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北京七月最燃的展覽,講述藝術的故事

北京七月最燃的展覽,講述藝術的故事

【三展同開,喚醒藝術的細胞】

七月的北京,好展不斷,

無論是傳承古典之美,還是創新現代之光。

都給我們的視覺和精神,

帶來一場美學的饕餮盛宴。

在嘉德藝術中心同時啟幕的三個重要展覽,

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審美需求,

觀眾可以駐足在這裡,

品鑒、凝視、讚歎、靜思、追憶,放空

……

見相非相——犍陀羅佛像藝術特展

2000年前的犍陀羅佛像文化,將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古印度文化天衣無縫地融會在一起……2019年7月5日,《見相非相——犍陀羅佛像藝術特展》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展。展覽在具有歷史底蘊的王府井大街,為觀眾帶來罕見的佛像藝術和文化,並提供質樸、祥和、沉靜的文化體驗。

本次展覽由佛教文化研究專家於曉非作為聯合策展人,精選了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等機構珍藏的99件藝術珍品。這些展品反映了犍陀羅佛像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題材,能讓觀眾直觀了解犍陀羅佛像藝術及其文化價值。

犍陀羅位於現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東部地帶,自公元前五至四世紀起,這裡就由波斯帝國統治。此後,到公元前二世紀,先後有希臘、大夏、釋迦、安息、貴霜等民族角逐其間。犍陀羅繼承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傳統,又曾經是希臘的殖民地,因而犍陀羅佛像具備了印度與希臘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的獨特氣質。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印度河中游,貴霜帝國時期(一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葉)創造出跨文化的犍陀羅佛教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古印度文化天衣無縫地融匯在一起,又從這裡傳播至東亞,佛教文化從此成為異彩紛呈的世界性文化。

犍陀羅風格佛造像沿著古代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公元三世紀傳至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鑿有龜茲石窟群;之後又傳至敦煌,再沿黃河流域東傳。公元四世紀,犍陀羅藝術後期的佛造像文化傳至青齊地區,產生了精美的青州樣式佛造像。後因避戰亂而遷徙南下的青齊士民,將佛造像之風氣帶入金陵地區,即現在的南京。

犍陀羅佛像藝術以佛教題材為主,採用古希臘的表現手法,而且打破了「不以形像來表現佛陀」的印度傳統慣例,佛像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樣貌上具有波狀的發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等典型的西方人特質。因此,觀眾不僅能看到佛教史上第一次用真人形象表現的佛陀樣貌,而且還會驚奇地發現:為什麼東方的佛像,卻長了一張歐洲人的面孔?

犍陀羅文化元素沿陸路東傳,促成燦爛的西域和漢地佛教文化。側重於形體結構表現的人物造型,以及表述系統化佛教義理的圖像,隨後在東亞流行開來。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近距離品味犍陀羅造像,既能夠感受2000年前文化交流的意義,又能觀賞獨特的佛造像,這其中還包括吸收了犍陀羅文化元素的南北朝文化,具有富有的內涵和穿越時空的魅力。

此次展覽由嘉德藝術中心、天禹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凈名精舍支持,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南京美美藝術館、浙江賽麗美術館協辦。

展覽名稱:「見相非相——犍陀羅佛像藝術特展」

展覽地點:嘉德藝術中心一層展廳

展覽時間:2019年7月6日-2019年8月28日

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

由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於2019年7月6日在嘉德藝術中心面向公眾開放,此次展覽也是故宮器座類館藏藏品首次整體出宮展覽。基於故宮博物院的豐富館藏和長期以來的學術研究,此次展覽以清宮眾多陳設物品中的器座為對象,展出極具代表性的132件藏品,涵蓋宮廷器座的各個類別,呈現了其多元化的樣式設計和用法。觀眾可以全面地了解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近距離領略宮廷藝術之美,感受古人妙師造化,格物盡理的妙趣。

在中國傳統工藝史上,器座是與陳設器物既有聯繫又彼此分離的常用器之一,具有特殊的審美意義和研究價值。清宮的器座文化導源於文人士大夫階層興起之後對於書房空間及其陳設品味的建構,既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宮廷工藝的審美趣味與工藝水平,也是宮中陳設理念的一種反映。故宮博物院藏器座數量龐大、材質精良、裝飾考究、設計精巧、工藝細膩,部分帶有款識、等次、題銘等信息,體現了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在學術層面,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結合館藏實物和史料檔案,圍繞器座,探討清代宮廷器座的設計與製作,和器座與器物、陳設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這種聯繫如何對器座設計產生影響,並揭示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從而幫助觀眾通過展覽更加深刻地理解清宮器座文化。

