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洪水衝出一漢文石碑,韓國人卻急忙將它重新埋入土中:真奇恥大辱

洪水衝出一漢文石碑,韓國人卻急忙將它重新埋入土中:真奇恥大辱

1956年,韓國漢城突然爆發洪水,一座古老的石碑被大水衝出從而重見天日。聽聞此消息,韓國文化部長以及相關學者迅速趕到現場,發現這面石碑的正面刻滿了滿文以及蒙古文,背面刻著漢文。看完內容,韓國文化部長冷冷地說:「這是我國的恥辱,立即重新將它埋進土裡!」

明明是珍貴的古迹,韓國人為何會將之重新埋在土裡,還視之為國恥?這就要從300年前的一場戰爭來說起了。

話說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在薩爾滸之戰中把8萬明朝與朝鮮聯軍打得落花流水。從此以後,女真人便和朝鮮人結下了梁子。

為了瓦解明朝與朝鮮的聯盟,解除腹背受敵的局面,清太宗皇太極曾連續兩次討伐朝鮮。1627年,皇太極發兵朝鮮,很快便攻佔了平壤和王京,通過武力威懾與朝鮮簽訂和約, 結為兄弟之國。然而當滿洲人退卻後,朝鮮人卻依然故我,仍然向明朝保持忠誠。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再次出征朝鮮。在戰鬥中,朝鮮軍隊不堪一擊,朝鮮國王仁祖被迫逃出王京,躲避到漢城東南一個叫「 南漢山城」的堡壘中。追擊的清軍循沿這一路線渡江, 圍困南漢山城長達四十五天之久, 終於迫使朝鮮國王投降。

這一次,皇太極再也不會像之前那麼客氣,讓朝鮮與清國結為兄弟之國,而是強迫朝鮮成為自己的屬國。為此,皇太極命令朝鮮王向自己行三拜九叩大禮。向蠻夷之君叩首,這讓自詡為「小中華」的朝鮮痛苦不已,君臣號啕大哭。在極端無奈之下,朝鮮被迫背叛明朝,當了清朝的屬國。

為了震懾朝鮮,皇太極還專門立了兩座紀功碑,碑身正面刻有滿、蒙兩種文字, 背面鐫刻著九百多個漢字, 記述了此次大清征伐朝鮮的原因和全過程, 並對清與朝鮮之間正式建立宗藩關係予以確認, 最後還附上一首四言詩來頌讚皇太極的武功。而這座碑,被稱為的「三田渡碑」。

在立完碑後,皇太極心滿意足,並帶著十餘萬男女俘虜回到盛京,僅留下淚流滿面的朝鮮君臣。對於這次災難,朝鮮史書將之命名為「丙子胡亂」。直到今天,這場悲劇仍是韓國人心中的傷疤。而三田渡碑,也就成了一把利刃,時時刻刻地放著朝鮮人的血。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開啟了200多年統治。然而對於清朝,朝鮮從未心服,他們一直頑固地奉明朝為正朔,一直使用明朝崇禎年號。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忘記,明朝曾在日本人手上救出過自己。連道光時期的魏源也說:

「 固守臣節, 始終未嘗貳明」。

對於清朝,朝鮮從來都是表面服從,背地裡時刻詛咒其滅亡,甚至在背地裡還準備起兵,試圖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樹立在漢城附近的三田渡碑,朝鮮人也一直想將之摧毀。

1895年,因為大清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朝鮮與清朝脫離藩主關係。此後,開化黨掌權者拆毀了迎恩門,並推倒了三田渡碑,此碑拋入漢江中,算是出了口惡氣。但在1931年,三田渡碑又被江水衝上岸。這一次,朝鮮人將三田渡碑埋進了土裡。

然而三田渡碑似乎有意與韓國人作對。1956年,三田渡碑再次被洪水衝出,其後又被韓國文化部長再次埋進土裡。但到了1963年,大水再次降臨漢城,而三田渡碑也再次被洪水衝出。

這一次,韓國人選擇了理性,將三田渡碑作為古代文物保護了起來,還在周邊建設了公園。但對這座古碑,韓國人仍然沒有好感。2007年2月3日,也就是丙子胡亂後的370年,三田渡碑遭到韓國民族主義者的破壞。破壞者用紅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寫上「?」(諺文「撤」)、「370」,背面寫上「?」(諺文「去」)、「??」(諺文「丙子」)。

然而塗鴉歸塗鴉,三田渡碑仍然沒有倒掉,但不知再過一百年,這座石碑是否還能像今天一樣,矗立在漢江江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陶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帳下最強軍團,卻被張飛逼反,投靠呂布後,曾多次讓曹操吃癟
等待15年,她如願被切成2.7萬片,現卻以另一種形式實現永生

TAG:陶陶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