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善知 「十如是」

善知 「十如是」

殊/勝/歡/喜/

《法華經·方便品》說:「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上這段經文說明,欲探究諸法實相,應把握諸法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種如是,稱為「十如是」。

「如」就是不異、如實的意思,「是」就是無非、這樣的意思:一切諸法的本來相狀均具足這十義。

一、如是相

即相狀,指外在可見的形相,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相,畜生有畜生的相,乃至顯現在外的善惡行為等皆是。

二、如是性

即理性,指內在不可見的本性。諸法的本性各不相同,例如木有火性、金有堅硬性、水有潮濕性、風有流通性等。

三、如是體

即本體,指眾生之質體,如宇宙萬有皆以心為本體,有了本體才有森羅萬象。

四、如是力

即力用,指諸法所具有的功能,如砂石、水泥可為砌牆的材料。

五、如是作

即造作,指身、口、意三業的作為。

六、如是因

即業因,指三業有了造作,就會有招致果報的業因。

七、如是緣

即助緣,指因果之間的助因,如以花為例,種子是因,土壤、水分、肥料、空氣、人工等,都是助緣,有了這些助緣才能開花結果。

八、如是果

即結果,指從過去所習染之因,得其相應之果。

九、如是報

即果報,指由善惡業因所招感的未來苦樂果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

即以上述各項「如是」中之「相」為本,「報」為末,本末皆由因緣和合所產生,故本末皆空,此空即為諸法平等之極致。

【總結】

「十如是」旨在說明,相惡則報亦惡,相善則報亦善,其所歸趣是一貫的,因此通於十界。也就是說,這十義不但對福智圓滿的佛陀可以說明,對於充滿苦厄的地獄眾生也可以說明。

所以十界各具十如,成為十界百如;又以十界彼此互具故,而成為百界,百界各具十如,於是衍生出天台宗另一個重要的學說「百界千如」的思想理論根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寺禪露雜誌 的精彩文章:

禪露 禪思
禪詩 道濟絕筆詩

TAG:少林寺禪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