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不殺功臣劉邦殺盡,但後世為何卻說秦始皇殘暴,劉邦仁義?

秦始皇不殺功臣劉邦殺盡,但後世為何卻說秦始皇殘暴,劉邦仁義?

作為幾乎同一時代的兩位不世出的帝王,沒錯,秦始皇嬴政與漢高祖劉邦就是同時代的人傑,秦始皇嬴政出生於公元前259年,而漢高祖劉邦則出生於公元前256年,二人也僅僅相差3歲。

而這3歲,卻是一個王朝。在秦始皇嬴政以虎狼之師,十餘年橫掃六合,一統華夏之時,自己卻在沙丘溘然長逝,而留給他的大秦王朝的則是,二世胡亥矯詔殺害扶蘇以及蒙恬,還有那瞬間崩塌的帝國。

陳勝吳廣的起義,彷彿就像導火索一般,讓原來六國之民,群起而伐之,當年劉邦眼見秦始皇巡遊之時,還慨嘆「大丈夫當如是也」,僅僅7年,他櫛風沐雨,卻榮登大寶。而更有意思的是,作為一位不殺忠臣的千古帝王,秦始皇在統一文字度量衡,書同文之後卻留下了殘暴不仁的罵名?而劉邦這位將一眾功臣一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盡皆屠戮,卻留下了仁德之名,這又是為何呢?

而普遍的看法則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修建萬里長城、秦法嚴苛。可是事實如此嗎?秦始皇在位期間,剷除了陰謀篡權的趙太后與嫪毐,以及擅權的呂不韋。其他大臣,即便是王翦與秦始皇討價還價,在滅楚之後,他依舊厚賜金銀,准允其解甲歸田。而所謂的焚書坑儒,則就更是莫須有之罪責,事實上作為一個選擇了法家作為治國理念的國家,他焚燒的基本上都是儒家和方術之書,坑殺的絕大多數乃是術士,為了維繫統治,似無不妥。而至於其所修築的阿房宮據後世考證也不過是誣衊之言,而所謂的大修萬里長城更是貽笑大方,秦朝、漢朝、明朝一共也不過萬里,而對於秦法嚴苛之上,很多人則以陳勝吳廣起義為引,失期必死,似乎也都驗證了秦法的嚴峻之處。可是因為史料的缺乏,直到1975年發掘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則為我們展現了相反的規定: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也就是說所謂的失期必殺,也不過是以訛傳訛而已,遇到極端天氣,是可以豁免的。作為實物史料,顯然很具有說服力。

好吧,或許我們的爭端不止,而作為相隔甚近,更作為我們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的編纂者,太史公司馬遷如此對秦始皇評定「……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也就是肯定了其順應天下的功績,而在謾罵秦之苛政時更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更是對於秦二世進行了批判,將秦之滅亡定性為「是二世之過也。」

而反觀劉邦,在其初期,藉助韓信之力,誅滅項羽,而後卻又誅滅韓信,英布等人,似乎與仁君並不沾邊。但司馬遷卻評價為「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郁碭,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那麼又是何也造成兩者的輿論風評差異呢?

事實上,對於歷史人物而言,造成兩者評判的差異化,很大一部分因素,恰恰來自於我們忽視的一部分因素。歷史作為過去發生的客觀存在,也自然會有秉筆直書,更會有個人好惡,但即便是寫史者再理性客觀,也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只是或多或少而已。而作為觀眾我們自然要有辨別分析能力。而在漢代初期以黃老之學實現了休養生息之後,繼任者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所謂的秦朝「異端」儒家地位的上升得罪了「讀書人」,秦朝又缺乏時間上的延續性,秦二世的昏聵無能,對比的可是漢高祖劉邦後輩中的「文景之治」,以及能夠比肩秦始皇的漢武帝等後輩。如此也便有了仁義與暴君的差異。

參考資料:《史記》《睡虎地秦墓竹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開無田 的精彩文章:

《少年包青天》如今我長大了,包拯卻是「白臉」,你騙了我多少?
朱棣此生為何只立一位皇后?她智慧過人,深謀遠慮

TAG:花開無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