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腫瘤細胞從出現到有癥狀要十年,用4毫升血把它「抓出來」

腫瘤細胞從出現到有癥狀要十年,用4毫升血把它「抓出來」

腫瘤細胞從出現到有癥狀要十年,用4毫升血把它「抓出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腫瘤捕手」適用癌種

採用「腫瘤捕手」技術,只需抽取4毫升靜脈血,利用納米技術進行體外診斷,就可以做到組織活檢才能完成的「精準診斷」。

如果在高危人群中適當地開展早期預防與科學干預,將顯著地降低腫瘤、糖尿病、高血壓等中國高發疾病的發病率。

這也是楊延蓮創業的初衷。

■記者 沈春蕾

「談癌色變」是因為多數人面對晚期癌症往往無能為力,任其吞噬生命。然而,癌症的潛伏期長達10年甚至20年,絕大多數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在90%以上,如果可以在早期就發現,癌症也將不再可怕。

除少數癌症外,絕大多數惡性腫瘤來自上皮細胞,從腫瘤組織脫落的細胞進入外周血就成為循環腫瘤細胞(CTC)。「循環腫瘤細胞的特點是血液中含量極低,卻逃不出『腫瘤捕手』的眼睛。」日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楊延蓮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了其團隊孵化的「腫瘤捕手」創業項目。

一篇論文引發的研究

當記者問及「腫瘤捕手」從何時開始醞釀時,楊延蓮的答案有點出人意料。「2011年,我指導的一個博士研究生開啟了循環腫瘤細胞檢測這一研究方向,並把這項工作作為博士論文的主要內容。」楊延蓮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從科學需求出發,解決科學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萌生了一個想法,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多數是用抗體修飾材料或器件表面,進而進行CTC的捕獲和檢測。當時國內95%的抗體依賴進口,這也是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楊延蓮指出,「那麼能否用多肽取代抗體做CTC捕獲的探針呢?多肽成本相對較低,穩定性也比抗體好,這些優勢奠定了其批量生產的基礎。」

她進一步解釋道:「『腫瘤捕手』通過抽取外周循環血的方式,這樣就可以運用多肽納米磁珠來捕獲這些循環腫瘤細胞。」

想法要變成現實,中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2014年,隨著第一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研究的博士生順利完成論文並畢業,楊延蓮團隊在CTC檢測技術領域的研究也日趨成熟。

腫瘤細胞從出現到有癥狀要十年,用4毫升血把它「抓出來」

血液 概念圖

實驗室里,多肽納米磁珠對CTC的捕獲效率很高,但是實驗室水平的技術能否用到臨床實踐中,楊延蓮和她課題組的同事、學生心裡都沒有底,他們需要真正的臨床層面的檢驗來確認技術的可靠性。

2014年,「腫瘤捕手」項目開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7醫院(以下簡稱307醫院)合作開展腫瘤晚期的診斷。

「選擇與307醫院率先開展合作,是因為該院乳癌科主任江澤飛是我國在CTC領域的引路人,他率先把美國強生公司的品牌引進中國,也有利於我們與強生的產品CellSearch在臨床表現上進行比對。」楊延蓮解釋道。

據了解,當年國際上只有強生的CellSearch產品獲得了FDA的註冊證。而楊延蓮團隊通過實驗證明,「腫瘤捕手」技術的靈敏度更高,準確率表現更好。

「令人興奮的是,『腫瘤捕手』技術在血液這樣複雜的環境里,仍然能表現出優異的CTC捕獲和檢測能力,並沒有出現實驗室技術轉化到實際應用時經常遇到的失效或性能下降的情況。」

楊延蓮介紹道,「經過比對實驗,CellSearch的捕獲率是30%到40%,而『腫瘤捕手』達到了90%,所以我們僅花了一個月時間就得到了醫院的認可。」

聯手志同道合的創業者

「你們的技術應該繼續走下去。」江澤飛的話給楊延蓮團隊極大的鼓勵。

「從2013年開始,我們圍繞『腫瘤捕手』申請了相關專利,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實現專利的市場價值。」楊延蓮說,「創業可以實現。」

2014年,在同樣來自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胡志遠的鼓勵和協調下,楊延蓮、胡志遠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方巧君、王浩研究員組建「腫瘤捕手「團隊。在全國支持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大潮背景下,胡志遠和楊延蓮與其他天使投資人共同創立了北京中科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納泰)。

將實驗室里的專利成果推向市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幾次大賽使得「腫瘤捕手」團隊在創新創業圈子嶄露頭角,積攢了小小的名氣,從而順利拿到了2000萬元的創業資金。

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中科院的戰略先導項目也為「腫瘤捕手」技術產業化提供了一個契機。在納米先導專項里,「腫瘤捕手」只是一個小小的子課題,但楊延蓮驕傲地說:「我們不僅在項目支持下順利結題,還作為亮點參加彙報。因為整個納米先導項目績效評估名列第一,腫瘤捕手項目也參與了財政部組織的現場評估,獲得現場評估專家的一致認可。」

腫瘤細胞從出現到有癥狀要十年,用4毫升血把它「抓出來」

「『腫瘤捕手』是臨床需要的項目。」她自己曾親眼目睹癌症患者因穿刺、化療遭受的各種疼痛。「『腫瘤捕手』只抽血就可以檢測,是無創或微創技術,與手術、穿刺活檢相比,不僅痛苦和風險低,而且可以動態跟蹤,這也正是液體活檢這個領域廣受關注的原因所在。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楊延蓮解釋道,傳統的組織活檢方式在發病過程中不能連續採樣,而液體活檢可以在每一段時間進行采血,診斷患者是否適合用藥,同時還可以檢測藥物的療效,為醫生診斷提供參考。

有研究表明,從第一個腫瘤細胞到癥狀出現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內,越早發現腫瘤細胞的存在,對於治癒腫瘤越有好處。然而,目前的常規手段不能準確地在早期發現腫瘤。

基因檢測可以檢測出早早期的癌症,但假陽性率極高,很容易引發被檢查者不必要的恐慌。傳統的PET-CT可以檢測出早期腫瘤,但檢查本身具有極強輻射性,不適用於健康人群的腫瘤篩查。」

如果在高危人群中適當地開展早期預防與科學干預,將顯著地降低腫瘤的發病率,發現早期癌症,早干預、早治療,將大大提高惡性腫瘤病人的五年生存期,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質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