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掌握這條規律,你就能降伏自己的心,做一個從容淡定的人

道德經:掌握這條規律,你就能降伏自己的心,做一個從容淡定的人

有人說,很想好好讀一本書,可總是靜不下心來,讀幾頁,就把書放一邊,玩手機,看電視去了。

工作,情感,生活,遇到心煩意亂的事情,很想清靜,可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如何調整?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揭示一條規律。掌握這條規律,你就能降伏自己的心。

謹記基本規律:矛盾對立的雙方,守住一方,就能剋制另一方。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這個世界,有一條規律,那就是矛盾對立的雙方,是同時存在的,組成相反相成的關係。守住一方,就能剋制另一方。反過來,也一樣。

重和輕,是矛盾的一對。守住重,就能得到輕。

靜和躁,是矛盾的一對。守住靜,就能剋制躁。

這個重,具體是指什麼?

不是重量的重,而是重視的重。

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內心就變得笨拙。

重和輕,是一對矛盾,把外在看得重,內在必然輕。輕飄,則控制不住。

莊子說:「外重者內拙」。

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人的內心就變得笨拙,失去平常心,無法發揮正常的水平。

莊子舉一個例子,說同一個人,如果用瓦礫,跟別人下賭注,他就能玩得很洒脫,技巧高超,因為瓦礫這種東西,不值錢;如果換了用黃金,不用瓦礫,那麼這個人就變得戰戰兢兢起來,內心緊張,變得笨拙起來。

因為人把黃金看成貴重物品,內心就變得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稍有不慎,就輸了。這種恐懼心理,使人變「拙」。

現實生活中,每年高考,都會有少數學生,平時考試成績很優異,可是一到高考就失利,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也印證莊子說的「外重者內拙」。把高考這件事,看得太重要了,造成心理壓力,反而無法正常發揮。

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自己的內在,才能守住根本。

通過這些例子,就能理解老子說的話: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聖人能對外界的人、事、物,對物質和名利,都看得很淡泊,這種看得很輕,不是故意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為什麼?

因為聖人的思想言行,剛好是莊子「外重者內拙」的反面。可以說是:內重者外巧。

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自己的內在,守住自己的根本,就能輕巧、靈活地應對外界的人事物。

人的根本是什麼?

就是自己的精氣神。

《清靜經》說:「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外在的物質,名利,榮辱,這些東西,都是對內在的牽絆。如果人的身心,整天淪陷在五色、五味之中,就無法得到清靜,精、氣、神不斷地向外消耗,人就變得躁動、不安,走向衰老、疾病。

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則失去根本,也靜不下來。

老子說:「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身內就輕了,所謂:身輕天下。這樣的結局,就是輕浮和躁動,失去根本。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可是很多人做不到。那是因為,內心沒有足夠的力量。

清靜,沉澱下來。清靜,也是一種心力。這種心力會壯大。當清靜的力量很強大時,就會反過來,剋制外界的躁動。

比如說,當你走近一位大德高僧,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氣場,是很清靜、安詳的。和這樣的人打交道,你會感到如沐春風,很舒服。

這就是清靜克制躁動。

而那些大德高僧,也是平凡人,不凡的地方是,人家經常保持定靜,從定靜中修持功夫。長年累月,功夫到了那個境界,自然就超凡脫俗。

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不被任何人打擾,慢慢成為一個定靜的人。

我們普通人,每日上班,下班,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想清靜,是很奢侈的,所以內心經常躁動,也沒有安全感。因為沒有安全感,就更加去抓住物質,獲取他人的關注,渴望別人的愛……恩恩怨怨,由此而生,得不到消停。

扭轉這種不良循環,要停頓,止住。

盡量每天抽出一點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不被任何人打擾,讓自己的身心放鬆,精、氣、神得到充電和恢復。細水長流,積沙成塔,時間會讓你慢慢成為一個定靜的人,一個安然自在的人。

這時,就達到內重外輕的狀態。

當你保持這種心態,無論做什麼事,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處理什麼樣的矛盾和突發事件,你都能不慌不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做一個從容淡定的人,完全主導自己的人生。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是說不出來的,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
老子:只要思路開竅,人可以達到「榮辱不驚」的境界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