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最熱中伏,重在祛濕,謹記「三宜、三忌」,做好3事,安穩過一夏

最熱中伏,重在祛濕,謹記「三宜、三忌」,做好3事,安穩過一夏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而中伏是三伏中最熱的階段,一般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伏」可稱「長夏」,從五行學說講, "伏"為"土",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 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中醫上認為,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季「春、夏、長夏、秋、冬」,而長夏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濕度大,而濕邪會傷脾,導致運化不暢,使體內濕氣加重。

最熱中伏,重在祛濕,謹記「三宜、三忌」,做好3事,安穩過一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最熱中伏,重在祛濕,出現6種表現,可能濕氣加重了!

1,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可能體內濕熱加重了;

2,晨起後,感覺小腿肚子發沉、發酸,甚至感覺全身睏乏,渾身不適,像被身體附著重物一樣;

3,感覺頭昏沉重,像裹著一塊布,說話都懶得說,沒勁兒;

4,大便難衝下,粘在馬桶上,需要多衝幾下才行;

5,白帶增多、陰部瘙癢,有異味,小心炎症,可能與濕氣重有關;

6,耳內濕,毛髮粗糙,易脫落,可能濕氣加重了。

中伏祛濕,謹記「三宜、三忌」,做好3事,安穩過一夏!

「三宜」:

1,宜喝粥

將薏苡仁、赤小豆搭配在一起,熬成粥,每天喝一碗,有祛濕的作用。

薏苡仁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葯,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的作用,常與赤小豆搭配,祛濕效果更佳。

2,宜灸穴位

艾灸是一種傳統的治病方法,具有開郁、補齊等作用,可加速運化濕氣。

平時艾灸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豐隆穴、陰陵泉穴、天樞穴等幾個穴位,利於養胃、祛濕。

艾灸時,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一般會有酸、麻、熱、痛、針刺、氣息走串等。

3,宜泡腳

泡腳能促進經絡自我調節,還可維持人體平衡,祛除體內濕氣。

夏季泡腳時,水溫不宜太熱,在40℃左右為宜,泡腳大約20分鐘左右,避免出大汗,否則容易傷陰,會出現「風走濕留」,而微微出汗,會使「風濕俱去。」

「三忌」:

1,忌喝冰鎮啤酒

中醫認為,酒助濕邪。

夏季喝酒,尤其是冰鎮啤酒,會加重體內濕氣,還容易降低腸胃消化功能,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不適。

2,忌猛吹空調

吹空調是夏季很多人的選擇,但長時間在密閉空間里吹空調,容易被外寒侵襲,出現感冒癥狀,還會使體內濕氣加重。

3,忌肥甘油膩

夏季炎熱,人們都沒什麼食慾,到了晚上,能涼爽一些,有很多人會吃些油膩、過甜、過咸等肥甘食物,比如燒烤,最為常見,但經常吃燒烤,容易導致胃腸悶脹、消化不良等表現。

做好3事:

1,管好嘴,少吃涼食

夏季天氣炎熱,很多人都喜歡吃些冰涼的食物來解暑,但冰涼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腸,導致外邪入侵,損傷脾胃。

不要為了一時的涼爽,傷了脾胃,誘發胃腸炎,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等不適。

夏季,飲食上,也要管好嘴,少吃些涼食,或將涼食先拿出來,不要趁涼吃。

2,邁開腿,適量運動

到了夏季,人們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適量進行運動,有助於濕氣排出體外,還可緩解壓力。

天氣炎熱,避免太陽暴晒時段去運動,以防中暑,最好在晚飯後1小時作用,適當運動運動。

運動時,避免出汗過多,適量出汗為宜,並及時補充水分,避免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引起脫水癥狀。

3,晚睡早起,中午小憩

到了夏季,晝短夜長,而中醫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在作息方面,要適量調整,最好是晚睡早起。

記住,晚睡也要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保證每天7-8個小時睡眠。

可在中午小憩,時間不宜過長,30分鐘-1小時為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