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了孩子擠進好學校,母親陪校長睡覺!

為了孩子擠進好學校,母親陪校長睡覺!

一位母親為了讓孩子順利入學,竟被迫與校長睡覺!而且校長還不知足,睡了一次還赤裸裸暗示想再睡一次。孩子的父親對此很失望,希望孩子轉學,然後舉報校長。而孩子的母親則認為,為了孩子犧牲一次也是值得的,不能毀了孩子的未來......

校長在與孩子媽媽的聊天中,各種明示暗示,就是要潛規則。

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信念,這位母親就這麼挺身而出了。

結果沒想到,校長一次不夠,還要再來一次。

天秤上的砝碼也在不斷增加,校長開始用「進小班」來誘惑這位母親。

另一邊,孩子的母親向丈夫「坦白」了此事。

丈夫氣不打一處來,立刻就要讓孩子退學,同時還要舉報校長。

這時候,夫妻二人的矛盾就出現了。

母親認為:

舉報校長會毀了孩子的未來。

只要為了孩子,這點委屈又算啥。

陪校長睡,全賴孩子爸沒本事,家裡沒有學區房。

父親認為:

要求家長陪睡的校長,教不好孩子。

被以這種方式送進學校,孩子不清白。

無關奉獻,這就是出軌。

為了利益可以放棄一切道德尊嚴,平時口口聲聲進行道德尊嚴的宣揚和灌輸,關鍵時刻干出最沒有道德尊嚴的事!

由於此事件的三觀過於震撼,又僅有幾張截圖為證,目前還不能確定事件的真實性及發生地,也無法確認該事件是否舊聞。

結果在評論區,我被各位「身為人母」的網友們的真實發言給嚇傻了。

孩子爹們倒是都很樂於奉獻,戲謔一下倒無妨。

認為陪睡校長沒什麼問題的母親們,也確實大有人在。

甚至還有人結合當下魔都入學難,入學貴的問題,合理化這種潛規則。

太魔幻了…

正反立場的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反對者認為,這樣的犧牲既不值得,也沒必要,突破了人性的底線;

而為那位母親辯解的人們,口徑也大體一致——

只要為了孩子,就算獻出的是底線和尊嚴,都是偉大的。

事件中的那位母親,甚至拉出了《阿甘正傳》來說事。

憑什麼阿甘的媽媽接受潛規則就是母愛偉大,而我接受潛規則就是出軌?

這不就是赤裸裸的雙標?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這位母親這麼豁得出去呢?

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差異。

的確,與水平參差不齊的公立學校相比,昂貴的私立學校教育更加高端、國際化,也更容易將孩子送入更加廣闊的平台。

這位母親的問題也就由此顯現了。

她不是走投無路,無數選擇擺在她面前,而她只想要拔尖。

是不計後果,不惜一切代價地去拿到那個「萬里挑一」。

除此之外,一概是「垃圾」,她統統不能接受。

也就因此,「奉獻」的底色被徹底扭曲了。

相較於絕大多數,相較於平均數,她就把自己變成了弱勢。

於是她才眉頭緊皺牙關緊咬,把「實現命運」的機會塞進了兒子手中。

看看微信截圖裡的那位母親。

是為了能提前站得比絕大多數人更高。

她一再提到「學區房」,提到「經濟實力不足」,提到丈夫「不嫌丟人」的工資。

其實都是在將自己的所謂「奉獻」用金錢量化。

網路上有人大義凜然地掏出私立學校的收費標準,算盤打得叭叭響,算起賬來了。

「自己出去賣的話也沒這個價格。」

能用金錢等價替換的,到底還是母愛嗎?

這本質上,是打著「愛」的名義的攀比。

是種情感綁架。

試問。

她會像阿甘母親一樣,在未來的日子裡,把孩子的人生交給孩子嗎?

恐怕很難。

不難揣測,她有著對成功的絕對定義和堅守,上名校、成為精英,才是自己兒子應該擁有的。

或許,她內心或許已經早早安排好了自己孩子的未來該走的路。

在幼兒園入學(再次強調,是幼兒園啊)的時候可以為了「拔尖」而昧著良心和道德出賣肉體。

那麼之後呢?

當肉體和金錢無法換取「優越性」,壓力最終還是落回到了孩子頭上。

這位母親從一開始就設立了極高的起點,而她的「奉獻」、「犧牲」則將如同緊箍咒,緊扣在兒子頭上。

必須優秀,必須精英。

未來的日子裡,只要孩子沒按她的節奏來,這位母親就算不把她跟校長的事情挑明,也會滿眼心酸淚,隱隱晦晦地念叨起她早已埋好的咒語:

「該做的,我都做了,你還要我怎樣」。

這不是母愛,是枷鎖。

可憐的還是孩子。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從哪一天就走入了這深不見底的,名為「母愛」的圈套。

