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3)無相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3)無相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3)

無相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三、無相心三摩地

云何無相心三摩地?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四(之下):「無相三摩地中,初釋行相,後釋彼經。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是無相境,心住一緣是三摩地。

《顯揚》說,無相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行。智如此前說。此說前空境中真如空相諸相不行名無相境,即是此中諸取蘊滅,不說所執空名無相境也。前說因證彼空所空所證空二俱名空,今但說所證空無相境,故與前別。即滅四行名無相行,道諦四行非三等持。何故無願無相說心三摩地空不說耶,答此觀有故稱作彼心,彼觀空故一切俱遣,空不說心餘二說有也。」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無相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行。智者,謂如前說。」

「無相心三摩地」。無相心三摩地什麼意思呢?

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

「謂即於彼」:修行人,在奢摩他裡面的時候,「於彼諸取蘊滅」:「諸取蘊滅」叫做「彼」,就是色、受、想、行、識,不現前了。無色、受、想、行、識了,叫做「諸取蘊滅」。

色受想行識是依他起性,是緣起法,唯識的經論不說它是空的,但是它是因緣有,就是不思惟它,諸取蘊就不現前了。心裏面想,屋子裡面有一條龍,那麼心裏面就有一個龍的相貌,若是不想,不想就沒有,是這麼一回事。

說「諸取蘊滅」,假設若是約無常觀來說,凡夫的五取蘊,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又剎那生…,雖然是無常,五取蘊是相續的變動。假設若是聖人,沒有染著心的時候,五蘊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就不生了,這也叫做「諸取蘊滅」。

「即於彼諸取蘊」的「滅」,就是不現前,不現前的時候,「思惟寂靜」,思惟無色、受、想、行、識,這樣的境界是寂靜的。色、受、想、行、識若有的時候,生了、滅;滅了、生…,是流動的境界。無色、受、想、行、識,就是寂靜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正好是這樣的意思。思惟諸取蘊,是個有為的境界。這有為法在無的時候,無色、受、想、行、識的時候是寂靜的境界。

染著心強的人,無色、受、想、行、識太難了,在心裏面很難顯現這種境界;但是染著心輕的人,也應該能現出來這個境界的。「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無色、受、想、行、識的境界就能現出來,雖然不是聖人,但是能現出來這個境界。

所以「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思惟無色、受、想、行、識的時候,是個寂靜微妙的境界。

「心住一緣」:心就安住在這裡不動。這是以「無相」為所緣境,安住不動。

無願心三摩地,「思惟無常、思惟苦」:無常、苦,就是所緣境,就是安住在那裡,心住一緣;「無相心三摩地」以「無相」為所緣境,心住一緣。

延伸閱讀:

無相三摩地的建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所緣故者:謂無相三摩地。此定所緣離十相故,謂離色、聲、香、味、觸及女、男、三有為相。

複次,蘊名為相,此定所緣離諸蘊相,故名無相。

複次,1.世名為相,2.前後名相,3.上中下等名相,此定所緣離世等相故名無相。

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空行者,謂於諸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法不可得。

無相行者,謂即於諸行中眾生無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法無我性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行。

無願行者,謂無常苦不凈、如病、如癰、如箭,因、集、生緣、行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若無差別,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http://tripitaka.cbeta.org/T31n1602_002(請用瀏覽器打開)

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

《佛說法印經》: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是時,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凈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時,諸苾芻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複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複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複次,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凈。由是清凈故,即貪瞋痴皆悉滅盡。彼滅盡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複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凈。」

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4_001 (請用瀏覽器打開)

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一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為三?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

「彼云何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為空三昧。

「彼云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為無想三昧。

「云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為無願三昧。

「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25_016 (請用瀏覽器打開)

三摩地與解脫門之差別: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百四:「此三三摩地亦名三解脫門。問:三摩地與解脫門有何差別?答:三摩地,通有漏、無漏。解脫門,唯無漏。問:何故解脫門唯無漏耶?答:有漏、有縛為解脫門,不應理故。」

