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2)無願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2)無願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2)

無願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二、無願心三摩地

云何無願心三摩地?謂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緣。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四(之下):「無願中,謂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者。基云:此說三界五取蘊法名無願境。心住一緣名三摩地。《顯揚》又雲,無願有二,一所知,二智,正此同。即以無常及苦並集四行名無願行,此以無常苦果行攝因行等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諸行相貌。智者,謂緣彼境厭惡了知。」

「云何無願心三摩地」?怎麼叫做「無願心三摩地」?

「謂於五取蘊」:「取」是染著的意思。因為有染著心,才有五蘊;有了色、受、想、行、識的蘊,又會生起染著心,所以叫做「五取蘊」。若是無漏的五蘊就沒有取了,就沒有染著心了。

「無願心三摩地」怎麼修行呢?就是觀察思惟五取蘊,它是無常的,觀察思惟它是苦。「心住一緣」,就叫做「無願心三摩地」。因為五取蘊是無常、苦,就不希求了,就有厭離心了,所以叫做「無願心三摩地」。

前面空三摩地裡面沒有說心,無願心三摩地有說心。誰無願?當然是心無願。空三摩地是沒有分別心,於境相應是沒有分別心;無願心三摩地有個「心」,它是有。窺基大師解釋,空三摩地是在空的境界上;無願心三摩地和後面無相心三摩地,都是在有的境界上成就三摩地的,有就有「心」。

延伸閱讀:

無願三摩地的建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期心故者:謂無願三摩地。諸修行者期心不願三有法故。

問:彼於聖道亦不願耶?答:1.雖於聖道非全不願,而彼期心不願三有,聖道依有故亦不願。2.又彼期心不願五蘊聖道,是蘊故亦不願。3.又彼期心不願三世聖道,墮世故亦不願。4.又彼期心不願眾苦聖道,與苦展轉相續故亦不願。

問:若爾何故修聖道耶?

答:為趣涅盤故修聖道,謂修行者作是思惟:「究竟涅盤由何趣證?」思已定知必由聖道,故雖不願而要修之。如越瀑流要憑船筏。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若干建築細節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