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語言,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戰略支點

語言,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戰略支點

語言,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戰略支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9年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亞洲先人們早就開始了文明交流互鑒。絲綢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絲綢、茶葉、陶瓷、香料、繪畫雕塑等風靡亞洲各國,記錄著亞洲先人們交往交流、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現在,「一帶一路」「兩廊一圈」「歐亞經濟聯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途徑,各國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領域的合作蓬勃開展,亞洲文明也在自身內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

在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進程中,外語,特別是非通用語的戰略支點作用日益顯現,只有語言相通、文化相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而有效的語言人才培養、使用和儲備機制,需要國家進行通盤思考和頂層設計。從這點來說,我國非通用語種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重大挑戰。

北外亞洲非通用語種開設情況

在全球戰略布局和利益拓展過程中,世界發達國家都把關鍵語言人才培養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2006年1月5日,由美國國務院、教育部、國防部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聯合提出的「國家安全語言啟動計劃」(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致力於培養國家最亟需的「關鍵性語言」人才;歐洲各國同樣注重通過制定語言政策、培養語言人才,提高國家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競爭力。

世界各高校也致力於語言教學與人才培養。目前,美國哈佛大學開設95個語種,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開設100多個語種,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開設124個語種,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的外語語種數量已多達101種,基本涵蓋176個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其中也包括部分重要區域民族語言。

語言,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戰略支點

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和非通用語種國別區域研究人才對於中國在全球進行戰略布局、維護國家利益、提升我國公共外交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北外很早就開始了亞洲非通用語種的建設。1960年12月14日,教育部在《關於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後方針任務的請示報告》中提出:「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外語教育,培養世界各國語言的外語幹部,特別是質量較高的翻譯幹部和外語師資……國內培養的任務,應該主要由北京外國語學院來承擔,首先要做到所有亞洲各國的語言,我們都有人掌握。」同年12月,外交部在呈報周恩來總理的《北京外國語學院準備陸續增設的新專業或課程的初步規劃》中,建議儘快開辦21個新專業。周恩來總理批示:「這21種語言要加以調整,如朝鮮、越南、蒙古、緬、印、巴基斯坦、印尼、阿拉伯、日本、尼泊爾、剛果、阿爾巴尼亞、柬埔寨、寮國、阿富汗、伊朗、馬來亞等國語言均應加入,數目稍多,也可擴大。」為了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遵照周恩來總理的相關指示精神,北京外國語學院(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於1961年創建了亞非語系(即今天的亞非學院),多個亞洲語種在我國高校首次開設。(參見《北京外國語大學圖史(1941-2014)》第119頁)

從北外亞非學院來看,目前本科生階段培養中,涉及的亞洲語種有:柬埔寨語(1961年,括弧內為開設時間,下同)、寮國語(1961)、僧伽羅語(1961)、馬來語(1961)、緬甸語(1962)、印尼語(1962)、越南語(1965)、泰語(1965)、土耳其語(1985)、朝鮮語(1994)、印地語(2007)、烏爾都語(2007)、希伯來語(2007)、波斯語(2007)、菲律賓語(2017)、蒙古語(2018)、梵語-巴利語(2018)等17種語言。在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爪哇語、旁遮普語本科專業通過審批成功設立。此外,亞非學院還開設了泰米爾語、普什圖語、孟加拉語、亞塞拜然語等語種的選修課程,基本覆蓋了亞洲主要地區、主要民族的語言。

非通用語種建設面臨的困難

師資。對於高校非通用語人才培養而言,開設新專業,首當其衝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當前,非通用語種建設面臨著師資選拔困難、師資儲備緊缺、政策支持等問題。此外,非通用語種畢業生轉化為師資的力度也不夠。這就造成了許多專業只有一至兩名教師,教師面臨教學任務、科研任務等多重壓力。

供需。國內高校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問題非常尖銳。即便最終培養出精通非通用語種的學生,也並不意味著這些學生在畢業後從事相關專業。

北外副校長賈文鍵認為,不能把畢業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簡單地定義為培養失敗。但是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既然是緊缺人才,學以致用應是追求的目標,如果非通用語人才在學成後流失,這在一定程度上說,的確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從供給端看,高校教育本身具有周期性,一般而言4年為一個完整周期,對於某些特定語種而言,甚至需要學習的年限更久;同時,語言學習具有時效性,辭彙、語法需要在不斷的復現中得以鞏固,非通用語種畢業生在畢業後若沒有從事相關行業,則會很難繼續維持語言水平。這導致小語種人才成為一種「流量」,而非存量,從而進一步加劇供給短缺。

