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樓夢》里賈璉為什麼那麼厭惡賈環?

《紅樓夢》里賈璉為什麼那麼厭惡賈環?

作者:喬永勝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在讓讀者矚目的作者群里,結局最悲慘的詩人莫過於王昌齡了。這個才華橫溢,在初唐四傑「王楊盧駱」中排名第一的王昌齡,竟然是因為被軍閥嫉妒而殺。在那個以詩為風的國度里,自然是讓人噓唏的。

(一)仕途坎坷詩情長

王昌齡,由於生前只做過一些低層小官,除了詩歌留傳的多,其它見諸史籍的資料很少,連祖籍也變得模糊不清,我們估且以他是太原人來對待吧。這個生前仕途坎坷,屢遭迫害的詩人,死後卻因詩歌千年傳唱,而被後人鍾愛,尤其是七言絕句,大氣磅礴,深情別緻,只有詩仙李白可與匹敵。於是,後世奉他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幼時家境貧寒,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時,已年屆不惑,授秘書省校書郎,後貶龍標尉。

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入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江寧丞。或許是因為自己仕途起步晚,又不被早見用,王昌齡有些沉不住氣,愛發幾句牢騷,於是招致官位一直在下級官員這個層次上徘徊。他自己總結說「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見譴至伊水》)。這也難怪,以他的詩名,足以讓人膜拜。而他的職位,卻頗不能稱意。

王昌齡進入官場的年代,正是開元盛世由盛轉衰的時代,唐朝經過百年積累,經濟社會繁榮昌盛,做穩江山的玄宗被美好的景象蒙住了眼睛,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早化作與楊貴妃柔情蜜意的軟功夫,朝廷之上歌舞昇平、頌歌盈耳,瀰漫著一股享樂奢靡之風。

正直的張九齡被罷相,奸相李林甫執政當權,外戚楊國忠炙手可熱,他們對外不斷開邊啟釁,對內又大獻神仙之術,許多正直之士被放逐,有的橫遭殺害。王昌齡因為與張九齡政見相同,就在詩歌中指斥時弊,直陳己見,致使「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再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息。」

(二)詩詞非議引爭端

想來也是,文人墨客自詡的就是詩詞文章。歷代文人大都有指點江山、匡扶正義的社會責任感,加之憤青氣盛、炫耀氣濃,於是舉杯痛飲千古愁,文章要為治者鑒,結果少不了對時政指手畫腳。須知,議論國家之事,難免觸犯統治階級的政治基礎,容易引起統治者的反感,自古因此而遭殃、罹禍的大有人在。

更何況,封建中國又都是家天下,哪個天子能容許你一個外姓人在自己家門口指手畫腳、評頭論足的?故而,歷朝歷代都有殺戮讀書人的事例,如秦王朝的焚書坑儒,漢王朝的罷黜百家,無不是因為讀書人議論朝政引發的政治事件。

當是時,王昌齡因為詩歌被民間傳唱的多,被譽為「詩家天子」。盛名之下,他早已把自己當作思想界的領袖、言論上的「旗手」,無端放大的自信再加上豪放不羈的性格,使他動輒就想對時局和朝廷發表些有異於別人的意見。

於是,他寫的詩越多,他的意見傳達到朝廷的越多,朝廷對他就越有看法,對他的仕途的影響就越直接。這位詩國天才匡扶正義的思想在現實的殘酷壓榨下越來越逼仄,甚至在朝廷內山呼萬歲英名的呼聲中顯得格格不入。

王昌齡其實是知道文章因時而作的,他看到大唐王朝空前富強繁榮,各國來儀,海內偃然,自然按捺不住要歌功頌德:「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無奈,朝廷上這類頌歌盈耳,想要獨樹一幟,引起當政者眼前一亮很難。

聰明的王昌齡又把眼光轉向塞外。

開元、天寶年間,大唐王朝想憑藉強大的國力解決棘手的邊塞難題。朝廷連年對外用兵,戰爭不斷。在這種時代風尚的驅使下,許多文人紛紛投筆從戎。王昌齡也不例外。他在塞外的血雨凄風中領略了戰場的無情與殺戮,也體會了將士們的勇敢與無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被唐人稱為七絕壓卷之作的詩,氣勢磅礴,境界宏闊,可難掩對大唐軍隊缺乏卓越將領的擔憂。他為捨生忘死的將士所感動:「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王昌齡通過涉身處地的感受,寫出了大量的邊塞詩,逐漸成為邊塞詩派的扛鼎人物。

這時候的王昌齡雖然年紀還不大,他以為詩歌成就了他的名聲,也會給他仕途帶來好運。但是,浸淫在奸臣侫詞中的朝廷,更多是在享受絲竹、醇酒、美人帶來的快感,戰場上的廝殺早已被宮廷里的糜爛相隔離,正直的人被放逐,朝廷上到處是小人和佞臣活躍的身影,哪裡能傾聽正義的呼喊?

