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總是聽到身邊有很多人這麼說,上學學的知識現在能用到的太少了,真是沒什麼用。

曾經,我也這麼認為,覺得上學時候學的知識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暑假去親戚家串門,書房的桌子上擺著一張高中物理卷子,我湊近看了看,發現竟然一個題目也不會做了。

我堂堂一個理科生,若干年前各種定理公式信手拈來,現在卻如同看高深的科研論文一般,實在是讓我汗顏。

不禁想到網上的那個段子:「老師,畢業這麼多年,您教我的知識我都還給您了,我的學費什麼時候給我退了?」

是啊!上學時我們多有學問啊!背得出古詩文,算得出微積分,聊得來時事政治,讀得懂英語說明文……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如今的我們,只會算算每月的工資,聊聊明星那些不知真假的八卦,要是不小心遇到老外,除了「Hello」和「Thank you」,別的再不敢多說,白瞎了躺在書櫃里的英語四六級證書。

寒窗苦讀十餘載,畢業才不久,學過的知識都忘了,那讀書生涯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呢?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聽說過一個同事分享的經歷。

幾年前他作為一個新人進入到某家公司時,公司安排高管給新人們培訓。

高管突然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誰還記得大氣壓強的計算公式?

辦公室里一時間議論紛紛,人人都感覺公式在腦海里呼之欲出,但是誰也沒能脫口而出。

沒想到,曾經為了高考背得滾瓜爛熟的公式,就這麼輕而易舉地被我們遺忘了。

這個時候,大家感覺自己的學歷彷彿是假的。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後來,我也曾和一個公司的人事經理聊天,我問他:你們公司招聘的很多崗位,工作中基本用不到專業知識,為什麼簡歷的門檻必須是985的畢業生?

他回答道,工作內容本身的確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不高,但是很看重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概率上看,名校出身的畢業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比普通院校畢業生強得多。

對於這點,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在與人溝通時,有的人點到為止即可,遇到問題他們往往會自行解決,活幹得漂亮又省心。

有些人則不然,你必須按部就班地給他們安排好一切,還要不勝其煩地回答他們的十萬個「怎麼辦?」「為什麼?」要有那個時間,我自己都做完了!

雖說論語里教導我們「不恥下問」,但一個人工作多年還總是「勤勉好問」,這實在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因為這說明一個人獨立學習的能力不行。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對於這兩種人,其實在上學的時候就看出來差別了。

在班裡,有的同學遇到難題善於自己思考,不斷試錯,直到研究出正確答案為止;有的同學則喜歡問,有一點不會就問,最後講的同學越來越明白,問的同學卻一知半解。

前者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思維體系,遇到難題思路可以迅速對接,找出解決之道,後者問來問去,自以為懂了,其實換一個問題,又不會做了。

畢業多年後,很多人忘掉了大部分所學的知識,但在學習中建立了思維體系的人,依然具有超群的處理問題能力,這就是多年學習帶來的收穫之一。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在知乎上,就有一個類似的提問:「我讀了很多的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有個回答非常精闢: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學習,對一個人的改變就是如此。你可能忘掉了書里的經典話語,忘掉了故事的經過,忘掉了作者的感悟。

但你看過的書,思考的過程,學習的感受,最後都會長成你的「骨頭和肉」。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想和他的爺爺一樣博學多才,於是和爺爺一起讀書,但總是讀過就忘了,為此非常苦惱。

於是他問爺爺:爺爺,你每天讀書,能記住多少呢?如果都要忘記,為什麼還要看?

爺爺便讓男孩拿來一個裝滿煤球的籃子,到河邊把煤球丟掉,打一籃子水來。小男孩來來去去,不管速度怎麼快,每次回來籃子都空了。

他很氣餒,抱怨這籃子根本裝不了水。

爺爺笑著說:孩子你看看,這還是之前的竹籃嗎?

小男孩愣住了,之前滿是煤渣的竹籃,經過清水的多次沖洗,已煥然一新。

爺爺說到:讀書就如同竹籃打水,雖然清水從縫隙中流走,表面上什麼都沒得到,但在不知不覺中,人的心靈就像這竹籃一樣已經被凈化得澄澈明亮。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學習的價值無法物化,但是學習帶給人的改變,不僅是相貌氣質,更是思維觀念上的差異。

你看過的書,見過的人,經歷過的悲歡離合,最後都變成了你自己。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愛因斯坦說: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的全忘光後,還剩下來的東西。

什麼東西?也許是你面對一件新事物時,能快速掌握、熟稔的學習能力;

也許就是你進入瓶頸期時,能不斷求新求變的突破能力;

也許就是你面對麻煩時,能迅速找到癥結,找到破解方法的攻堅能力;

也許是你勢如破竹的勇氣;

也許是你冷靜篤定的自信;

也許是你處亂不驚的一份安心。

正如網上盛傳的張飛「俺也一樣」的視頻,這雖說是一個逗樂的段子,但是這其中反映的事實真是如此。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顯露在生活中。

我們走在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各種教育機構,隨手翻翻微信,到處都有培訓課程的廣告,現在這個時代,想學什麼都有機會,想學什麼都不難。

但是總有一些成人很茫然,到底學什麼才不落伍?總有一些家長很焦慮,到底報哪個班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苦讀十幾年,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其實學什麼都不太重要,關鍵是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只掌握了一些既得知識,還是收穫了一些軟實力。

如同爬山,同樣的風景,經歷了一步一步攀上頂峰的過程後再看,一定會大有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