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白塔寺:一個建築人類學的微觀案例

白塔寺:一個建築人類學的微觀案例

施衛良訪談

Interview with SHI Weiliang

天妮/TIAN Ni

白塔掠影

WA:從北京市整體規劃的層面來看,白塔寺這個片區有怎樣的身份特徵?

施衛良:白塔寺地區本身是一片以白塔為標誌的保護區,一直有地域特點、場所感在裡頭,一個群體會有共同的場所記憶,喚起衚衕人對衚衕生活的回憶或者叫「鄉愁」。現在,從建築上來看,可能看不出傳統四合院了,但衚衕肌理還在,白塔寺片區跟東四、西四或南鑼鼓巷比,院落空間和衚衕空間沒有那麼完整,但是它以自身具有的場所精神帶動整個區域的人文環境,我覺得這是最獨特的。白塔寺既是地標,也是場所特徵的符號,這一點有些類似現在提到的「IP」(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白塔寺周圍的白塔寺宮門口地區原來形成的歷史商業的空間氛圍,也能喚起人腦海當中對場所的記憶。現在用IP這個概念,對形成一種空間環境和對空間環境帶來衍生的經濟形態有很大促進,包括做特色小鎮都在找IP,但是白塔寺恰恰是歷史自身存在的IP,問題是這個IP怎麼能給它用好。

WA:白塔寺片區在逐步推進有機更新工作的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節點?

施衛良:我覺得北京國際設計周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原來我們也試圖做過一些動作比較大的改造,但是從設計周開始,以院落更新的方式來引入,以再造的方式慢慢更新,對比原來更新改造的方式有一個轉變。目前「微循環」「微更新」的理念在白塔寺慢慢持續發揮作用,從進入大家視野、認識它然後形成共識的這麼幾個階段,「微更新」這種方式起著很好的作用。

北京國際設計周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頒布後,對整個歷史保護街區的重視程度跟原來相比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習總書記也說老城不能再拆了,大家對歷史街區的認識也在進一步提高。再有,白塔寺前的阜成門內大街作為西城示範街區的改造項目,把公共空間、環境和立面的整治都結合在一起,對下一步白塔寺地區周邊環境的改善有所促進。

就目前看來,我覺得以往這些探索過程是跟白塔寺整個街區的「微更新」相聯繫的。就未來來說,可能更多的還是要做市政系統、包括污水系統的植入等等。現在老城內比較令人困惑的事情,一個是院落的改造,另外一個是市政系統的支撐。隨著院落改造工作越來越深入,有時支撐能力跟不上,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我認為從未來來講,首先要提高市政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當然這也需要我們打破一些原來完全按新建模式的規範標準——比如衚衕里一些管線的設置標準等等。如何適應老城微更新的需要,我們在規划上也做了一些探索。

另外,我覺得還與四合院的產權制度改革相關。目前也在推一些產權制度方面的調整改革,我們在規劃里可能要從政策調整方面呼籲,白塔寺及其他老舊地區的更新改造,如果要跟產權制度的改革和創新結合起來,也許能夠再往前推進。只有房主自己享有產權或者享有一定的「類產權」的關係之後,他對這個房子的關愛和責任感可能就會發生變化。現在對老城改造相關的公司來講,還是以收房子為主,只有收回來才能更新,以後可不可以變成房主和公司形成一種共有產權的方式,未來可以做一些新的探索。

WA:片區內在各個層面已經做過的諸多嘗試,對於北京未來的規劃和發展是否有借鑒意義?

