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彭博全球首席經濟學家:2035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中心

彭博全球首席經濟學家:2035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中心

文 | 譚文琦

7月24日,彭博公布了2019年度「創新經濟全球問卷調查」的結果,數據顯示,全球54%的受訪商業人士強烈同意或同意,到2035年,中國和印度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而39%的受訪者認為,到2035年,北京將成為全球頂尖的科技城市。

去年,該調查曾問過「哪些國家將在十年後位列三大經濟強國」的問題,86%受訪者選擇了中國,其次是美國(70%)和日本(36%)。

該問卷面向20個國家的2000名商界人士,主要徵集在經濟實力向新興經濟轉移背景下,全球商業人士對於未來的看法。

彭博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Tom Orlik)向36氪解讀了此次調查結果,他指出,中國具備絕對的經濟潛力,雖然過去增長很快,但是GDP水平只有美國的20-30%,所以依然有巨大增長空間。

2035年世界技術創新中心將在北京

問:這次問卷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全球商業人士對未來的看法,彭博最後有什麼發現?

答:我們發現,發展中國家商業人士和發達國家對於未來的預測顯示出很大不同。總體來說,新興經濟體或者是發展中國家對未來的預判比較樂觀,而發達經濟體更謹慎。

當談及「科技是如何塑造未來的經濟以及將以何種方式塑造」的時候,新興經濟體的商業人士表現得比較樂觀,尤其體現在「新科學技術能夠重新塑造我們的貿易、商務和民間社會等領域」。而發達國家的受訪者更多對於科技力量本身感到樂觀。

問:在全球商界人士眼中,中國未來將扮演什麼角色?

答:調查問卷中包括了這樣一個問題,即「2035年世界的技術創新中心會在哪裡?」 發達國家的商業人士認為在2035年可能沒有一個明確的技術創新中心,並且不認為創新的中心會轉向中國;而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他們認為這個重心會轉向中國或者印度等新興國家。

新興經濟體的受訪者對於「創新和技術中心轉向中國和印度」這一趨勢更為樂觀,但發達經濟體則更謹慎。

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問到「中國在未來是否能夠取代美國成為創新中心」,態度最為謹慎的受訪者往往來自中國,這也就顯示出了對經濟形勢越是了解,越可能採取謹慎的態度。

問:樂觀與否這個問題重要嗎?

答:樂觀主義本身也是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凱恩斯曾經談到過,人類有一種動物的精神或者稱為野性,是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如果人們的積極性比較高漲,那麼他們就會做投資,開展貿易,僱傭新的工人,即這種精神本身會促進經濟增長。

而我們可以從這些比較積極的預判中看出人們對於新興經濟體的積極態度,對於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的積極態度,以及對於中國和印度之類的新興國家成為科技發展新中心的態度。這些本身就可以成為未來經濟成功的動力。

問:當前越來越多資金進入印度市場,怎麼看待印度在未來10年的發展,以及中國和印度的關係?

答:我認為中國和印度採取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兩個國家都有絕對的經濟潛力,這主要是考慮到當前兩國人口以及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差異,即中國採取的是東亞的發展模式,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國,又轉向了出口,而印度則更加註重服務業的發展,注重國內的經濟,這點與中國注重出口有所不同。在接下來的10到20年中我們將關注中國和印度哪個模式會更有韌性,更加強勁,以及中國和印度可以彼此學到什麼。

問:中國科技公司出海印度,怎麼看待其前景?

答:我認為,一方面是許多中國科技公司具備很強的能力,比如在美國我們就沒有類似微信這樣的軟體。在有些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非常先進的技術,比美國公司所能做到的更為先進。對於印度而言,我認為印度的公司也一定能從中國公司身上學到很多。

另一方面,我們也得看到中國從谷歌等美國公司這裡汲取了經驗教訓。科技不僅是說誰有最好的想法和應用,它也關乎到國家安全,關乎到國內公司的成敗。所以,印度政府在考慮國內市場的時候也會考慮這些因素。

同時我們也得考慮到文化差異,以及本土公司可能更了解國內市場,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種比較優勢。

中國經濟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問:彭博對世界經濟未來發展抱有什麼樣的態度?

答:在彭博,我們對未來持樂觀的態度,中國、印度以及東亞國家都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問:為什麼看好中國?

答:這張圖就能向大家展示原因。

在這張圖表上,縱坐標軸代表GDP的增長,而橫坐標軸則表示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與美國的佔比。我們看到的點越朝上就證明發展速度越快,橫軸越向右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水平越高,越接近美國。

首先,這條橘黃色線條代表的是日本。在1990年的時候,日本遭遇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之後日本的經濟幾乎沒有顯著增長。所以,在經歷了這些年的發展之後,日本回到了原點。

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日本陷入經濟衰退之前,日本已經達到很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其GDP水平相當於美國的70%,說明日本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白色線條代表的中國,中國在1980年前後是極度貧困的,然而經歷了30到40年的飛速發展之後,中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以前相比,已經富裕得很多。但是就總量而言,僅相當於美國GDP總量的20-30%。

在這張圖上,除了中國,其他幾條線代表了其它國家和地區,比如印度和東盟等。這些國家和地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儘管他們沒有取得中國那麼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是總體狀況類似,它們都取得了飛速的經濟發展,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技術帶來風險

問:未來世界經濟還面臨哪些挑戰?

