和防護則佔據絕對優勢的新型戰鬥機F6F「地獄貓」,同樣重要的還有已經普及到所有飛機上的敵我識別器。

作為多航母集中戰術的鐵杆粉,謝爾曼想要證明的目標很明確:穆雷提出的關於「跨航母協同會導致效率大幅下降」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多艘航母並肩航行,並不影響各自收放艦載航空大隊。只要能夠擬定標準化的戰術條令,就能使多艘航母有效整合成強有力的拳頭。

(上圖)經過1942年的戰鬥,小型航母編隊除了攻擊力不足外,防空能力不足的問題也顯露出來,「即使發現敵人也攔不住」。加之雷達防空指揮已經嶄露頭角,多航母集中編隊的思路開始在美國海軍中蔓延開來,傳統的「全甲板攻擊」戰術思想即將嬗變。

關於謝爾曼演習的過程,筆者暫時沒有找到資料,但結果很清楚,那是一場革命。

1943 年4 月13 日,尼米茲上將專門指派了一個三人小組,任務正是重寫年初的《航母特混艦隊標準航行說明》,謝爾曼少將的試驗結果則是他們最鮮活的依據。三人小組中有一位曾是聖克魯茲海戰中「大黃蜂」號的主任參謀,阿波羅·蘇塞克上校,他和他的同伴們認為自己的研究範圍「應該擴展到對所有的太平洋艦隊戰術公報、大量的艦隊評估文件進行徹底分析」——他們在5 月18 日寫給尼米茲上將的信中提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們的工作成果成了《太平洋艦隊戰術命令和條令》,文件編號為PAC-10

PAC-10 文件是一次徹底的變革。它整合了美國海軍當時所有的戰術文件、戰術公報、特混艦隊戰術資料、戰場條令,彙集成一份條令性文檔,並適用於整個美國海軍艦隊。文件的目標在於「讓那些類型各異,不熟悉條令,而且在不同指揮官麾下的部隊,只需簡單閱讀就可以在與敵交戰時協調行動,而不必進行耗時費力的專門培訓。」PAC-10 涵蓋了包括單航母特混艦隊、多航母特混艦隊、支援登陸的護航航母或輕型航母艦隊等,這就實現了海軍全兵種的大協同,包括戰列艦和航空母艦。

文件充分利用了已經成熟的防空指揮技術和裝備。現在,防空指揮官已經能夠對所有探測到的目標保持持續跟蹤,評估其威脅,向「即將遭受攻擊」的友艦發出警報,並有效掌控防空戰鬥機的數量和位置。托那些大型航母上眾多新型雷達的福,對敵機的有效攔截已經不再是夢想。現在,太平洋艦隊所有的艦載機中隊都已經熟悉該怎樣在防空指揮官的引導下遂行航母艦隊防空作戰了。如PAC-10 文件所寫:「隨著艦隊編製的快速變化,新上艦的航空兵部隊必須能夠根據已有的訓練快速融入部隊執行任務,而無須再接受大量個性化的培訓。」顯然,標準化的指揮體系,標準化的訓練成了大編隊作戰的基石,之前關於「熟悉的防空指揮官和戰鬥機中隊合作起來更有效」的局限已經被打破。

PAC-10 解決了兩個大問題。首先是創建了一套統一、普遍適用的條令體系,使得軍艦可以在各艦隊間方便地調動。其次則是將先前面向小型編隊的戰術條令擴大到了全艦隊層面,使得指揮官可以更有效地指揮各種規模的艦隊,尤其是快速機動的航母特混艦隊。

PAC-10 條令消除了「獨立」級「專用防空艦」概念的基礎。這組條令實施之後,戰場上的美國海軍航母司令們忽然發現,自己可以和指揮本艦戰鬥機一樣方便地指揮來自其他航母的戰鬥機了!不僅如此,甚至連驅逐艦都能夠方便地指揮自己頭頂上的戰鬥機。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把特混編隊中的2 艘輕型航母排除在艦隊進攻能力之外呢?自然,早期的幾次嘗試之後,美國人放棄了將「獨立」級輕型航母用作專業防空艦的打算,但兩大兩小四艘航母的特混編隊卻在已經能夠有效協同多艘航母的進攻與防禦作戰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中紮下了根。直到這時,「獨立」級輕型航母才真正從「特種專用艦艇」轉變成了「半艘艦隊航母」,美國海軍實力強大的四航母特混編隊才真正實現

至於大型航母編隊容易被發現的問題,現在美國人已經有了充分的信心,依靠雷達和實力強大、協同有力的防空戰鬥機群,自己的艦隊勢必堅不可摧。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之熱兵器時代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對南方出海口的千年情節,俄海軍首次進入地中海
完美武將趙雲之飛龍歸天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