此次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呈現的藏品按照其豐富材質類型,分為金屬器座、牙座、玉座、漆座、木座、和其他材質器座六大主要品類。「金屬器座」囊括宗教、文房、飲食、陳設諸類器物的附件,主要材質為金、銀、銅、鉛。其製作及裝飾結合鑄造、錘揲以及琺琅、點翠、珠石寶玉鑲嵌、鏨刻、鎏金等技法,總體表現出形制規整、紋飾繁麗的特點。「牙座」是我國明清牙雕中比較典型的一類製品,承托工藝精雅之物。本次展出牙座分素牙座與染牙座兩類,其鏤雕、浮雕、圓雕、淺刻等技法均極為精湛。「玉座」以碧玉及深色青玉座為多,多採用圓雕、浮雕和鏤雕等技法裝飾,不論仿古、時作均格外精美。「漆座」品類豐富,有紅漆、黑漆、黃漆、金漆諸類,並集雕漆、填漆、描金、彩繪、螺鈿、百寶嵌等多種髹飾技法。 「木座」材質以黃花梨、紫檀、紅木、雞翅木、楠木等為主,雖然在工藝製作上歸為小器作,卻是宮廷制器工藝中一個小而精的縮影。其他材質的器座主要有陶瓷座、瑪瑙座、水晶座、錦座、玻璃座等,展示了制座原料的多樣化。各類座具的形狀、尺寸富於變化,以形制規整、線條簡練的圓形、方形和多邊形居多,靈活採用鑲嵌、髹漆或鎏金等修飾手法。

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都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和角度承擔著文化發展的使命。故宮博物院一直在對「器座」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此次的部分展品原已殘破,經「故宮文物醫院」修復師的努力而得以重現光彩,從中可以看到傳統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和發展。而嘉德藝術中心作為文化產業領域的新銳力量,也希望藉助展覽現代設計語言與展示方式,提升各類觀眾觀看展覽的體驗度。此次「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是兩個機構致力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的一次重要合作,雙方希望通過展覽引發觀者對於中國傳統工藝、審美等各方面更為深入而細緻的思考。同時,此次展覽也是北京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故宮以東--嘉德藝術季」的重要組成部分。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劉岳老師為現場媒體和嘉賓進行導覽

觀眾參觀《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

【展覽信息】

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

主辦方:故宮博物院、嘉德藝術中心

承辦方:嘉德藝術中心

貴賓及媒體預覽:2019年7月5日(僅限開幕邀請函)

展覽地點:嘉德藝術中心2層(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

展覽日期:2019年7月6日— 10月6日(周一閉館)

展覽時間:10:00-18:00

鐵臂阿童木 AI最初的幻想

時隔40年,「鐵臂阿童木」真的又來中國,來北京了!

40年前作為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已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7月6日至8月28日在嘉德藝術中心展出的《鐵臂阿童木 AI最初的幻想》,不僅帶來關於阿童木的童年記憶,「AI」主題更充滿跨越時空的經典科幻色彩。

作者手稿再現創作歷程

此次展覽是「故宮以東—嘉德藝術季」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展品獨具匠心。其中,最大的亮點是手塚治虫原畫30幅、手塚治虫複製畫100幅。這些作品再現了手塚治虫先生當年的創作思路,讓觀眾感受到鐵臂阿童木如何從手塚治虫先生腦海里的想法,一步步變成躍然紙上的卡通形象。

據了解,2018年5月 ,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漫畫原稿曾在法國巴黎成功拍出26萬9400歐元,相當於204萬人民幣左右,手稿的價值可見一斑。同時展出的還有賽璐珞原片52幅、大型阿童木雕塑1件、阿童木心路復原牆1件、阿童木裝置藝術1件。3.5米高的巨型阿童木3D人偶,將是喚醒許多人童年記憶的鑰匙,瞬間可以讓觀眾感受「阿童木,十萬馬力!」這句經典口號的澎湃激情。

跨越67年共振AI,與阿童木共心

手塚治虫創作《鐵臂阿童木》的時候是在1951年,1963年1月1日播出的《鐵臂阿童木》是日本首個30分鐘動畫系列。此次展覽名為《鐵臂阿童木 AI最初的幻想》,用時下最熱門的AI(人工智慧)概念,讓觀眾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事實上,展覽本身也充滿科幻風。