依何義立解脫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百四:「問:依何義立解脫門耶?為依入正性離生,為依盡漏?設爾何失?若依入正性離生立解脫門者,則應唯苦法智忍相應定名解脫門。若依盡漏立解脫門者,則應唯金剛喻定名解脫門。

答:應作是說:俱依二義立解脫門。然解脫門總攝一切無漏定,謂一切聖道皆名正性離生,得一切聖道時皆名為入,斷諸漏時皆名盡漏,四道俱定皆有盡義。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現在前時,得三摩地,名入正性離生。苦現觀無間,集現觀現在前時,得無願三摩地,亦名入正性離生。集現觀無間,滅現觀現在前時,得無相三摩地,亦名入正性離生。余位無間起無漏定時應知亦爾。

見道位中別起無漏三三摩地,別盡諸漏。修道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總盡諸漏。無學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總遮諸漏,亦名盡漏。是故三解脫門總攝諸無漏定。」

何故名解脫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百四:「問:何故名解脫門?答:涅盤名解脫,依此三三摩地,能趣證解脫故名解脫門。複次,如排楯故名解脫門。如斗戰時先以排楯防捍怨敵,後以利劍斷怨家頭,令墮戰場隨意所趣。如是行者,與煩惱怨敵,共斗戰時,先以三解脫門排楯,防捍煩惱怨敵,後以無漏慧劍,斷煩惱成就性頭,令墮不成就性地,如本所願趣向涅盤,如契經說:「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解脫,非不定心。是故無漏三三摩地是解脫門,非有漏定。」

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廣說。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四(之下):「後釋經中,文分為三,初釋不低不昂,二釋方便方便果,三釋曉了曉了功德。

違順二相不相應故者,緣違境心低,緣順境心昂,今無二相名不低昂。又壞世諦違俗境名低,執心存立順真境名昂,無相行離二名不低昂。此不壞世諦即不思惟一切相不厭不壞等名不低,此於無相界正思惟故不順堅執名不昂。」

「如經言」,像經上說:「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廣說」。

延伸閱讀:

1、《雜阿含經》卷第二十˙第五五六經: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眾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三昧說,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亦已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20 (請用瀏覽器打開)

2、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瑜伽師地論》對無相心三摩地的解說,如卷一二(大正三〇.三三七中)說:「云何無相心三摩地?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A46]昂。……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A47]昂」。

不低不[A48]昂的無相心三昧,正是經中所說,不勇不沒的,智果智功德的三昧。《瑜伽論》所說,與《毘婆沙論》說,是空三摩地異名,所見不同。

依經文所說,無相心三昧,或在無量心解脫以下說,那是「出離一切相」,心「不為隨相識所纏縛」的[8]。或依四禪說無相心三昧,如不再進求,與眾人往來雜處,戲笑調弄,那是會退落,可能還俗的[9]。所以,三昧通於有漏;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三昧,也就是無相心解脫,唯是無漏的(初果到四果)。

定,有有想與無想的二類,如《雜阿含經》卷二一(大正二.一四六下)說:「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無所有入處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比丘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Y0036_001(請用瀏覽器打開)

3、《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有苾芻,作如是言:『我修無相心解脫觀,隨所作事,皆如實知,發起精進無相心對治,我於取相之心,而悉能盡。為由如是無相心解脫觀故,所有取相之心,無處容受。』而但觀彼無相心現前,是故取相之心,不於是處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無相心出離因故。」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12_002 (請用瀏覽器打開)

三、一、不低不昂

云何名為不低不昂?

怎麼叫做不昂呢?

