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92課:細說「走」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2課,只講一個字,即《說文解字》「走」部的部首漢字「走」。請情如下:
走。讀zǒ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清代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稱:「古文以止為足。『夭』下說『屈也』。凡人舉步則足屈,走者行之疾,其足愈屈,故從夭止會意。」林義光《文源》:「(古文)象人走搖兩手形,從止,止象其足。「象形字,字形像人跑搖兩手形。如圖:
(走字的字形演變)
看字形,走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個人跑步時的側影。走的本義就是跑,疾趨。到西周金文加止旁或再疊加彳旁,均為示動義符,表示行走的意義。《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稱為「步」,快步走叫「趨」,跑稱為「走」。《尚書.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孔傳》:「所當服行奔走,臣我多為順事。」即你們服務奔走臣屬我們很恭順的緣故。
(跑步的人)
再比如《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兔子奔跑時撞在樹樁上碰斷了脖子死了。兔走,指的是兔子跑得很快,所以才會撞斷脖子死掉。
(守株待兔)
本義之外,走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逃跑。比如《左傳.定公十年》:「(公子)地怒,使其徒扶魋而奪之。魋懼,將走。公子地惱怒,派手下人打了向魋一頓並且奪回馬匹。向魋害怕,準備逃走。又比如《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走。」用的也是逃跑之意。
再比如成語「走馬觀花」,用的也是走的本義。指 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粗略地觀察一下。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中的馬,在奔跑,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慢走。
(走馬觀花)
(2)步行,腳交互向前邁動。這是現代漢語走的常用義。比如《木蘭辭》:「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再比如魯迅《故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往。《儀禮.士相見禮》:「某將走見。」鄭玄註:「走,猶往也。」前去拜會之義。又比如《淮南子.說林》:「漁者走淵,木者走山。」漁夫在河邊奔走,樵夫在山裡兜轉。又比如魯迅《致宋崇義》(1920.5.4):「往來匆匆,在杭在越之諸友人,皆不及走晤」都來不及前往相見義。
又引申為趨向;歸向;投奔。比如《左傳.昭公十八年》:「鄭有他竟,望走在晉。既事晉矣,其敢有二心?」鄭國如果遭到別國的攻擊,只有希望和投奔晉國,已經事奉晉國了,哪裡敢有二心?又比如《漢書.蕭何傳》:「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顏師古注稱:「走,謂趣向之。音奏。」用趨向之義。
(影視劇中的劉邦)
(4)流行;傳布。宋代范成大《河豚嘆》:「為口忘計身,饕死何足哭。作俑者誰與?至今走末俗。」到現在還流行這樣的風俗。
(5)(指物體的)移動。比如蘇軾《新灘阻風》:「北風吹寒江,來自兩山口。初聞似遙扇,漸覺平沙走。」沙在移動。比如茅盾《夏夜一點鐘》:「她聽准了那是打著一點,然而她手腕上八粒小鑽石的『走得極准』的手錶卻明明是一點過五分了。」指錶針在走。
(6)背離;誤差。比如,走樣。《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我朝二百年來,只有這一樁事是絲毫不走的。」
(7)(親友間)走動、交往。比如走親戚。《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忙念佛道:「我們家道艱難,走不起。」
(87版《紅樓夢》劉姥姥與王熙鳳)
(8)滾動。比如:飛砂走石。比如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又比如主席詩《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9)通關節。比如:走後門。茅盾《子夜》十七:「除了走他們的門路,便沒有旁的辦法。」
