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為什麼要祛濕?《四聖心源》用三才理論演化「太陰濕土」致病規律

為什麼要祛濕?《四聖心源》用三才理論演化「太陰濕土」致病規律

一到盛夏,就有人不斷埋怨濕氣太重,的確濕氣是一種致病邪氣,如果不能及時加以控制或調理,等到濕氣侵襲人體的時候,會給你帶來許多的不舒服。而且這種不舒服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濕為陰邪、重濁黏滯,一旦被染上,去除它是有點難度的。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想說愛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祛濕路上,真的需要下足功夫。

黃元御在《四聖心源》里指出,濕邪為「太陰土氣之所化」,按照天地人三才觀念來看,「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濕土為主令,辛金從土也化作濕氣;而陽明以燥金為主令,而戊土從金也化作燥氣。然而,己土的濕氣為本氣,戊土的燥氣為子氣,所以胃家的燥敵不過脾家的濕,由此生病的話,土燥的會比較少,而土濕的卻很多。

太陰脾土的性能應該是主升騰的,只有己土升騰,癸水與乙木也才能正常升騰。為什麼土氣可以升騰呢?重點在於脾土的發生作用。如果脾陽一虛,己土就會潮濕,己土潮濕就無法升騰,己土不能升騰,那麼水和木就會陷落。按照四維的布局,火、金處於上方位置,而水木處於下方位置,然而火與金之氣下降於戊土,而木郁水之氣則升騰於己土。假如戊土不能下降,那麼火和金就會上逆;如果己土不能升騰,那麼水和木就會下沉,而這些的總源頭在於濕氣太重。

春秋末期晉國人子華子曾這樣說到,「陰陽交,則生濕」。那麼,這個濕氣究竟是什麼呢?黃元御認為,「濕者,水火之中氣」。上面濕就會化為火而形成熱氣,下面濕就會化水而為寒氣。但是這個中間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好比在上有濕寒的可能,在下則也有濕熱的情形。倘若濕氣太旺,氣機郁滯,津液不能正常運行,這就是火氣太盛,火氣熏蒸容易誕生熱痰之證;如果火氣衰弱,水則泛濫而生寒飲,這就是濕寒在上的表現。

如果是濕氣盛而水氣抑鬱的話,往往會導致膀胱不充盈,如果火氣衰微的時候,往往跟容易出現男子尿中帶精和女子的帶下疾病。如果火氣旺盛的話,就會出現小便梗澀甚至出現小便赤濁的現象。如果大便色黃,那是土色下傳導致的,如果小便紅赤的話,那多半是木氣下陷導致的。

由於相火根於水,而一線陽光之根,可以溫升而化乙木。木中的溫氣,就是生火之母,向上升騰而化為火氣,向下鬱結而生內熱。木氣不能通達,就會侵襲了土的位置,於是木氣想要把鬱熱的病變傳遞給己土,而己土沒辦法只好被動的接受,但是這些受罪的事情,也不能全部由己土受著,於是又浸淫於膀胱,這是什麼道理呢?其實這就是五行的相剋屬性,乙木克戊土己土,己土克壬水癸水。

黃元御認為,陰氣容易盛大而陽氣容易衰微,所以濕氣總是滋長而燥氣總是消退。陰氣過於充盛,人體就容易生病,而陽氣如果衰絕,人體就會導致死亡,這個道理其實十分淺顯,並不是什麼深不可測的理論。但是後世卻有不少庸醫,過於補陰,導致濕氣滋生;過於瀉火,導致陽氣被伐,如此導致許多病患枉死,想想都會令人心痛。由此可見,祛濕真的很重要。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四聖心源》秘傳的一張調理氣滯的方子,它的這些奧秘你知道嗎?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