「希望從二次元之門觸碰AI的無限可能。」策展人表示說,「觸碰AI,與阿童木共心。」

在這裡,跟隨大師的軌跡可以穿越二次元世界,觸碰AI未來。在看「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二次元世界裡的AI幻想的同時,可以藉助現代的裸眼3D科技,看「漫畫」如何突破五彩斑斕的黑和流光溢彩的白,看「賽璐珞」如何動態的構建二次元的世界,「體驗二次元與黑科技的碰撞」。

觸碰「日本漫畫之神」的內心世界

一提「阿童木」三個字,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十萬馬力」四個字。

在充滿英雄主義的阿童木背後,被稱為「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作者有著什麼樣的初衷,展覽上也會給出答案。

展覽展示了手塚治虫戴著貝雷帽的經典肖像。太多觀眾可能隨時可以模仿阿童木的經典動作,但卻是第一次見到手塚治虫的真人照片。

貝雷帽和眼鏡可以說是手塚治虫的標誌。「貝雷帽我幾乎每年都會丟掉一個。有時忘在酒吧,有時在進到溫泉前才慌張的摘下,最後忘在浴室外面。有時還會誤把帽子當作煙灰缸,搞的破破爛爛最後只好丟掉。」手塚治虫曾透露自己的秘密,「丟三落四的我卻從沒有丟失過眼鏡。即使近視加深了也不常更換眼鏡。我的視力只有0.0,即使在電影院戴著眼鏡也要坐在靠前的位子。」

「用自己的雙手親自製作動畫」是手塚治虫長久以來的夢想。「雖然我的孩童時代物資十分豐富,但我也因為身材矮小遭受過欺凌。我總想著能夠讓欺負我的人對我刮目相看,我想要做成一件他們做不到的事情,最後,我選擇了漫畫這條道路。在小學三年級到四年級的這段時間裡,我拼盡全力的畫漫畫,想著能夠讓瞧不起我的人對我另眼相看。」1988年2月13日,手塚治虫在朝日賞受獎紀念演講致辭中這樣介紹自己。

「手塚治虫」這個筆名中的 「蟲」字也是從治蟲的名字里借來的。據介紹,「治蟲」是一種甲蟲,夜行性,身體漆黑光亮,脖子較長。入秋後若是打開窗戶,便會看到它們聚集到燈光處。手塚治虫覺得這樣一入夜便精神抖擻的蟲子,與海邊遊盪的漫畫家(自己)十分相似。而且手塚治虫脖子也比較長,跟甲蟲一樣愛吃肉。「我很驕傲我為自己起了一個非常棒的筆名。」

此次展覽由嘉德藝術中心、天禹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瑞美股份獨家承辦。

鏈接:

1、《鐵臂阿童木》

《鐵臂阿童木》是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創作的科幻漫畫作品,最初創作於1951年,之後多次被改編為動畫。其中1963年第一版電視動畫,是日本第一部電視連續動畫,也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國外動畫。

故事寫的是一個機器人泛濫的時代,地球上的環境急劇惡化,科學家竟用高科技創造了一個稱作大都會的天空之城,那裡居住的都是整個國家最優秀的人類。

被稱為機器人之父的天馬博士,有一個高智商的兒子名叫托比,但不幸的是,在一次總督主持的紅色核能試驗中,托比被牽連進來成了犧牲品,天馬悲痛欲絕,用托比頭髮的DNA創造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機器人,起名「阿童木」,在植入托比記憶的同時,又以藍色核能為動力給他增添了上天入地、無堅不摧的本領。

雖然「阿童木」深愛著父親,但父親卻越發不能接受用阿童木來代替托比的位置,終於在一次衝動後,拋棄了他。阿童木傷心的離開了大都會,在地面漫無目的的尋求歸宿……在最後一場驚世大戰中,各方人物風雲際會,在孤獨的歷險中逐漸成長的阿童木,將肩負起牽繫全人類生死存亡的重任……

2、展覽信息

展期:2019年7月6日—8月28日

展覽地點:嘉德藝術中心B1層A廳

藝術,一切皆有可能

Art,everything is possible

有煙花哦

推薦一個好玩的公眾號

今日薦讀

轉載須知

無二維碼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人民藝術·生活美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1436美學+活動「同星荷意」藝術沙龍傾心綻放
福佳雲柔漫境藝術展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