施衛良:我覺得最大的意義是要調動起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保護和更新改造過程當中。華融金盈公司代表了市場主體,它的介入是幫助政府作為一個實施主體參與到這個地區的更新保護過程當中,設計師通過國際設計周來做這方面的「微更新」「微改造」的工作。同時通過宣傳擴大該地區的影響,讓更多的人能夠重視白塔寺,能夠願意到白塔寺參與一些經營或者改造性的活動。

幾個示範院及其他院落的更新,在改造模式層面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但現在散點式的改造是基於可收回的院落跟設計師進行合作設計的,未來功能導向的作用可能不是那麼明確。就白塔寺本身功能的實施改造來說,可能還有兩方面要再做一些努力。第一,功能植入和選點的耦合是不是有一個系統的謀劃,這個我覺得非常重要。楊梅竹斜街的成功是因為有領航員計劃,它實際上是一種「孵化」,這種孵化跟它未來功能的選擇是結合在一起的。對整個區域的功能認識需要建立在保證這個地區的活力復興和可持續更新的角度上,我覺得仍需有一個堅定的方向,要鼓勵老城區朝著某個方向去發展,不能總是游移,游移之後就會造成今天這麼改明天那麼改的局面,還是要有系統性功能和改造計劃的耦合。第二,重點的區域要有「引爆點」。抓住最打動人的地方——特別是和白塔寺密切相關的宮門口、安平巷等區域——這種關鍵地點的關鍵改善,實際起到一個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方面政府也要給予一定的支持。這些關鍵點做好的話,作用和力量將會是很大的。

2017 白塔寺國際方案徵集:「設計市集」現場踏勘

我們所想的改造成功的標誌就是有成套住宅、廁所能夠入戶,這樣四合院的舒適度、宜居度就會大大提升,但是這都建立在市政基礎設施條件能夠滿足之上。

我們也正在推進責任規劃師的這種工作機制,我最早就在院里推動大家,把規劃工作變成一個連接各種社會力量和設計師的一個平台,是讓更多的設計師通過規劃的平台參與規劃實施的行動。凡是搞得比較好的更新改造,都是大家協同來做,是一個滾動的、長時間的持續關注和更新的結果。這可能也是未來我們老城保護和更新的一個方向。政府通常有年度目標,這種年度目標和滾動實施之間的配合如何實現?千萬不要把年度目標簡單指標化。別到時候說今年要把牆全部刷了,明年要把煤改電都做了,而是要跟實施的目的和效果結合起來。

2016白塔寺院落更新國際方案徵集「北京小院兒的重生」

WA:除了保護之外,北京市總體規劃對於舊城片區提升環境、活力復興這部分工作有什麼期待?

施衛良:我覺得現在政府在整個推更新改造過程當中,也在尋求一種平衡點,我們也關注到,目標並不是簡單的疏解,而是把疏解、活力復興、可持續和文化傳承結合在一起。比如監測數據發現,現在疏解的目標和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這個結果並沒有匹配上。老城也一樣,要先看希望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疏解。

要繼續推動以責任規劃師、建築師為主的老城有機更新模式,擴大公眾參與。我們長期在史家衚衕做責任規劃師的工作,想以這裡為平台探索一些工作的經驗。但是責任規劃師不能包打一切,還是建一個平台,一起來做這件事,這樣社會動員的效果會更大。

「北京小院兒的重生」評審現場

WA:如何在街巷層面繼續細化公共空間環境的再造?

施衛良:居住功能是這個地區的主導功能,圍繞著規劃目的,實際上不是簡單以解決居住為目的的,更大的目標是要帶動這個地區的整體環境的改善和活力的復興,就是要從功能角度來考慮。比如宮門口區域,我覺得要引入一些商業文化的活動來跟整個白塔寺周邊的氛圍契合,南邊就是金融街的區域,這就有點像新天地和淮海路那種關係,應有一些功能上的互補。以功能的植入帶動活力復興和公共空間環境的改善,而不是狹義地說這個片區就是居住或就是商業。原來那種單一的功能片區、功能規劃,我們也越來越多地在反思。現在都說共享經濟、共享院、共享空間,規劃也應該考慮把居住、商業、文化形成一個共享的綜合體。

衚衕景象

受訪人簡介: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全文刊載於《世界建築》201907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築 的精彩文章:

為每個人尋求體面的如廁體驗

TAG:世界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