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為什麼不準明朝皇帝吃人蔘?後世子孫當成耳旁風惹來大禍

朱元璋為什麼不準明朝皇帝吃人蔘?後世子孫當成耳旁風惹來大禍

人蔘是一種常用的名貴藥材,在眾多草藥序列中,人蔘一直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譽,被《神農本草經》譽為「上品」之首。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人蔘的神奇功效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在諸多方面都有著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其在中藥界的地位可謂不容撼動。

人蔘以其治病強身的功效,歷朝歷代一直受到帝王貴族的追捧,把它作為日常補品長期服用。但到了明朝初年,這種局面卻為之一變。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底層貧苦農民,深知百姓生存不易,物力維艱。

朱元璋聽說人蔘生長於深山窮谷之中,人跡罕至之地,百姓們為了尋找到合用的好人蔘,往往要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跌落懸崖或者迷路困死、或者被狼蟲虎豹傷害的時時有發生,於是心有戚戚焉,動了惻隱之心。

為了減輕民間負擔,《綱鑒易知錄》記載,他曾下過一道聖旨:「朕聞人蔘得之甚艱,豈不勞民,今後不必進」。《明史》也記載:「太祖洪武初,卻貢人蔘,以勞民故也」。朱元璋為了愛惜民力,明文規定把人蔘從皇家御用貢品的名單中剔除出來,不准他的子孫也就是明朝列位皇帝再吃人蔘。

如果朱元璋的話得到貫徹遵守,於國於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惜的是,一代人管不了兩代人的事,朱元璋雖然是開國皇帝,但也僅僅能獨善其身。他雖以身作則不吃人蔘,但他的子孫們當了皇帝,卻故態復萌,照舊把人蔘當作上好補品,肆意享用,終於惹來一場大禍。

在中國古代,人蔘的分布區域與現代不同。過去人蔘主產區主要有兩個:一是山西上黨潞州一帶的太行山中,二是遼東長白山。說到這裡,有人會認為筆者在胡說八道,因為很多人都有一個印象:山西上黨地區的特產是党參,人蔘貌似只有東北長白山才有。其實這種印象是錯誤的。很多歷史記載證實,山西上黨地區不僅產党參,在古代也曾盛產人蔘。

太行山區的高海拔地帶,森林密布,氣候寒涼,土壤肥厚,與關外長白山區氣候頗有相似之處,完全具備人蔘生長的自然條件。在古代,上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人蔘的主產地,其地出產的上好人蔘,自唐宋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貢品。

早在南北朝時期,醫學家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就記載「人蔘生上黨山谷及遼東」,其他地區所產「俱不及上黨者佳」。唐代《通典》記載:「上黨郡貢人蔘二百小兩」,宋代《九域志》記載:「上黨郡貢人蔘一千斤」。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勤求古訓,多方考察,專門對此問題做過研究,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宋蘇頌《圖經本草》所繪潞州者,三椏五葉,真人蔘也」,都是有力證據。而党參則是清代中後期才興起應用的「新」品種。

朱元璋之後的明朝皇帝,把他的遺訓當成耳旁風,為了延年益壽,每年都大量消費人蔘,大肆向上黨地區攤派徵收上等人蔘,給上黨、潞州地區的農民造成沉重負擔。這種行為最終導致嚴重後果。一是導致上黨地區人蔘「參跡日漸稀少」,成了瀕危物種。二是《中國新木草圖志》記載,「潞州農民,以徵求者無厭,遂以人蔘為地方之害,因噎廢食不復採取。」《本草綱目》也記載,「民以人蔘為地方害,不復採取」,從此放棄栽培和保護人蔘資源,甚至故意去加以毀壞,導致人蔘逐漸在上黨地區徹底消失。

關內沒了人蔘產區,明朝皇帝們消費人蔘的習慣卻改不了。於是,關外遼東長白山的人蔘,得以嶄露頭角,瞅准這個巨大的市場真空,異軍突起迅速佔領了市場。然而當明朝帝王將相們欣欣然享受關外人蔘時,他們卻沒料到一場大禍在形成。

關外的人蔘產區,全部在建州女真的掌控之中。一代梟雄努爾哈赤,雖然野心勃勃想吞併明朝,但苦於經濟實力低下,嚴重缺乏軍費。但人蔘貿易的蓬勃興起,卻為努爾哈赤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經濟來源。明朝有識之士指出,「奴酋擅貂參之利,富強已非一日」。人蔘成了清朝崛起的重要原動力之一。大量白銀外流,不僅讓建州女真實力迅速增長,而且加劇了明朝財政危機,動搖了明朝統治根基,最終導致了明朝的亡國大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歷史小火鍋 的精彩文章:

曹操洗劫一座西漢墓,只留下一件文物沒帶走,如今成國寶聞名世界

TAG:新歷史小火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