違順二相,不相應故。

對相違或隨順二相都不相應。對於十相:色、聲、香、味、觸及女、男、三有為相深見過患,所以厭離,不順心的境界,心就低下,叫做「低」。這時候不去思惟十相,稱為「不低」。看見「諸取蘊滅」殊勝的功德,令心喜悅高舉,名為「昂」;觀見殊勝的功德,也不生高舉,不「昂」。心無低下也不高昂,二相都不相應,名為不低不昂。

韓清凈《披尋記》:「違順二相不相應的故者:於一切相深見過患,令心厭背,是名為違。於無相界見勝功德,心樂攝受,是名為順。

「於一切相深見過患,令心厭背,是名為違」:對於十相,色、聲、香、味、觸及女、男、三有為相,有為有漏的一切法,深深的看出來,見到它的過患。「令心厭背」:若這樣思惟的時候,心就不歡喜一切相,就會厭離,「是名為違」。

「於無相界見勝功德」:就是諸取蘊滅,「諸取蘊滅」就是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相的境界,能看出它殊勝的功德,這裡面最安穩自在,「心樂攝受」:心裏面就歡喜,願意成就無相的境界。「攝受」就是要把它拿過來,也就是成就的意思。「是名為順」:因為有功德,而生歡喜就是「順」。

有過患,有苦惱,所以不歡喜,不歡喜叫「違」,歡喜就是「順」。順心的境界,心就高舉了,就叫做「昂」。不違也不順,「違順二相不相應」,所以「不低不昂」,就叫做無相心三摩地。若是違也是相,若是順也是相,現在心裏面沒有這種分別,叫做無相心三摩地。

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

「又二因緣,入無相定」:由這二種因緣,可以證入無相定。

「一、不思惟一切相故」:心裏面不思惟色、聲、香、味、觸及女、男、三有為相。

「二、正思惟無相界故」:正確地思惟無相界。

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

「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由於修行人在奢摩他,不去思惟有為有漏這一切相的苦惱境界。不思惟的時候,「於彼諸相不厭不壞」:心對於有為相,也就沒有厭離心,也沒有破壞的意思,也就不現了。苦惱的境界現前,內心的反應就厭離;現在不思惟,心裏面很平靜,也不厭也不壞。就沒有違相了。

「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不加行」,「行」就是動;「加行」就是努力的去修行,叫做「加行」。現在心裡不要動,就是不要作意思惟,就叫做「不低」。

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

「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無相界的功德能如理作意正確地思惟。

「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於彼無相的聖功德境界不是「堅」執著,「不堅執著」。「故名不昂」,心裡也「不昂」,就不高舉了。

韓清凈《披尋記》:「於彼無相不堅執著者:謂於無相功德無堅固想,如理作意正思惟故。

只是思惟無相的種種功德,但也不堅固執著無相的種種功德,這是如理作意正思惟。

三、二、彼方便等

此三摩地,略有二種,一者、方便,二、方便果。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四(之下):「方便方便果中,初釋方便。後彼複數數自策自勵下釋方便果。相謂境相此有二重,一有漏名相無漏名無相,二有為名相無為名無相。

若依初義諸後得智以後義或及初義為本質行名無相行。即滅四行,或道四行。

若依後義無分別智名無相行,翻此二名有相行。此方便中於彼諸相未能解脫者在有漏位,未解脫有漏相故,故隨相識於時時中擾動其心。此數思擇方能取得無分別智果,解脫有漏一切隨相名方便果。於此解脫又善解脫故任運而住名極解脫,即通根本後得智二位。曉了果曉了功德中,煩惱斷及滅諦名曉了果。現法樂住及道諦名曉了功德,謂無相行之所曉了,即道四行亦無相行。前後兩文寬狹有異。景云:斷及住究竟者,此就二諦體說,俱名為果及名功德。又復滅道已下。約用以釋經文。又諦現觀是見道名。」

怎麼樣學習無相心三摩地。

「此三摩地,略有二種」:要成就無相心三摩地簡略的說,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方便」,就是修因。第二個「方便果」,就是修因成功了,得到了無相心三摩地了。

言方便者,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

「言方便者」:初開始發心學習無相心三摩地,當然是不容易,「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初開始的時候「數數策勵思擇」,一次又一次的「策勵」,就是警策自己、勉勵自己,「思擇安立」:思惟觀察,在自心上安立、現出來無相的境界。