而未來的日子裡,他也有的是時間在自我意志和自責之間來來回回。

這樣的母親實在是太可怕了。

而這說明了一個更加恐怖的問題。

如今的父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搞不清楚教育的目的。

別說這一代了。

在我們小的時候,教育的目的就已經開始漸漸模糊了。

記得父母長輩們的念叨:

「不好好學習,就當掏糞工人」

「不好好學習,長大只能掃地」

「不好好學習,工作都找不到」

教育的育人價值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與階層地位的直接掛鉤,勤讀書,考學歷,當體面人。

而時代發展到今天,教育就變得更加功利了。

素質考核從幼升小就開始了,考核從考查學生本身延伸到了考核家長能力,再覆蓋到考察家庭經濟實力。

曾經看過一條新聞,是說小學生的家庭作業內容,竟是回家拍兩張照片:

一張自家廚房,一張自家車輛。

而這種功利在招生制度上的體現更為明顯。

很多辦學資質較好的私立學校,即使有錢交得起高昂的學費,學校也不一定會錄取你家孩子。

父母的職業、學歷、社會地位,甚至祖上三代的背景成分,都將直接與孩子的教育掛鉤。

更諷刺點說,或許還跟母親的容貌身材有關。

這裡沒有公平,只有特權。

教育食物鏈,也就因此根據家庭階級逐漸形成。

即,上層無憂無慮,中層過度焦慮,底層放棄教育。

整個環境都奇奇怪怪,魔幻的新聞也就層出不窮了。

南京有一處面積只有13.2平方米的小破房,卻被炒到了17萬一平。

房子長這樣——

然而就是性價比糟糕成這樣的房子,看房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開始,這房子總價168萬,後來在人們的你爭我搶之下被哄抬到了230萬。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房子里埋了金礦。

但其實,讓它敢要這麼高價錢的原因僅僅是,這是學區房。

太魔幻了,什麼東西只要一跟「學」字沾邊兒,馬上價格瘋漲。

TVB有部紀錄片,也講了當代育兒之魔幻。

名校只招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

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大幾個月,能力上的差異就比較明顯了,所以月份大的孩子比較有優勢。

於是為了讓孩子能在幾年後成功進入名校,香港的媽媽們已經不迷信「贏在起跑線」這句話了。

而是發明了一句:

「贏在射精前」。

從造娃,到受孕,到生產,再到成長入學,一切都要精準計算。

好不容易擠進了名校,還不夠,還得比拼才藝。

於是,在香港,又出現了興趣班鄙視鏈。

「不要跟學鋼琴、學游泳的做朋友,要跟學馬術、學豎琴、學高爾夫的玩,這樣才高級。」

簡直都瘋了。

大人們只是把成年人的戰場移植到了剛出生的孩子身上。

忙著比出一個高低貴賤。

人人都把腦袋削得溜尖,誰還管什麼路徑清白。

富人的孩子過砸錢的生活。

普通人的孩子,母親接受潛規則,也得過上砸錢的生活。

我真的想看看,在這種喪心病狂的培養下長大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

首先,他們一定沒有底線。

因為他們的教育者已經把底線模糊成了「奉獻」。

這些孩子長大,想必也會是美化自己,感動自己的一把好手。

其次,無論他們在砸錢的教育下學到了什麼,都不會真正有所獲得。

他們早早被教育了,學習不是學習本身,而是一種比拼。

那麼學習的成果,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贏」才是最終目的。

最後,那些沒有「贏」的孩子又會怎樣呢?

「可惜我爸不是李剛」這句話,改編一下,就變成了他們的口頭禪:

「可惜我媽豁不出去」。

畢竟眼前的同齡人,要麼是家底豐厚一路順風的,要麼是通過豁得出去的母親獲得機會的。

路徑不重要,成果最重要;

自我實現不重要,出生在終點最重要。

這簡直太可怕了。

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

「孩子,我讓你讀書用功,

不是為了讓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希望你在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了意義,

你就有了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

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

給你快樂。」

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為了獲得思考的能力,而這使人有尊嚴、有價值、有滿足感。

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和平與圓滿的人生。

可憐這些孩子,未出生就被放上賽道,就開始被身後的鞭子抽在脊梁骨上狂跑。

只要跑起來,尊嚴都可以不要。

從來沒人告訴他們,要快樂,要去尋找有意義的一切。

人們常在看到生而不養的人間悲劇時痛徹心扉說:

「當不好父母就不要生孩子」。

可這麼說的人,也許並沒有反思,自己有沒有當好父母。

不是養了,就對了。

為人父母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香玉也沒有資格在這裡教授什麼。

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人人知曉。

要想為人父母,就先要做到「為人」。

這是前提,如果連這點沒做到,那麼——

生兒育女,即是造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段子來了呀 的精彩文章:

三無女生靠貸生活,一年借下百餘萬,最後花錢徵信「洗白白」?
電梯內被挾持,女子默默忍受對方犯罪,沒想到事後,他又提新要求

TAG:段子來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