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關於李廣難封,職場人不得不知的3個真相

關於李廣難封,職場人不得不知的3個真相

在歷史上,這樣一位武將,他備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和疼惜,與他有關的詩句也層出不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詩句,當屬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感慨:「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那麼,為何這位叫李廣的漢朝將軍,會如此受到詩人們的垂愛呢?

這要從李廣的平生際遇說起。

一代名將李廣,歷經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他英勇善戰,參加了對匈奴的大大小小的戰役70多次,可就是這樣一位名將,卻命運多舛,一生鬱郁不得志。

數十年征戰而不得封侯的李廣,令後世仕途艱難的文人士大夫們深有共鳴之感,在他們的筆下,「李廣難封」甚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現象。

那麼,被神化的武將李廣,為何難封呢?

關於李廣難封,職場人不得不知的3個真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 核心競爭力重要,還是忠誠重要?

職場上,很多小白都有一種錯覺,覺得當一個業務能力強的硬核員工,是最重要的事。

要論硬核,李廣絕對沒跑了。

李廣出身武將世家,他的祖先李信是秦國嬴政麾下的將軍,曾帶兵抓獲燕國太子丹。在李信的影響下,李家子弟世世代代都勤奮習武,尤其精於騎射之術。

李廣身材高大,蜂腰猿臂,天生就是練習射箭的材料。經過刻苦的訓練,李廣的箭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箭無虛發,「發即應弦而倒」。

按理說,這樣的李廣,出身好,技能強,憑藉軍功,馬上封侯,並不是異想天開。

漢文帝就很賞識他,曾親口對他說:「如令子當高帝(劉邦)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如果說,漢文帝時期的李廣,是因為沒有戰爭的機會,才沒能封侯的話,那麼,漢景帝給了他「發光發熱」的機會。

漢景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李廣的一身本事終於派上了用場,他在平叛中奮不顧身,奪了敵人的戰旗,一戰成名。景帝的親兄弟、備受竇太后寵愛的梁王,馬上給李廣頒發了獎勵——將軍印。

其實,這枚將軍印,真是一個不能接的燙手山芋。竇太后素來喜歡梁王,和景帝也是一團和氣,但是梁王私下裡授予李廣將印,就有挖景帝牆角的嫌疑。

李廣美滋滋地接受了將軍印,這樣一來,得罪了景帝。在凱旋後,其他人先後封侯受賞,只有李廣一無所獲。

確切地說,不但一無所獲,還獲得了漢景帝對他的不滿。

因為微妙的政治鬥爭,李廣失去了第一次封侯的機會。

職場上,技能過硬固然重要,但是,會看風向,站好隊,比前者更重要。技能是「術」,天長日久可以練就,懂職場政治,是「道」,只能靠自己用心去悟。

對於提拔你的老闆來說,你能幹事,是良將,但你力挺他,他才會把你當成自己人。

關於李廣難封,職場人不得不知的3個真相


2.你以為自己「命不好」,其實是不懂老闆的心

司馬遷在《史記》中,經常有意無意地把李廣和衛青做對比。在司馬遷眼裡,衛青命好,是「天幸」,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廣被漢武帝公然評價為「數奇」(古代以偶數為吉,奇數為不吉),也就是命不好。

其實,漢武帝不是有意打壓李廣。衛青、霍去病固然有借力外戚身份而上位的可能,但李廣的家族中,除了他之外,其他人並沒有遭到升遷歧視。

李廣的從弟李蔡,被封為列候,後來甚至位至三公。李廣的兒子李敢,也憑藉軍功,成為關內侯,可見,李廣的職場失意,並非是制度的缺陷,也並非是家族勢力低下使然。

漢武帝為何說李廣「數奇」?

不是英雄沒有用武之地,作為一個武將,漢武帝時期,可以說是遇上了建功立業的黃金時代。

如果說漢文帝時代的李廣是生不逢時,漢景帝時代的李廣是青澀懵懂,那麼這時的李廣,正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前途一片大好。

李廣聲名遠播,很快被舉薦到漢武帝身邊。他先是擔任皇宮衛尉,李廣再次由邊將進入了朝中。李廣的仕途此時再一次走上了快車道。李廣懷著萬丈豪情,從朝中再次調任邊疆。

身先士卒、愛護士兵、打起仗來不要命,這些閃光點,李廣都一一具備。而且,神奇的是,有一次他被匈奴人生擒,居然在負傷的情況下,李廣還能在眾目睽睽之下逃脫。

飛將軍的名號果然不是浪得虛名,匈奴人對李廣是又敬又怕。

結果,有這麼多「主角光環」加持,李廣還是沒能封侯。

為什麼呢?李廣也想不通了,我能感動天,感動地,感動士兵,感動敵人,怎麼就感動不了漢武帝?

