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打勝仗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打勝仗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作者:魏聯軍?王根成

俯仰天地,縱覽古今。

越過百曲千折的時代峰巒,鋪展風雲變幻的歷史捲軸,回望五千年人類文明進程,疆域廣袤的神州大地孕育了中華民族,數不清的自然災害也給華夏大地帶來沉痛災難。

70年滄桑巨變,中華民族歷經苦難生生不息。歷史之筆生動記載了歲月長河中的偉大壯舉: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中國軍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戰勝各種災害的中流砥柱,譜寫了一曲曲彪炳史冊的激越壯歌。

從逆行的背影感知中國力量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6月17日22時55分,災難再一次突降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半小時後,宜賓軍分區抗震救災先遣隊官兵夜色中抵達災區。當人們驚慌撤離時,他們向著危險逆行而上。

災難面前,人民子弟兵不顧生死,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的舉動屢屢被人們刷屏。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全國人民看到了從天而降的「逆行」: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指揮、無地面標識條件下,從海拔5000米高空空降茂縣,建立與外界的通信聯繫。

生死戰場是檢驗一支軍隊戰鬥力的試金石,更是衡量宗旨意識的大課堂。人民軍隊在趕考搶險救災戰場的征途上,考官是誰?是人民!考試內容是什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015年6月1日,湖北省監利縣長江大馬洲水道的「東方之星」游輪救援現場,軍隊和武警官兵5000餘人參與救援。海軍工程大學二級士官、潛水員官東連救兩人,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最美男神」。一位網友的留言意味深長:「當他瀟洒帥氣的臉龐流著鼻血露出水面,我們看到了中國戰士最震撼、最俊美的模樣,感受到了災難中生長的中國力量。」

抗擊非典中的「最美天使」、抗洪大堤上「最美睡姿」、火災現場中「最美逆行」、長江濁流里「最美潛游」……風雨70年,人民軍隊奮勇向前,我們之所以能戰勝那麼多大災難,孕育出那麼多英雄,就因為我們黨擁有一支敢於赴湯蹈火、捨生逆行的威武之師。

時針撥回到1954年夏天,武漢遭遇特大洪水,黨中央命令武漢附近駐軍和150萬市民打響「武漢保衛戰」,從仲夏到深秋歷時100天,武漢安然無恙,受到毛主席高度評價。

44年後的那個夏季,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建軍節這天,駐豫某師已宣布精簡整編命令,退役老兵舉行向軍旗告別儀式,深夜接到抗洪搶險命令時,該部官兵仍是第一時間打起背包奔赴一線。很多同志講:「面對精簡整編,我不知道自己是走還是留,但面對滔滔洪水,我知道只能進不能退。」部隊與洪水搏鬥40多天,完成任務返營後,不少官兵背上行囊默默離開了老部隊。

穿越災難,砥礪奮進。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大災害,以人民軍隊為核心的各方救援力量總是能迅速集成大合力,不懼艱險展開生死大營救,充分展示了黨的凝聚力和人民軍隊的戰鬥力。

當熊熊烈火燃燒時,軍人是水;當肆虐洪水襲來時,軍人是堤;當不測地震發生時,軍人是鋼鐵脊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災難,這支雄師勁旅所迸發出的氣吞萬里的精神力量之源,永遠是為人民服務這顆不變的初心。

從馳援的腳步感受中國速度

撫定思緒,回望汶川。

今天,如果復盤震後72小時內的實況,依然令人震撼:地震發生僅10多分鐘,中央軍委就發出第一道救援命令,指揮14.6萬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趕往災區,原成都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開始運轉;8分鐘後,原成都軍區總醫院收治第一個傷員……

汶川大地震,喚起人們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記憶。那時受裝備制約,缺乏機動能力,第一批趕到的部隊是5小時後,大批部隊在震後20至30小時後趕到,因缺乏特種裝備與專業工具,有的戰士手扒廢墟,十個指甲都磨掉了。