「於彼諸相未能解脫」:希望這樣子,自心現出來無相的境界,但是不容易成就,所以「於彼諸相未能解脫」。對於這一切的相,心裡不自在,不能解脫。心裏面想要無相,相偏要現出來。不願意現出來色聲香味觸,而色聲香味觸偏要現,不能解脫這個相。相,老是隨逐你的心,它不舍離的。

因為什麼呢?「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隨相識」,就是染著識,心染著一切相,所以相老是隨逐、不舍離。這一切相怎麼會隨逐心不舍離?因為就是心裏面執著它。心不執著它,相就不會隨逐。隨逐,其實就是染著的意思。

「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時時」它解釋的很好。有時現前,有時不現前;有時不現前,有時又現前。比如說靜坐有一會兒,有一刻鐘一切相都不現前了,忽然間又現前了;現前了又一會兒又不現前了。總是在擾亂,隨逐諸相的分別心即隨相識,使令無相心三摩地不成就,所以「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所以初開始修行的時候很難,心裏面願意解脫一切相,而一切相偏要現出來,這就是困難。這是「初位」,初開始修習的時候,是這樣的。

韓清凈《披尋記》:「言方便等者:於方便中,數數策勵思擇安立諸取蘊滅,無一切相,然即於彼諸安立相未能解脫,以有分別影像故,此影像心,名隨相識。所言隨者,是相似義。《顯揚》頌云:彼影像隨觀,義與此同(顯揚十九卷十七頁)此說方便分。又複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方能攝取彼方便果解脫隨相,此說方便後位。

在修行無相三摩地的方便,一次又一次鞭策鼓勵、思惟,安立五取蘊寂滅,令內心住於無一切相的境界,然而由於對於五取蘊等諸相不能解脫、無相不能解脫,內心還是在分別無相之相,還是以有分別影相為所緣,這些影相心就稱為隨相識。

「隨」是相似義,內心所想的無相、與所證的無相很相似,稱為隨相識。《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的偈頌說:於彼影像隨順觀察,義理與此處相同。修方便的初位,必需一次又一次鞭策鼓勵自己思惟安立無相,這樣分別才能夠取得無相,證得方便果,解脫隨相,解脫相乃至無相等諸相的系縛,這是說方便的後位。

彼複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

「後位」就是修行久了。修行久了的時候,「彼複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初開始修行很難,但是他不屈服,天天的這樣用功修行,「數數自策自勵」:倒不需要別人的鼓勵警策,自己警策自己,「思擇安立」:方便善巧的思惟無相,安立無相的境界在心裏面,「方能取果,解脫隨相」:最後才成功了,成就了這個果,這無相的境界現前了,「解脫隨相」:就是棄捨了這一切相。

於此解脫又解脫故,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

「於此解脫又解脫故」:於此隨相識的解脫,能夠解脫又解脫故。這個時候的解脫是什麼境界?「不自策勵思擇而住」:不需要鞭策自己要努力去思惟觀察,才成就解脫。就是任運的這樣子,就能不現,隨時心能離一切相了。「是故名為極善解脫」:這是最好的解脫。

若數策勵思擇安立,方得住者,雖名解脫,非善解脫。

「若數策勵思擇安立,方得住者」:若是還需要數數地鞭策自己,要特別的努力去思擇安立無相的境界,才能安住在無相的心三摩地。「雖名解脫,非善解脫」:雖然說那是解脫,可是那不是一個好解脫,因為對於隨相識還不自在。

韓清凈《披尋記》:「於此解脫又解脫故等者:解脫隨相,名此解脫。相似相生,非真實故。證空性時,超彼隨相,是故名為極善解脫。

解脫隨相識,名為此解脫。內心思惟無相,相似於無相的相就生起,這不是真實的無相。證空性時,超越有分別的無相相,因此名為極善解脫。

三、三、曉了果等

又曉了果、曉了功德者,謂煩惱斷究竟故,現法樂住究竟故。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四(之下):「曉了果者,酬前方便故。羅漢德滿名為功德。」

