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和奧匈帝國所布署的戰爭計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和奧匈帝國所布署的戰爭計劃

1894年,法俄兩國曾簽署了一份可以有效牽制德國的合約。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康特·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則因此意識到:將來有一天,德國可能要面臨一場毫無勝算的雙線戰爭。為了阻止這一情況的發生。他制定了一套戰略,試圖在俄國調動起規模巨大的軍隊之前就擊敗法國,這就是所謂的「施里芬計劃」。

施里芬知道,取道阿,洛兩省進攻法國的做法不僅會推進緩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法國人自從在普法戰爭中失去阿,洛兩省後,就在共有國界附近修築了很多複合堡壘的關係。但如果從瑞士阿爾卑斯山推進,難么多山的地形又會讓軍隊太過吃力。考慮再三。施里芬決定派一支奇兵,穿過邊境防禦較為薄弱的荷蘭南部和比利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和奧匈帝國所布署的戰爭計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施里芬的計劃是,在梅斯和瑞士國境之間的阿,洛兩省布置一支軍隊,再聯合各路大軍,利用崎嶇的地形和德國的邊境要塞來拖延法軍的進攻。在梅斯北面布置的主要兵力可以在西線和南線間擺動作戰,這樣就能阻止法軍朝阿,洛兩省的推進;而一旦法國戰敗,德國大軍就將通過鐵路迅速轉向東線,與留守東普魯士的小股軍隊會合,並進而舉全德之兵力進攻俄國。

1906年,施里芬退休,赫爾姆斯·馮·毛奇將軍接任了他的位置。由於俄國採取軍事行動的速度比施里芬預計的要快,同時,不肯捨棄半寸領土的毛奇在審時度勢後,覺得原計劃應該進行修改。他將在梅斯和瑞士之間的德軍從總數的5%加至25%,又將駐紮在東普魯士的守軍從總數的10%加到了1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和奧匈帝國所布署的戰爭計劃

這樣一來,原計劃由90%的德國陸軍駐紮的梅斯北部,現在就只有60%的軍隊了。由於毛奇誤以為英國會在比利時的中立地位受到侵犯時按兵不動,因此放棄了原本借道荷蘭的作戰計劃。一系列的變動,將德軍的前進之路限制的十分狹窄,而他們面前,還要面對列日的複合堡壘。

施里芬計劃的關鍵即在於「時機」二字。毫無疑問,德國高效運行鐵道系統和靈活機動的軍隊調度都是其在邊境迅速集結大軍的有力保障,但德軍千里急行的最高目的竟然就只是為了遵循總參謀部那份嚴格的時間表。這個計劃也使得人們對法俄兩國在戰爭爆發時會作何反應產生了許多猜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和奧匈帝國所布署的戰爭計劃

奧匈帝國的對應之策有兩個思路:其一,只考慮自己在巴爾幹地區與塞爾維亞之間的局部戰爭的話,怎麼辦?其二,假定塞爾維亞及其強大的俄國盟友讓奧匈帝國腹背受敵的話,又怎麼辦?在當時的環境下,後者出現的可能性明顯更高一些。奧匈帝國也因此決定:一旦兩線同時開戰,那麼奧匈帝國就遵守承諾挺進波蘭,緩解德軍在東普魯士的壓力,真正與德國盟友同進同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