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的未來由設計定義嗎?

我們的未來由設計定義嗎?

在2019年的米蘭設計周中,Polestar 極星以「光之深處」(Into the Light)為主題,帶來 「加油站」(The Fuel Station)與「狹長車道」(The Slot Car Track)兩件沉浸式互動裝置,引領觀眾重新想像移動出行兩大標誌元素的未來形態。加油站作為建築與文化的地標,讓人們銘記對礦物燃油的依賴。Polestar對這些地標的未來提問——它們會成為時代的遺迹嗎?還是搖身一變成為電氣化新時代中的充電站?甚至是人們聚集、社交的文化場域?在新時代前夕,設計與可持續發展、設計與社區之間的關係亟待重新闡釋。

7月19日,由Polestar極星和《藝術新聞/中文版》聯合舉辦的「設計未來」(Design for Future)沙龍於杭州木守西溪酒店進行。沙龍圍繞什麼是今天的「好設計」、可持續概念如何影響當代與未來設計趨勢、設計中的情感實踐、未來設計中的美學價值、未來是否由設計定義五個議題,邀請 Polestar 極星設計總監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MaximilianMissoni)、挪威 Sn?hetta 建築事務所合伙人及總經理羅伯特·格林伍德(Robert Greenwood)、讓·努維爾建築設計事務所中國項目負責人陳晨、深圳設計互聯首任高級策展人陳嘉莉、ArchUnits 一棟工作室創始人張朔炯,以及品物流形、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張雷,從跨學科角度出發,共同創想一份「未來設計藍圖」

「設計未來」沙龍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沙龍主持人曹丹,嘉賓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張朔炯、羅伯特·格林伍德、陳嘉莉、張雷、陳晨

什麼是今天的「好設計」?

活動開始,沙龍主持人、現代傳播集團文化藝術平台總裁曹丹,援引德國工業設計大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的「好設計10條標準」,向來自不同領域的六位專業人士提問:什麼才是今天的「好設計」?

沙龍主持人曹丹

馬克西米利安於2002年獲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汽車設計學士學位,此後一直從業汽車設計領域至今。在他看來,好的汽車設計應該從其它品牌或行業中獲取必要的靈感,而電氣化技術與自動化駕駛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思考在創造新品牌時,不應只是做細節上的簡單改變,而需要重新考慮什麼才是合適的設計。」

Polestar極星設計總監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

剛剛落成的Polestar 極星成都生產中心由著名挪威 Sn?hetta 建築事務所負責設計,該事務所致力於增強人們對周圍環境、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所居住的物理空間的感覺。事務所合伙人及總經理羅伯特認為,「好的設計是關乎人的,因為建築存在的意義就在於為人服務。」

挪威Sn?hetta 建築事務所合伙人及總經理羅伯特·格林伍德(中)

「好的設計應該能回應時代的議題,並提出好的解決策略。」建築師張朔炯以西班牙塞戈維亞的標誌——建於公元1世紀的高架引水渠為例,指出該引水渠的半圓形拱設計並非出於美觀的考量,而是因為拱形能將水從高山引入城市,這對古羅馬時期來說就是很好的設計,它回應了當時的技術與生活方式的議題。」

西班牙塞戈維亞古羅馬時期高架引水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同樣從建築的角度出發,陳晨指出西方建築師對於設計的理解必定來自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工業技術發展。但讓·努維爾建築設計事務所追求的並非特定的風格,「好設計對我們來說,一是要知道身在何處,二是要知道身在哪個時代。基於這兩點的設計,才能讓人對於建築物產生情感。」

讓·努維爾建築設計事務所中國項目負責人陳晨

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張雷以油紙傘的設計舉例,說明好的設計同樣應成為文化的承襲。基於農業時代的自然環境而設計,油紙傘的使用持續了上千年。每一把紙傘都由一根竹子製成,或橢圓或自由形態的竹子分成72個扇形,便成為油紙傘的72根傘骨。「我一直認為設計的未來不一定在未來,也可能在過去。」

傳統油紙傘製作過程,圖片來源:品物流形

以油紙傘為靈感的戶外裝置,圖片來源:品物流形

關於設計中價值的表達,設計互聯首任高級策展人陳嘉莉談道:「設計本身就是去解決一些人的問題,社會的問題。設計師是否有社會的意識,是否知道人們的需求是什麼,這是第一。第二是設計師是否了解如今科技的發展,如何用一種合適的方式運用技術。第三,思考設計時不僅僅考慮材料或者製造過程是否環保,而是它有沒有引發人們去思考環保的問題,或者改變人的行為。」

深圳設計互聯首任高級策展人陳嘉莉(右)

「可持續」如何影響

當代與未來的設計趨勢?