答:第一個挑戰就是經濟發展的速度。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大概為年度10%左右,七國集團則為2%左右。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年度經濟增長率還是高於七國集團,但他們與這些老牌發達國家之間的區別正在縮小。

此外,新興經濟體還面臨著政策方面的挑戰,他們需要保證自己的治理有效,需要保證自己的經濟環境是充滿活力的,需要創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推動創新,促進國內的創新發展。此外,還要保證發展的收益是人人可以獲得的。

另一個風險就是新科技,尤其是自動化技術給我們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或者說讓我們付出了一些代價。

問:中國經濟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答:經濟學家採用了一個叫做常規化衡量手段的模型來判斷一些工作是否容易被機器人所取代。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重複性的,這樣就很容易被機器取代。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比較複雜的,由多種工作組成,那麼就不易被取代。

這張圖展示了中國經濟各個部門的一些情況。縱坐標代表了工作的重複性程度,橫坐標代表了不同經濟部門的發展速度。如果縱坐標軸的點比較高,那就意味著這份工作很容易被取代。如果這個點在縱坐標軸上趨近於橫坐標軸,那就意味著這份工作不容易被取代。

該圖表顯示了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一些部門包括金融、零售以及建築,同時,它們也是重複性最高的工作。

對於所有其他新興經濟體,包括印度或者巴西,也呈現類似的情況。

通過與職業人士進行溝通,我們可以看到在保持樂觀態度的同時未來也存在著一些挑戰。我們相信未來的前景是光明的,也相信自動化技術會使生活質量提高,但是在接下來10到20年,許多工人將面臨很高的風險,因為自動化技術會使得他們失去工作,或者讓他們的工作變成多餘的。

以下是此次調研的主要發現:

全球54%的受訪者強烈同意或同意,到2035年,中國和印度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市場,相當大比例的受訪者(49%)強烈同意或同意中國和印度將在技術上超越美國。在新興市場有更多受訪者(59%)認為,到2035年,中國和印度將在科技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對於這一觀點,支持率最高的國家依次是南非(73%強烈同意或同意)、埃及(69%強烈同意或同意)和沙烏地阿拉伯(67%強烈同意或同意)。中國受訪者對於中國和印度在技術上超越美國的前景持更為保守的態度,僅有40%的受訪者強烈同意或同意這一觀點。

同時,全球39%的受訪者認為,到2035年,北京將成為全球頂尖的科技城市。在新興市場,強烈同意或同意這一觀點的受訪者佔45%,高於發達市場31%的佔比。

全球受訪者一致認為,如果再次爆發世界大戰,那麼其很有可能是一場網路戰爭。全球68%的受訪者強烈同意或同意這一預測。新興經濟體的受訪者(72%強烈同意或同意)比發達國家受訪者(61%強烈同意或同意)更擔心這一點,但全球範圍內的受訪者都對這一問題高度關注。

亞洲受訪者認為,到2035年,無人駕駛汽車將比人工駕駛汽車更普遍。中國(70%)、越南(69%)和印度(65%)的受訪者強烈同意或同意未來無人駕駛汽車將主導汽車市場,而擁有強大汽車產業的西方國家則對此有較多反對意見,其中英國(38%)、美國(36%)和德國(35%)的受訪者表示強烈不同意或不同意。

全球大多數商界人士都認為,到2035年,氣候變化將達到無法恢復的臨界點。全球58%的受訪者強烈同意或同意這一觀點,英國(64%)、法國(63%)和德國(59%)等發達經濟體對這一觀點的認同最為強烈。全球52%的商界人士認為,到2035年,海平面上升將導致首個低地國家的消失。

淘汰使用現金已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全球52%的受訪者強烈同意或同意,到2035年,十國集團(G10)將不再使用現金作為交換媒介。與發達國家(48%強烈同意或同意)相比,新興國家(54%強烈同意或同意)更傾向這種預測。

儘管擔心人工智慧會取代體力勞動崗位,但全球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終身學習有助於規避這一威脅。這一觀點在新興經濟體尤為強烈,72%的受訪者強烈同意或同意終身學習(往往是通過移動通信技術)將能夠成功應對人工智慧給就業市場帶來的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威馬推出「easy購」融資租賃服務,體驗店:尚無具體方案
高通又被歐盟罰款2.42億歐元,因為「低價打壓對手」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