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字數最少的一首詩,短短8個字,妙到不可思議
縱觀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從先秦兩漢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時期,詩歌形式完成了從「二言」到「五言」、「七言」的變遷,詩歌內容也逐漸從簡拙走向豐富、精緻。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五言」、「七言」的詩歌形式,所以小編今天便向大家分享一首先秦時期的二言古詩《彈歌》。
《彈歌》選自《吳越春秋》,是一首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而經後人寫出的,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詩作。由於是口頭創作,所以它具有字句簡短、語言質樸和節奏明快的特點。在思想內容上,它則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全詩只有短短8個字,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字數最少的一首詩,但是它卻寫出了從製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妙到不可思議,驚艷千古。
《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
首句「斷竹」,所描寫的便是製作工具的第一步,即砍伐竹子。乍一看,這兩個字似乎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其實,這裡是以「斷」字這個動詞來引領內容,使得畫面富於動感,使人能夠產生聯想。譬如,這裡便可以聯想到原始社會的人,在茂密的竹林旁,手拿骨刀、石斧砍伐竹子的情景。
次句「續竹」,寫的是製作工具的第二步,即通過組裝拼接來製成彈弓。詩人並沒有在這裡具體描寫「續」這個動作的細節。但是依然可以聯想出原始社會的人削枝、去葉、破竹成片,再用野藤之類的韌性植物,連接竹片兩端,從而製成彈弓的情景。詩到這裡,狩獵的工具便準備完成。下文便是著重描寫狩獵的情景。
第三句「飛土」,寫的是狩獵的第一步,即用彈弓發射泥彈去打擊獵物。從這兩個字中,我們可以得知詩中還略去了一個製作泥彈的步驟,而彈弓的目標,也沒有表明,或是飛禽,或是走獸。從這裡還可以看出,詩歌內容的簡拙,便是當時的特色。
最後一句「逐宍」,便是狩獵的第二步,即去追逐受傷的獵物。這裡也可以聯想到他們追到獵物後,能夠飽腹的滿足和喜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首詩所記載的整個狩獵過程,還體現了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條件和嚴酷的自然條件下,先民們勞動的艱辛。
綜觀這首《彈歌》,從它的內容和形式上看,無疑是一首比較原始的獵歌。但是它卻憑藉僅有的8個字,蘊含了先民們從製作工具到獲取獵物的全過程。且二言詩,兩個字一頓,具有節奏明快、凝重有力的藝術效果。對於先秦時期的詩歌來說,《彈歌》能夠做到這樣,已然是妙到不可思議。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背井離鄉,晏幾道寫下千古相思之作,讓無數人讀後落淚
※史上最容易背誦的一首詩,全文幾乎都是數字,看一遍就會背
TAG:慶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