(10)去,離開。《玉篇.走部》:「走,去也。」比如《紅樓夢》第二十一回:「鳳姐道:『你別走,我還有話和你說呢。』」魯迅《祝福》:「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祝福》里的祥林嫂)
(11)叱人離開。《正字通.走部》:「走,呵斥使退。」比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附朱建》:「酈生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呵叱之聲,趕人走的意思。再比如老舍《四世同堂.惶惑》第一部三十四:「『你出去,永遠永遠不要再來,我沒有你這麼個親戚!走!』他的手顫抖著指向屋門。」
(12)至;到。《莊子.達生》:「有張毅者,高門縣簿,無不走也。」郭象註:「司馬云:走,至也。言無不至門奉貴富也。」有一個叫張毅的,他每逢經過高門大戶、朱戶垂簾的富貴人家,總要趕到參謁。
(13)由;經過。《天工開物.錘鍛.治鋼》:「其餘方圓用器,走焊、炙火粘合,用錫末者為小焊,用響銅末者為大焊。」走焊,即焊點過的路線。再比如浩然《艷陽天》第三卷第一三五章:「現在你願意走這道手續了,我同意。」
(14)喪失,失去。《五代史平話.梁史上》:「唬得尚讓頂門上喪了三魂,腳板上走了七魄。」走同前一句「喪」字義,喪失。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卷四:「不榨,茶子越放越走油。」放的時間長了油分喪失。
(山鄉巨變)
(15)走漏;泄露。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漏了風聲,叫他拿腔作勢的。」
(16)排泄。馮夢龍《笑府.醫屁》:「一人患病,醫家看脈云:『吃了葯腹中定響,當走大便,不然定撒些屁。』」《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原來縊死的人,大小便走了便救不得。」
(17)起床。《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遐叔)忙忙進到卧房裡面問道:『夜來做甚不好睡!今早走不起?』「《北宋三遂平妖傳》第二十四回:」「向前雙手搖那婦人,叫道:『姐姐!我買酒來了,你走起來,走起來。』」
(18)起立;站起。《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王惠認那後生的這一個,正是車戶李旺。走起身來一把扭住道:『你認得我么?』」
(19)奉獻,贈奉。蘇軾《與蒲誠之六首》之五:「欲奉竭次,聞府官盡出,接張省簉,須至旦出城,恐訝不來,走此聞達。」奉上這首詩。
(20)泛指獸類。《列子.周穆王》:「冬起雷,夏造冰,飛者走,走者飛。」(使)冬天打雷,夏天結冰,使飛鳥在地上走,走獸在天上飛。以獸類的行動方式指代獸類。
(走獸)
(21)草名。《管子.地員》:「山之上命之曰縣泉,其地不幹,其草如茅與走。」山頂上,有名為「懸泉」的地方,土不幹燥,所生的草是茅草和走草。
(22)車輪。《墨子.備蛾傳》「以車兩走,軸間廣大以圉(yǔ)。」孫詒讓《墨子閑詁》:「車兩走即兩輪。」
(23)死的諱言。比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將來我撒手一走之後,叫我們姑爺,在我墳頭裡給立起一個小小的石頭碣子來。」現在親朋亡故,也都以「走」稱呼。
(24)古代自謙之詞。猶言「僕人」。《玉篇.走部》:「走,仆也。」《字彙.走部》:「走,仆也。今人自謙曰走,猶言仆隸馳走之人。」《小爾雅.廣言二》:「走,我也。」比如《左傳.襄公三十年》:「吏走問諸朝。」杜預注稱:「吏走,一本作使走……一曰走使之人也。」其實就是官吏和辦事之人走到朝廷里詢問。
再比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李善注稱:「走,猶仆也。言己為太史公掌牛馬之仆,自謙之辭也。」又自謂謙詞,猶言「我」,也就是說,在早期漢語里,「牛馬走」就是奔走於前後的「走使之人」,現代漢語中「走狗」一詞即是這種用法的沿留,不過因為加了「狗」,後來就發展成為貶義了。
(司馬遷)
(25)供驅使之人,有時含蔑稱意。寧代梅堯臣《建德新牆》:「我議欲板築,群走皆不怡。」群走,指那些替他築牆的匠人。在那個時代,這些匠人的身份是低微的,所以,他有這樣的詩句。
(26)通達。《靈樞經.九鍼論》:「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中醫理論認為五味是跟人的氣血筋骨肉「五體」是一一對應的。
走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92,部分圖片引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說文解字》第182課:細說「叫」字
※唐詩閑讀:「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