如果把漢王朝比如一家公司,李廣就是一個中層管理者。那麼,從公司運營的角度看,李廣是個好員工,可惜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比如,李廣帶兵雖然很有親和力,但他卻很無視規章制度。在他的軍隊里,沒有很多的軍規軍紀,士兵人人自便,無拘無束,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邏自衛。

李廣是個天生的英雄,所以他在戰場上從不畏敵,相反還多次採取了冒險的策略。並且,他在面對敵人時,很少迂迴作戰,幾乎都是硬碰硬。

如果說李廣不能殺敵,那肯定是假話,但如果算算李廣帶兵的成本,同樣也高得驚人。

投入和產出一比較,就看出,讓李廣帶兵出征,其實對漢武帝來說並不划算。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公司老闆,想不想提拔這樣一個中層幹部?

漢武帝可能不懂什麼是投入和產出,但他肯定會算賬,所以,他說李廣數奇,是對他戰績的綜合考評。

如此一來,李廣職場晉陞之路,被封死了。

可惜的是,李廣雖然驍勇善戰,卻讀不懂老闆的心。他沒有反思自己的職場致命傷,而是去找了算命先生看相。

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說李廣因為殺了降將不祥(李廣曾誘使羌人投降,後卻失信斬殺了這八百人),所以才導致如今懷才不遇、蹭蹬不前的結果。

算命之人最後斷言:「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後人往往認同算命先生給李廣下的斷言,同情他的悲慘遭遇,不斷加深了「李廣命不好」這個論斷。

其實,這是一種外歸因的心理習慣。遇到問題,人們往往會有外歸因的習慣。比如,怪外界、怪他人、怪環境。命不好這個解釋,是一種萬能解釋。而一旦自己成功,人們則往往會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使然。

李廣不是命不好,他是既不懂老闆,也不懂自己,更懶得去深入思考自己的職場優劣利弊。

關於李廣難封,職場人不得不知的3個真相


3. 職場上意氣用事,傷人更傷己

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李廣過於凸顯個人英雄主義的性格本身和做事方式,都有自身的缺陷,這種缺陷,放在一個管理者身上,被放大了。

漢武帝的不信任,使得李廣的性格更加偏激。打了四十年的硬仗,始終沒有封侯,李廣焦慮極了。

六十歲的他,依然多次執意要求出征匈奴,這與其說是一個武將的自覺,不如說是一個習得性無助者的執念。

漢武帝先是予以拒絕,但過了許久,又允許他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這次,李廣得到的是前將軍的職位,立功機會稍大了點。

但讓衛青為難的是,在出征之前,漢武帝告誡他說,李廣數奇,不得首當敵軍。

古人是很信運氣之說的,更何況,這是皇帝的金口玉言。就算衛青再有心給李廣立功的機會,也不會違背漢武帝的告誡。

所以,衛青又重新布陣,讓李廣與右路軍合軍,從東部繞道合擊匈奴。

關於李廣難封,職場人不得不知的3個真相

而李廣執意要求擔任先鋒。衛青不理,急令李廣返回所在部隊。李廣甩了個臉色給衛青,氣沖沖離開大營,但也只得與右路軍合軍。

李廣這次意氣用事,已經埋下了他日後的悲劇。試想一下,一個心裡已經有執念的人,如何能不被情緒左右,冷靜地排兵布陣呢?

說實話,衛青的布置的確有私心所在(他和公孫敖私交甚好,有意讓剛丟了爵位的公孫敖有立功機會重新封侯),但漢武帝已然對李廣失去了信心,所以衛青的安排也不算是為難李廣。

誰料,李廣的右路軍迷失了道路,竟耽誤了和大將軍合擊匈奴的軍機。李廣一輩子的職業榮譽,都斷送在自己手裡。

職場不會善待意氣行事、被脾氣掌控的人,即使他是李廣。

而這一場戰役,在衛青的領導下大獲全勝。凱旋途中,按照軍中慣例,衛青派人追究李廣迷路失道的原因。

李廣悲憤難抑,嘆了口氣說:「廣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李廣太怕面對失敗的屈辱了,他以自殺保持了最後的尊嚴。

他的悲劇英雄的命運,留給後人一聲長嘆,更給職場中的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李廣難封,到底是命運使然,領導不識人,還是自身的缺陷使然?

如果李廣能重新反思自己的職場生涯,是否會有不同的結局?

關於李廣難封,職場人不得不知的3個真相

*作者簡介:七七,正在進階的心理諮詢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