結構性短缺。我國目前在人才結構上對既精通語言、對對象國國別有一定研究,且同時具備國際經貿、法律、金融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國際化外語人才有著緊迫需求。「復語型、複合型」人才培養路徑已經成為高校的自覺。北外目前致力於「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非通用語種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和「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綜合學科優勢、強化專業特色,力爭實現從語種建設全覆蓋走向國別區域研究的全覆蓋。

語言服務能力欠缺。「一帶一路」沿線的語言國情十分複雜,不僅語種多,而且有的國家官方語言與通用語言並不統一。語言國情比較複雜的國家,其語言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官方語言、通用語言和民族語言。從交往需求的角度看,掌握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是現階段「一帶一路」沿線實現語言互通的前提,而各國之間要實現深度交往還需要掌握當地多數人使用的民族語言。「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的官方語言已在我國部分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但這些官方語言在其國內並非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如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雖然我國有幾所高校設有烏爾都語專業,但巴基斯坦境內僅有8%左右的人口將其作為母語使用,而作為母語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旁遮普語,但目前國內並沒有高校開設這一語言專業,只有北外於2017年秋季開設了旁遮普語三外課程,並於今年成功通過該語本科專業的審批。

解決辦法的思考與探索

語言,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戰略支點

制定相關辦法,積極推動非通用語種師資培養項目,保障非通用語種師資隊伍建設。

2015年7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2015-2017年留學工作行動計劃》通知,明確提出了加快培養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的重要性。北外為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高水平非通用語種師資隊伍建設步伐,進一步提升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水平,更好地完成所承擔的「中國建交國家語種全覆蓋」國家語種建設戰略任務,於2018年9月4日討論通過了《北京外國語大學非通用語種師資培養支持計劃實施辦法》,採取師資研究生培養計劃、青年教師轉語種培養計劃和非通用語種人才聘用特區計劃等三種支持計划進行培養和建設,以確保非通用語種(尤其是新建語種)師資隊伍的建設和良性發展。

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緩解師資不足情況。

為緩解非通用語教學師資力量的不足,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聘請高水平外籍語言教師,通過聯合培養,聯合授予學位、雙學位等多種方式實現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目前,北外亞非學院採取中國教師與外籍教師相互合作的師資培養模式,同時大力支持年輕教師前往對象國繼續學習深造。並與世界一流的亞非語言教學研究機構(如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荷蘭萊頓大學等)建立合作關係,通過委託培養、訪學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有機會前往這些院校進行深造。

複合型人才培養計劃:「多語種+」戰略。

多語種是指單語人才向復語人才轉變。例如,專業為波斯語的學生,學習波斯語和英語之外,還鼓勵其再學習一門相近的語種,如土耳其語,從而培養小語種復語人才。同時,多語種+某一專業、方向、領域等,培養學生從單一語種技能走向複合型外語人才,以此重新定義外語人才。

當前,北外應努力為國家輸送復語型、複合型高層次國際化非通用語種人才,目標定位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非通用語種專業聽、說、讀、寫、譯基本功紮實的人才,努力實現其外語技能從日常生活交流向文化和國情轉向,在中高年級開設國別區域研究課程,增設對象國文化及其他專業傾向課程,培養學生對語言對象國及其所處區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國情概況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加強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力求學生具備國際政治、對外貿易、國際金融、涉外法律等某一學科領域相關輔修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兼具國際視野與民族情懷,具有創新意識和思辨能力。應該說,這一目標定位對非通用語種人才的多語言能力、語言與專業的複合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創新、思辨等可遷移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2015年,北外亞非學院已開始嘗試「朝鮮語+國際商務」的人才培養方向。

語種建設與國別區域研究相結合。

近年來,北外將語種建設同國別區域研究相結合,探索語種增設與科學研究、人才儲備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所培養的人才既具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又具備深入開展對象國及其所屬區域相關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北外目前共有40多家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其中,亞非學院承擔了南亞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中心、西亞非洲研究中心、韓國-朝鮮研究中心、斯里蘭卡研究中心、印度尼西亞研究中心、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伊朗研究中心、尼泊爾研究中心等的建設。這些研究中心的成立,對於服務國家戰略和外交大局意義深遠。北外著力打造具有語種特色和專業優勢的國際化研究團隊,努力建設一批覆蓋重點區域國家、彰顯學術特色的高端研究機構,早日實現國別區域研究全覆蓋的學科布局,從而使科研發展與學科建設真正助力於高質量外語人才的培養。

亞洲,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亞洲各文明在社會發展中也面臨著許多共同問題,展望未來,如何鞏固和維護當前亞洲發展的大好態勢,進一步凝聚亞洲各國力量,促使亞洲各國達成共識,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是亞洲各國當下面臨的新局面。在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如何做好互聯互通,非通用語種建設與人才培養無疑是重要一環。(作者孫曉萌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暢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切實推動中日青少年校園足球友好交流合作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