「又曉了果、曉了功德者」,「曉了」就是明了,明了無相心三摩地的果,「曉了」無相心三摩地的功德。

「謂煩惱斷究竟故,現法樂住究竟故」:「無相心三摩地」有什麼果?有什麼樣的功德?所希望的事情滿足了就是「果」。「功德」滿足了希望,裡面有什麼樣的好處,那就是功德。

可是這裡面又說到果,又說到功德,或者可以說,「果」是總說的,「功德」是個別的說的。比如得了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裡面有什麼功德?得了三明六通八解脫,有各式各樣的功德,功德就是分別說出來,也可以這樣解釋。

「謂煩惱斷究竟故」:成就了「無相心三摩地」的時候,是斷除煩惱,達到了究竟的程度。比如初果也能斷煩惱,二果也斷煩惱,三果也斷煩惱,但是沒有究竟。到四果阿羅漢,煩惱斷究竟了。這是修無相三摩地的成果,名曉了果。

「現法樂住究竟故」:「現法」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是在現在的生命體裡面有禪定的樂。究竟證得三昧樂裡面。這是修無相三摩地所得的功德,名曉了功德。

又復滅、道,俱應曉了。

說「又」,還有不同的說法。「滅、道,俱應曉了」:「滅」就是第一義諦。能證悟了第一義諦了,這是曉了。「道」:戒、定、慧就是道,八正道就是道,三十七道品是道。這二種聖法都應該「曉了」的,這樣子也叫做無相心三摩地的果、無相心三摩地的功德。

即此二種,隨其次第,名曉了果、曉了功德。

「即此二種」,「即此」是滅諦、道諦二種。「隨其次第」,證得滅諦叫做「曉了果」;證得道諦叫「曉了功德」。

又諦現觀、阿羅漢果,俱應曉了。

又證初果的四諦現觀及阿羅漢果都應該通達滅諦及道諦,都能通達第一義諦。

於見道位中,名曉了果;於阿羅果,名曉了功德。

「於見道位中,名曉了果」:這樣說「諦現觀」就是見道位。初果是最先成就諦現觀的,叫做「曉了果」。「於阿羅漢果,名曉了功德」:諦現觀圓滿了,於證阿羅漢果時稱為曉了功德。

韓清凈《披尋記》:「又曉了果、曉了功德等者:謂即於彼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曉了。彼作證法,果及功德有三差別。初二差別,唯約阿羅漢果為釋,文易可知;第三差別,約四沙門果釋,由諦現觀通得前三沙門果故。依自所證能為他說,是故於見道位,名曉了果。阿羅漢位,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世出世間所有功德皆已作證,是故於彼名曉了功德。

「謂即於彼作證法中」:成就的滅諦及道諦,斷除煩惱證得現法樂住中,所成就的功德法,「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曉了」:依各種解脫的智能,為其它佛弟子們宣說開示這些道理。

「彼作證法,果及功德有三差別」:「彼作證法」,所成就的法,果和功德是他所成就的,有三種差別。

「初二差別,唯約阿羅漢果為釋,文易可知」:第一個是「煩惱斷究竟故,現法樂住究竟故」,第二就是滅、道,「隨其次第名曉了果,曉了功德」這是第二,這是前二種。前二種是「唯約阿羅漢果」解釋的,這前二種都指阿羅漢果說的,「文易可知」。「第三差別,約四沙門果」解釋。

「由諦現觀通得前三沙門果故」:通於前三果,前三沙門果(初果二果三果)也都成就現觀了。

「依自所證能為他說,是故於見道位,名曉了果」:依止自己所證悟、成就的聖道,能夠為他人開示演說,於見道位稱為曉了果。

「阿羅漢位,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世出世間所有功德皆已作證,是故於彼名曉了功德」:阿羅漢諸漏已盡、愛見煩惱全部斷除了,所作已辦,世間及出世間所有的功德也已經作證,因此稱為曉了功德。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個名號的由來,你知道嗎?
《瑜伽師地論》因明處 論莊嚴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