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細節才是歷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馮學榮:細節才是歷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01

中國東北地區,又稱「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就是東北的代名詞。

可是大家知道嗎?東北為什麼又叫「白山黑水」?為什麼不叫「青山綠水」?

答案是:

白山,就是指的長白山。

黑水,就是指的黑龍江。

白山黑水,就是長白山加上黑龍江的簡稱。

02

我們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

但是,我們有許多人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許多人都以為,這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一句老話。

其實不是。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的出處,會讓你很意外。

它的出處,就是毛澤東先生,在1935年所寫的一首詩《清平樂·六盤山》。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的出處。

03

「夷」這個漢字,它的結構,是一個「大」字,加上一把「弓」。

「大」字的古義為一個站著的人。

身上扛著一把「弓」。

什麼人?

夷人。

中華農耕民族久居中原,耕田為生,平時用不到弓。

北方寒冷之地,那裡的「野蠻人」,不耕田,也無田可耕,他們打獵為生。

所以,歷史上的「北方野蠻人」,走到哪裡,身上都帶弓。

因為,弓就是他們的生產工具,吃飯的本領。

一個站著的人,扛著一把弓。

所以寫作「夷」。

04

現在城裡長大的孩子都不知道以下這個事實:

馬和大象,是站著睡覺的。

05

有的歷史愛好者有這個問題:明朝末年在東北的滿清鐵騎,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他們從歷史看起來,似乎是突然在東北冒出來的。

是不是這樣?

不是。

滿清在東北,自古以來,一直存在。

只不過,他們的祖先,不叫滿清,而是叫「肅慎」。

肅慎這個民族,早在商朝,就已經生活在東北的森林了。

肅慎的後代,就是女真,女真的後代,就是滿族。

歷史就是這樣演變的。

肅慎以及它的後代女真,一直生活在東北森林,世世代代漁獵為生。

他們在歷史上存在感較低,那是因為,他們並不強大,所以存在感不太強。

06

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當年滿清鐵騎入關之後,為何不將漢人全部殺光?

殺光了漢人,268年之後,就不會有辛亥革命了。

不是嗎?

答案是:既做不到。也不想做。

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明朝末年,中國的人口在一個億左右,你要把一個億的人全部殺光,你要知道,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耗費你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你的財政能力,以當時的財政實力,是根本支持不了這麼浩大的工程的。

而且你要殺光一個億的人,人家到了最後關頭,還是要反抗的。

再說了,你做皇帝殘酷到這個份上,最後連你自己人,都會害怕你、反對你。

其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想做。

為什麼不想做呢?

你把漢人都殺光了,你每年能收上來的稅,就銳減了99%。

所以說那樣做,顯然也是不明智的。

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這不是我瞎猜,皇太極對這個問題,和臣子的談話,是有歷史記錄的,皇太極說,沒有民,哪有王?

沒有人納稅,哪裡有皇帝的財富、權威與奢華的生活?

這一點,當時的滿清統治者,還是清醒的。

而至於200多年後的辛亥革命,他們當時是想不到的。

誰能預料到200多年以後的事情。

07

我們讀史之人,都知道有「徭役」這個詞。

什麼叫做「徭役」呢?

答案是:徭役,就是古代政府,強迫人民勞動。

舉個例子,古代中國政府,要修一座橋,修一座宮殿,修水利,修馬路等等,都需要人力,政府不出錢,強征一條村、幾條村、幾十條村的男子出去做工,直到工程完成。

這,就叫徭役。

古代為什麼有徭役呢?

許多人認為,古代政府強迫老百姓勞動,真壞。

可是,壞歸壞,不要忘記,古代中國長期以來,基本上都是低稅賦的。

舉幾個例子:

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也就是說,在漢高祖的時代,一個老百姓,掙了十五塊錢,只需要納稅一塊錢。

文帝實行三十稅一。也就是說,漢文帝的時候,一個老百姓,掙了三十塊錢,只需要納稅一塊錢。

東漢光武帝,也是三十稅一。

……

可見中國古代,政府基本上都是低稅收政府。

可是你要知道,世上做什麼事,都是要花錢的。

政府的稅收得少,政府就不富。政府不富,就沒有財力做事。

例如,修路,修橋,政府出錢,政府沒有錢,所以只好組織老百姓,義務勞動。

這,就是徭役。

你要不想義務勞動,不想有徭役,可以,但是,你就要多交稅。

羊毛,最終都是出在羊身上的。

這不是蓄意為誰洗地。

確實是這樣,你要麼出錢,要麼出力,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08

明朝時期,統治者崇尚殉葬之風。

朱元璋死的時候,有十幾名後宮女子殉葬。

明成祖朱棣死的時候,十六個有名號的妃子、還有幾十個沒有名號的妃嬪,給他殉葬。

這些被朱棣寵幸過的女孩子,都甘心給皇帝殉葬嗎?

答案是:基本都不甘心。

史料記載,殉葬的當天,是被迫上吊,妃子們集體下跪,求新皇帝(明仁宗)放她們一條生路,皇帝不許。於是,由太監和錦衣衛在旁監督,逐個上吊。

有個叫韓麗妃的,是朱棣的妃子,朝鮮人,當時求明仁宗放她回朝鮮贍養母親,被拒。韓麗妃被迫上吊時,哭得很厲害,口中反反覆復哭喊道:「娘,我先走了!娘,我先走了!」

最後,是誰廢止了殉葬這個醜惡的舊制度呢?

答案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認為殉葬太野蠻,於是下令廢止了這箇舊制度。

小公告:為免失聯,

請加馮學榮備用號「有趣靈魂研究所」

長按掃碼 即可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中國作家王小波語錄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