而王昌齡更是一個屢次被流放在邊遠地區的代罪之人,他泣血的詩歌已經被朝廷上的靡靡之音掩蓋。他按捺不住要對自己的不幸遭遇進行控訴,假借皇宮那些境遇凄慘的宮女來說話:「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卻恨含情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這首筆調凄婉、構思精巧的詩,讓人不禁憐惜那些不得見幸於君王而又愁怨無告的宮女,但同時,也映射出詩人也在為自己的抑鬱落魄而痛心喟嘆。

有道是「文章憎命達」,官場不興詩家興。

王昌齡把自己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詩歌名作不斷湧現。因為詩名早著,與他交遊的名詩人頗多,而且很多交情深厚。如李白、孟浩然、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維等。他因數次被貶,不僅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還曾遠赴西北邊陲。

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使他的詩歌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傳播很遠。朋友們一邊欣賞他的曠世才華,與他切磋詩詞文賦,又一邊默然自保,對他的命運充滿了擔憂。為了讓朋友們放下對自己的擔心,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說,「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是啊,自己的一顆忠心,得不到統治者的認可,縱有七嘴八舌又怎能說的清自己的苦楚。在被朝廷久不重用,而又左支右謫的境遇中,王昌齡背負著太多的愁怨,可他出身孤寒,在承南北朝舊俗又極重門閥世家的唐代,自己根本沒有靠山可言。

他的朋友王維先生靠著貴冑世系,雖然幾經沉浮,還一直在朝廷中食著皇糧,可他始終不明白以自己不世之才,為什麼卻不被當政者賞識?他太愛這個偉大的時代,一直期待著有朝一日能「黃鶴青雲當一舉,明珠吐著報君恩」(《留別司馬太守》)。

可是,他始終不明白,在封建專制的時代里,任你才華超眾、任你能力超群,如果不能順服地蟄伏在皇帝的腳下,那麼人生的成功就如水中月、鏡中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過是在做「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循環。王昌齡一介耿直文人,看不清這個時代的命門,那人生的悲劇也就不遠了。其實,和他同輩的才子們,比如李白、杜甫等不是一樣,雖知命運不濟,仍然對從政矢志不渝嗎?

(三)因才惹忌遭殺害

但王昌齡的悲劇遠不止於此。在安史之亂中,王昌齡竟然是「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一個小小刺史竟然對名人大開殺戒,理由居然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詩才與名氣,他認為在當時天下大亂之際,朝廷已經自顧不暇,王昌齡只是一個被貶小官,還有誰來問津他的死活?

於是,一代詩傑人頭落地。悲情的時代加上悲劇的結局,讓人對王昌齡的死不免生髮了許多同情。後來,河南節度使張鎬以閻丘曉貽誤軍機的罪名將其正法。閻丘曉臨刑前求告說:「有親,乞貸余命。」張鎬的回答是:「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新唐書?文苑傳》),算是告慰了王昌齡的在天之靈。有人為他伸張正義,王昌齡在九泉之下或許也會欣慰於自己曾經的一腔正義了。

王昌齡的詩歌留給後人無盡的精神財富。緬懷他的人生,我們會更多地從他所處的時代出發,去重新估量他的價值。歷史往往是同情弱者的。王昌齡以他積極用世的精神,賦予了我們對人生的諸多思考。他那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讓我們對瑰麗的人生充滿了希望。

他身上體現的道德「風骨」,無疑是中國文化不斷創新特立的瑰寶。他廣交朋友的處事風格,使他即使在流放的艱苦歲月中依然保持著快樂和澄澈的心情。這種人生的大境界,足以讓那些在現實中苦苦跋涉的理想主義者們堅定信心,大膽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作者簡介】喬永勝,太原作協會員,致力於用現代視角檢視歷史人物,更多還原人性的寫作。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從「卜辭」窺探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傳奇人生
杜甫為何能在盛唐詩歌中樹起另一座豐碑?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