電動車的誕生,不僅為「視覺為主導」的工業設計領域提供了新的機遇,而且顛覆了過去「中心化的城市設計」。功能和技術導致了設計的變化和革新,甚至美學的更新。在當下,可持續的概念已經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它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成為一條必經之路。

「可持續性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得到大家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未來商業進程與商業發展模式,很多產業必須進行更為深度的考量,並針對這些問題作出反思。」馬克西米利安說道。

「設計未來」沙龍現場

有數據表示,中國自2000年之後消耗的混凝土已超過美國整個20世紀所消耗的混凝土。「中國經歷過了大規模建設時期,現在已經漸漸進入更加精細化運營和耕耘的城市階段。」張朔炯認為實現可持續性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新的技術革命減少能源的消耗;另一種是將已經消耗能源而產生的東西進行最大化的利用,無論是產品、建築還是城市。

ArchUnites 一棟設計工作室靜安商樓改造項目,圖片來源:ArchUnites一棟設計工作室

然而,在現有的技術發展階段,在很多情況下仍然無法達到可持續的目的,對於環保的定義也十分複雜。對此,陳嘉莉與張雷都認為,可持續的設計更多是在於可持續的行為方式。生活在山村的張雷以當地村民的傳統生活舉例,指出與現代生活相比,傳統生活方式以低消耗和高循環的特點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車輪不斷行進,能源消耗與創造需求無可避免。「可持續環保在我們的理解中是一種策略和看問題的方式,一個計算的模式。」陳晨表示。在讓·努維爾設計中國國家美術館的過程中,在建築內部預留了20%左右的擴展空間,預留給美術館未來大量未知藏品。「我們更傾向於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讓·努維爾建築設計事務所中國國家美術館優化設計,圖片來源:讓·努維爾建築設計事務所

營造,智造,創造——設計與人

作為論壇舉辦地的杭州,既擁有悠久歷史的手工藝,同時也是中國信息化、數字化建設領先的智慧城市。如何在高速的城市生活和人自然呼吸的節奏之間找到平衡,也越來越成為當代設計師的重要考量。

「設計未來」舉辦地杭州木守西溪酒店

圍繞設計如何滿足人的情感與精神需求的問題,三位建築設計師分別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張朔炯以蘇州鍾書閣的室內設計為例,思考傳統的物理空間如何在快速的互聯網變化中承載不同的功能。「我們後來對書店的答案,是將它變成了一個精神場所,因為它的功能意義在削減。」

ArchUnites 一棟設計工作室蘇州鍾書閣改造項目,圖片來源:ArchUnites 一棟設計工作室

設計互聯2018年的展覽「造物新時代」,再次提及傳統的「工匠精神」,並展示了豐富的創意設計實踐如何重新激發工藝的生命力。作為策展人,陳嘉莉分享了這一展覽的初衷,「在數字化時代,人們接觸的信息與產品普遍同質化,從而希望回到傳統中挖掘新的價值;第二點是批判性的創造,在我們創造的過程當中,手和腦袋的互動往往可以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結果,因此手工藝對於未來設計的發展十分重要。」

從「少即是多」到

多元審美——未來設計中美學的價值

20世紀中期的德國現代主義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More)的設計理念至今仍影響著無數設計師,包豪斯功能至上的準則與其影響下的國際主義風格也曾在20世紀風行世界。今天,全球化進程使設計美學走向更為多元。關於美學價值在未來的設計中所佔有的位置,答案也不盡相同。

作為極簡主義設計的傳承者,Polestar 極星也回到了更好的以功能為趨導的設計理念。「隨著逐漸向新的技術進行遷移,我們可以回到那個極簡功能主義的理念來實現『少即是多』的目標和功能。在未來自動駕駛的實現,將會幫助我們重新定義人與空間的合作關係。它也會告訴我們,如何更好的重新設計我們的空間與環境。」馬克西米利安說道。

Polestar1 ,圖片來源:Polestar極星

然而美學不是亘古不變的,也並非放之四海皆準。陳晨強調「少即是多」作為20世紀中期去裝飾化宣揚的時代局限,在當今全球化的進程中,「應該鼓勵本土文化的發展,不能堅定地認為某一種觀點是正確的,美的判斷力以及審美體系的建立在當下的中國至關重要。」

此外,陳嘉莉提出材料之美將在未來設計中大放異彩。張雷則著眼中國設計師對於設計語言邊界的拓展,「新語言的產生,很有可能來源於古老的材料和工藝,同時被應用到現代技術與現代生活中。」

融·竹,巴黎盧浮宮克魯斯廳,圖片來源:品物流形

我們的未來由設計定義嗎?

有人認為,人類的未來將由設計定義。設計在未來的社會進程中究竟處於何種地位?或者說,設計的定義是否也會在未來迭代?張朔炯針對這一問題指出,如果僅以產品設計、建築設計等單一的角度來看,設計並不是定義未來的工具;如果用一個更加廣泛的含義去看設計,將其理解為連接起各個學科的設計思維,則會對未來產生巨大影響。在當下,科技領域的設計工作也會納入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的視角,「未來的設計一定是跨領域協作的機制。」

Polestar 極星中國區總裁吳震皓表示:「Polestar 極星作為一個以設計為核心的品牌,與設計界的融合是我們願意大力嘗試的。我們希望把對於設計的關注和設計跨界的交流作為一個能夠持續下去的活動。」

Polestar 2,圖片來源:Polestar極星

正如 Polestar 在2019年米蘭設計周中帶來的互動裝置「加油站」(The Fuel Station)所呈現的理念,此次沙龍也成為了思想匯聚的文化交流場域,來自建築界、汽車設計領域、產品設計、傳統手工藝與設計策展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在此共同為未來的設計思維提出可能的方向

編輯:何佩蓮

*如無特殊標註,本文圖片

由「設計未來」沙龍主辦方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安倍今日訪問伊朗,日本不願再當「美國傳話筒」
玩罷賽博朋克,Balenciaga又將目光瞄準上班族?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