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多少家庭,輸給了不信任

多少家庭,輸給了不信任

文 | 琰琳

來源 | 小十點(ID:sdikid)

周末,我和老公帶著女兒瘋玩了一上午。

回家吃完午飯,老公便催著女兒睡午覺。

女兒在客廳擺了一地的玩具,玩得正在興頭上,不肯回屋睡覺。

她說:「爸爸媽媽你們去睡吧,我不困,我自己在客廳玩。」

老公撇著嘴,氣哼哼地對女兒說:

「哼,我還不知道你?我看你就是想讓我和媽媽回屋睡覺,你好自己在客廳里看動畫片吧?」

女兒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憋紅了臉說:「不是這樣的!」

老公說:「你那點小心思我能猜不出來?我看你就是想看動畫片!」

女兒一下子急哭了,邊哭邊喊:「爸爸不相信人!我討厭爸爸!」

雖然後來女兒並沒有看動畫片,老公也向女兒道了歉,然而女兒好幾天都不怎麼願意和老公說話。

老公說:「這麼點小事兒,咱閨女心眼也太小了。」

但其實,不僅是我老公,很多家長可能也並不知道信任對一個孩子來說多麼重要。

父母信任孩子,會帶給孩子無窮的力量;

而父母對孩子的質疑,則是孩子心中難以修復的痛。

每個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他最信任的人,就是他的父母。

孩子年少時,家庭就是孩子的全世界。當他在外遇到困難、受到委屈時,第一個想去求助的,便是父母。

如果連父母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就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會感到孤單無助。

而信任又是相互的,父母不信任孩子,孩子也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不再願意與父母溝通。

我們的成長經歷中,往往會有這樣的遭遇:

當自己被老師冤枉時,父母會打斷自己的解釋,肯定地說:「老師怎麼不冤枉別人只冤枉你?還是你有問題!」

當說起人際關係困擾的時候,父母還沒聽完,上來就說:「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我們興高采烈地想對大人的話題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時,父母會說:「小孩子家家的,你懂什麼?」

類似這樣的語言,體現的都是潛意識裡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有正確地判斷,作出正確的行為。

而孩子從中體會到的,是父母對自己深深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久而久之,因為每次開口都會被批評、每次說話就會被指責、每次聊天都變成單方說教。

漸漸地,孩子不再相信「有問題可以告訴大人」,也不會相信父母會真心聽他說話,幫助他解決問題。

孩子自然會閉上嘴巴關上耳朵,把秘密藏在心底,寧願跟同學、朋友傾訴,也不會找父母幫忙。

甚至,他們會把這種「不信任」帶到生活中建立的其他親密關係上。

畢竟,一個人在父母面前都得不到信任,他該如何學會信任,又怎麼敢敞開懷抱去探索這個世界?

前幾天,馬伊琍43歲生日時,公開曬出了一張堪比「毀容」的素顏照,斑點粉刺一覽無餘。

公開素顏照對普通女性來說,尚且需要極大的自信和勇氣,更何況一位女明星。

然而她卻說:「生來不懼的我,又何須抵抗?」

的確,從嫁給比她小八歲的文章,到霸氣地說出「且行且珍惜」,馬伊琍骨子裡的自信,藏都藏不住。

而這種自信,絕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父母給的。

馬伊琍從小就被父母信任。

有一次,中學老師懷疑她早戀,但是她的父親相信她不會做這種事,跟老師說「我女兒我最了解她」。

馬伊琍知道此事後當時就哭了,很感激爸爸的信任,並提醒自己:我要做得更自覺,可以讓父母更信任我。

心理學上講,自信其實是來自權威對自己的積極期待,逐步內化到自己心中。

在孩子的生命里,父母就是自己的「第一任權威」。

父母對自己的積極期待內化到孩子心中,就形成了所謂的「自信」。

而父母對孩子最積極的期待,就是「我相信你」。

如果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就會受到這個信念的影響,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一蹶不振。

而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就會不斷看到好的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底氣十足。

美國教育家麗塔·皮爾森曾說:

當你在腦海中不斷強化一個理念時,慢慢地它就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所以,每個孩子都需要大人從不放棄他們,需要大人們相信他們能做到最好。

孩子一生的底氣,就這樣在父母的信任中奠定了。

雖然信任很重要,然而大人往往有個毛病,就是總愛把孩子往壞處想。

我們不相信孩子能管好自己,不相信孩子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不相信孩子能把我們的建議聽進去,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

殊不知,當我們信任孩子的時候,孩子反而會很受鼓舞,表現得更主動也更好。

台灣親子作家羅怡君曾在書中提到過這樣一段經歷:

她女兒小的時候,她不想讓女兒看太多電視,吃太多糖果,於是經常啰嗦一頓,然後又心急地在女兒身旁耳提面命:「該關電視咯、最近糖吃太多了吧。」

直到有一次,女兒和她設立了一個「同意日」,在這天無論女兒提出什麼要求,羅怡君都只能同意。

羅怡君本以為女兒會藉機毫無節制地看電視、吃糖果,沒想到,女兒卻表現得非常自律。

女兒對她說:

你為什麼都不相信我呢?

你跟我說不要一直看電視,不要一直吃糖果,我都知道啊!

我不會「一直」,我自己會控制,可是你都不相信我,覺得我會一直看、一直吃。

羅怡君反思:

原來,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管理能力。但家長不信任孩子的時候,就會對孩子太過保護與限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這種能力。

正如美國16歲華裔天才少女鄒奇奇說的那樣:

大人常常低估小孩的能力。

我們喜歡挑戰,但假如大人對我們期望值很低的話,說真的,我們就會不思進取。

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無窮的潛力,他們比我們想像的更懂事、更優秀。

我們需要的,只是對他們多一些信任而已。

下一次,當孩子做一件事情做不熟練的時候,請不要急著自己幫他做,而是選擇相信孩子,讓孩子自個兒慢慢熟練起來;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請不要責罵孩子,而是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下次就有經驗了,一定會做得比這次好。」

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請不要迷信「表揚孩子怕他會飄」,儘管告訴孩子:「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做得很好,媽媽對你有信心!」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曾說:

有了天才的感覺,你就會成為天才;

有了英雄的感覺,你就會成為英雄;

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對孩子的現在,少一些控制,多一些放手;

對孩子的未來,少一些焦慮,多一些信任。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會活出生命最美的模樣,就像你當初相信他成為的那樣。

作者:琰琳,曾供職於媒體,多平台親子心理專欄作者。山東大妞,6歲寶媽,信仰愛與自由,願與孩子共同成長。本文授權轉載自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

你也許還想讀(點擊文字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聽話?恭喜你,這是好事
孩子若在學校被孤立,我們要怎樣當媽才正確?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