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南宋佛畫家陸信忠的《十六羅漢圖》

南宋佛畫家陸信忠的《十六羅漢圖》

陸信忠是南宋寧波民間佛像畫家,其畫工精緻,設色艷麗,頗具裝飾意味,作品多數流往日本。

十六羅漢的故事是根據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而來,記載佛祖滅度時,曾囑託十六位尊者不入涅槃,在世間善化福田,護持佛法。

此套《十六羅漢圖》為絹本設色,每幅縱80厘米,橫41.5厘米。其中有十五幅收藏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另有一幅收在日本相國寺。

迦諾迦跋蹉尊者

迦跋釐墮闍尊者

蘇頻陀尊者

賓度羅跋羅墮闍尊者

那犀那尊者

因揭陀尊者

伐那婆斯尊者

阿氏多尊者

注荼半託迦尊者

迦諾迦跋蹉尊者

羅怙羅尊者

諾距羅尊者

以上十五幅為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所藏。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大量中國和日本的古代繪畫,大都源自於古代和近代日本的收藏。這得益於1894年由日人崗倉覺三及1937年富田幸次郎出任該館亞洲藝術部主任後的大力收購。現在收藏於波士頓美術館的中國繪畫據說達到了1200餘件,其中,大量贗品和水平較差的作品大都是建館初期入藏的。這個情況和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大量贗品相似。自富田幸次郎上任後,始收集了一些無比貴重的畫卷。從整體來說,早期繪畫(唐宋元)的體系並不完整,但這個時期的藏品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孤品或某位藝術家的最高傑作。

宋元的佛道繪畫在中國大陸和台灣流傳較少,波士頓美術館的該類收藏幾乎全部來源於日本,如從大德寺購入的周季常、林廷圭合作的《五百羅漢圖》,傳吳道子的《三官出遊圖》以及張思恭、陸信忠、金處士、陳月溪等職業畫師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藝術性無法和宮廷畫家或文人畫家相比,但在技法上卻毫不含糊,是藝術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波士頓美術館在這類作品的收藏上,雖然量不多,但各種題材都有所涉及,部分作品屬水平極高之作,也可以傲視大陸的各家博物館了。

陸信忠 十六羅漢之降龍圖軸 日本相國寺藏

此圖中降龍羅漢形象十分特殊和有趣,圖下方有兩條飛舞的龍,圍繞一寶珠張牙舞爪,羅漢緊張地攀於岩石旁的樹上,兩眼圓瞪,驚恐萬狀,十分富有戲劇性。畫風細膩工整,具有院體風格。

現在所有的十六羅漢的典據是依唐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難提密多羅,此雲慶友,是佛滅後八百年時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人。《法住記》中說: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啰惰闍(Pindolabharadvaj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闍(Kanaka-bharadvaja),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蘇頻陀(Suvinda),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諾距羅(Nakula),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羅(Bhadr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羅怙羅(Rahul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aena),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lngata),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在佛教美術中,關於十六羅漢的繪畫圖像方面,有很多記載,最早的如《宣和畫譜》卷二載梁張僧繇yao有十六羅漢像一幅。他是否根據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或者如湛然所說《寶雲經》的記載而畫難以考定,但是我們知道當時佛教界對十六羅漢的崇奉並不普遍。在此後的至唐代這一段時期,幾乎很難看到十六羅漢的圖像和記載。最早的一幅十六羅漢畫像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第九十七窟,在東壁門南北,畫有十六羅漢像,這是盛唐時期的作品,彌足珍貴,是研究十六羅漢信仰的珍貴資料。但其依據的經典是什麼,尚需進一步探討。

唐代高僧玄奘譯出《法住記》以後,到唐代乾元年間,畫家盧楞伽非常愛好作十六羅漢像。盧楞伽是唐代長安人,是吳道子的弟子,早年畫跡筆力不及其師,後來功力大進,和吳道玄不相上下。他長於佛畫和經變畫,畫跡遍於寺壁,入蜀後曾經畫大聖慈寺行道僧,由顏真卿題名,時人號稱二絕。他的作品甚多,尤長於十六羅漢畫,到了宋徽宗時,御府還藏有其羅漢畫像的相關畫跡。《宣和畫譜》卷二記載他有這類作品多種;又同書卷十中記王維也有十六羅漢圖四十八幅;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這類繪畫就更加多起來,如南唐的陶守立(見《式古堂書畫考》二)、王齊翰(見《宣和畫譜》四、《清河書畫舫》五、《秘殿珠林》九),前蜀的李升(見《宣和畫譜》)、張玄(見《宣和畫譜》三、《清河書畫舫》五),吳越的王道求(見《式古堂書畫考》二),都有此類作品。在這些諸多的作品中以前蜀畫家貫休最為知名(見《清河書畫舫》五、《妮古錄》、《式古堂書畫考》十),貫休(83Z—912)是唐末五代初的著名畫家和詩人。和安寺僧,俗姓姜,字德隱,一字德遠,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貫休的詩號稱「姜體」。有「書比懷素,畫比閻立本」之稱。貫休所繪羅漢像都是梵相,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骨古怪。現在在日本的高台寺仍保留有貫休的羅漢畫像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巔峰時代:宋畫中的山水
「法」不創新,藝術生命也就停止了!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