兩次災難相隔32年,其間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軍隊全面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可以說,每次「中國速度」救援的背後,都是對中國軍隊的一次特殊檢閱。

盤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全面建設取得的變化和成就,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變化是,經過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砥礪,人民軍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大幅提高—

順暢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應運而生,軍地應急聯動機制運轉高效,軍隊應急專業力量形成規模,偵察、通信、測繪、氣象等新型裝備陸續列裝專業部隊;非戰爭軍事任務訓練寫入新的軍事訓練大綱,水電、爆破、道橋等專項訓練寫進專業分隊訓練大綱,抗擊自然災害的諸軍兵種聯合演練定期展開,快速反應和專業救援能力大大增強……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這是人民軍隊經過改革調整進入戰區新體制之後,第一次面對地震災害考驗。人們注意到,軍隊救災指揮機構悄然從原成都軍區變成了西部戰區,揮師災區的人民子弟兵,也擁有了新的番號,救援現場,隨處可見生命探測儀、破拆裝備等先進救援設備;24小時內,6萬餘名遊客和外來務工人員實現安全大轉移……

時光荏苒,人民軍隊迎來92周年華誕。回望如虹征途,三軍將士一次次聞令而動,把忠誠編織進八一軍旗的經緯;把和平年代非戰爭軍事行動偉大實踐書寫進共和國史冊。可以預見,這支昔日在搶險救災戰場上屢建功勛的隊伍,在新時代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偉大征程上,一定會賡續榮光、不負眾望!

從倒下的身軀感悟中國精神

這些場景和名字,早已為人熟知。今天,站在英雄輩出的時代長廊里,回望他們的身影,依然動人心扉。

他的身影,倒在荊州抗洪大堤上,8天前火線入黨,實現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

他的青春,淹沒在抗擊 「尼伯特」颱風、搶救人民群眾的滾滾洪流中,曾牽動億萬國人的心;

他的英魂,逝去在殘垣斷壁間,這位在請戰書上寫下「穿上軍裝,我就不再屬於自己」的士兵,用生命踐諾。

李向群,20歲;劉景泰,22歲;武文斌,26歲。這是幾位英雄犧牲時的年齡。

我們目睹一個個英雄遠去,也正在目睹更多英雄走來!

11年前,南方部分地區遭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60萬旅客滯留廣州火車站,4名站著睡著了的搶險士兵被攝入鏡頭,感動大江南北。有人慨嘆:醒著時,他們是一堵血肉之牆;睡著時,他們是一座巍峨高山!

官兵們說,人民是我們的江山,也是我們的靠山!

今日中國無戰事,並非中國無「戰場」。對中國百姓來說,戰爭是一場災難。對中國軍人而言,災難是一場戰爭。在軍隊搶險救災的鏡頭裡,那些義無反顧的身影、那些赴湯蹈火的腳步,早已化作熱血鑄就的豐碑。他們用血肉之軀擋住面前的災害,用生命守護身後的百姓和財產。

汶川威州鎮,一座「紅軍橋」橫跨岷江。1935年,紅四方面軍主力受阻於此。冒著炮火,當地百姓修復被炸毀的這座索橋,幫助紅軍渡江轉危為安。70多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作為紅軍傳人的人民子弟兵,又跨越這座橋,捨生忘死救百姓於危難之中。

如今,穿行昔日的汶川災區,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標成為一道風景線——「八一學校」「八一康復中心」「八一路」……解放軍的情、子弟兵的愛,已化為這座城市的永久記憶,成為一種高高聳立的精神坐標。

70年風雨征程,70年氣勢如虹。回望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昔日山崩地裂的災難,擋不住人民子弟兵前行的腳步。今天,更沒有什麼困難,能阻擋人民軍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鏗鏘步伐!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這場軍營開放活動太燃了!
他們主動上門認「窮親戚」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