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陳安阝(fǔ),作為明朝科舉「南北榜案」的當事人之一,他可能是歷史上最凄慘的狀元了吧。

明洪武三十年,陳安阝參加了明朝的科舉考試。眾所周知,明朝的科舉制度及其嚴格。陳安阝好不容易一路過五關斬六將考上了狀元,卻在一個月內就被處以死刑。

陳安阝一介書生,又生在極其注重功名的古代,十年寒窗苦讀,怎料到落得如此下場?

一切源自於明王朝著名的「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兩極分化

明朝開國以來,對科舉選士就十分重視。明洪武三十年的那一次科舉考試,朱元璋還特地任學識淵博且為人公正的劉三吾為主考官。能得到朱元璋信任的人,劉三吾無論是在學識還是在品質上都是有過人之處的。然而這場考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劉三吾主持的科舉考試按部就班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很快就落下了帷幕。科舉結果一出,以陳安阝為狀元的另外五十一人全部中榜。理論上來說,這次科舉考試應該圓滿結束了。然而奇怪的是,這次科舉榜上有名的五十一人,竟然全部都是南方人。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放榜結果一出,天下嘩然一片,北方的舉子更是憤憤不平。他們聯合上書朝廷,指責考官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學子,故意壓制北方。此時大街小巷流言四起,對這場科舉考試也是意見頗多。

朱元璋聽聞此事,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徹查此事,還成了專門的「調查小組」。經過多日的調查,最終回稟給朱元璋的結果是:「科舉結果公平公正,中榜的五十一人皆為真憑實學。」還附帶呈給朱元璋一些北方舉子的考卷。朱元璋粗略瀏覽了幾張卷宗,心中怒氣不減反增,這些卷子上書寫的都是一些文理不通還夾雜著大逆不道的話。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審案結果就算朱元璋能夠接受,天下人也接受不了,更何況是那些落選的北方人呢?

一時間朝堂之上縱說紛紜,百姓對於調查結果也猜測良多。一些北方的官員也開始出面為北方學子據理力爭,要求重新審核。更有甚者舉報主考官劉三吾等人故意挑選少數言語不當的卷子呈給皇帝,在帝王面前抹黑北方人。

對於朱元璋這樣生性多疑的人來說,無論如何都是容不下有異心之人的。於是他下令逮捕了劉三吾、張信等人,還給他們扣上了「反賊」的帽子。最終,耄耋之年的劉三吾被流放塞北,其餘人皆處以斬刑。這其中,也包括剛當上狀元不久的陳安阝。


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建文初,三吾召還,久之,卒。

——《明史》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後來,為了平息北方民眾的怒氣,朱元璋又開設了一次考試。並且這次考試他親自參與。然而這次考試的結果仍舊與以往不同。榜上有名的六十一人,皆為北方人。

結果一出,南方人敢上告不公嗎?朝廷上敢諫言重查嗎?自然不敢,為何?這是皇帝親自策問挑選的啊,試問天下有誰敢反對呢?


是非曲直,黑白難辨

明朝南北榜案以後,科舉體系也發生了很大改變。自有科舉制度以來,幾千年都是全國統一考試。而南北榜案之後,朱元璋卻將南北中分三區考試 按比例進行分配取材。

關於南北榜案的真正原因,後世也從一直說法不一。


官僚膨脹,抗衡皇權

從南北榜案的背景來看,朱元璋有意派了深得愛戴的劉三吾主管科舉事務。那麼對於第一次的科舉結果,若是沒有朝廷和坊間的嘩然之聲,他也是默許了的。

但是迫於天下百姓的憤懣,朱元璋不得不查。這一查,涵義頗深。朱元璋的意思,可能就是讓張信等人在落選的考生中挑選出幾個北方人士,只要平息了北方人的怒火,這件事也就過去了。可偏偏劉三吾等人不解聖意,非要堅持兩次結果一致,力證科舉結果公平。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朱元璋心中當然不滿,他怎會不懷疑劉三吾與張信等人結黨營私,故意挑選南方人好讓自己壯大羽翼。何況朱元璋自是已經給了他們台階下,他們卻冥頑不靈,不知悔改。以專政薄情著稱的朱元璋,豈會容他們再胡作非為?

借刀殺人,文化專制

關於南北榜案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跟朱元璋強烈的封建君主專制思想相關。眾所周知,明朝時期的「文字獄」更甚前朝。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後,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開國功臣橫刀相對,大開殺戒。為了實行文化專制,曾經名滿天下的文人儒士,像宋濂、朱升等,他也無一放過。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洪武三十年的科舉,一開始可能是官員為了籠絡勢力有意為之,亦或者真的是南方人才能更甚一籌。但僅憑人口差異,真的值得對所系官員包括中舉狀元等全部痛下殺手嗎?

朱元璋的專制,是值得的。

或許他從一開始就料到了這個結果,亦或者無論什麼結果他都不會放過張信等人,以至於後來安給他們的罪名,也是陳年舊事的「為胡惟庸鳴冤,反叛朝廷」,胡亂劃為「藍玉餘黨」。

朱元璋的文化專制,是深深刻在中國歷史上的。社稷穩固之後,他最擔憂的,除了害怕開國元勛功高蓋主,給自己造成威脅之外,就是文人舞文弄墨,議論君主參政議政。所以南北榜案涉及的禮部官員,或許正是他的心頭大患,南北之爭不過是朱元璋專權專制的一種手段而已。


籠絡北方,鞏固統治

如果說南北榜案至始至終都是一個局的話,筆者是認同的。朱元璋在南方起兵,也在南方稱帝。因而南方地區相對來說戰亂少,後來又加上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經濟發展遠超過北方是不言而喻的。江浙地區的發展尤為繁盛,經濟越發達,教育事業也越受到重視。後來的洪熙皇帝也說:「北人學問遠不如南人。」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北方距離皇城遙遠,割據混戰時有發生。並且朝廷在稅收方面對南北也有區別對待,南方的賦稅輕,北方的賦稅重。各種條件限制了北方學子求學的道路,通過科舉求取仕途基本上已經被南方人壟斷了。


「長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

——楊士奇

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一方面他害怕朝中南方人眾多,暗中勾結。

一方面他也擔心北方民眾不服,可能會引起騷亂甚至反叛。

因而利用科舉制度籠絡北方人士,正是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

以顧全大局的觀點出發,朱元璋加重對北方人的選取,是完全有理可依的。科舉制度在明朝的發展達到了鼎盛,但同時因為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制約了經濟落後區域的學子想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機會。「學而優則仕」,這種觀念往往使得很多生活在南方社會穩定環境下的學子只顧埋頭讀書,但取得功名之後卻發現不懂得從政之道。朱元璋曾經就覺得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部分人才「中看不中用」,對國家社稷沒一點幫助,一怒之下暫停了科考。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朱元璋也是一介農民出身,基本上沒讀過什麼書。他認為北方人雖然在考試中並不出彩,但不意味著他們不擅長從政。結合種種原因考慮,擴招北方學子是朱元璋平衡南北差距,穩定社稷的必然抉擇。南北榜案的發生,說不定只是朱元璋一手策劃的一齣戲罷了。

只是可憐了像陳安阝這樣的無辜書生,可是自古帝王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又怎會不捨得區區幾條人命。


南北統一,科舉衰落

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年。它的本來目的,是希望文人學子憑藉真材實料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替代以往氏族承襲,任人唯親的用人制度。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科舉制都起到了對政治穩定,社會繁榮的積極作用。

從明朝「南北榜案」入手,剖析朱元璋「勃然大怒」的緣由

然後明朝南北榜之後,科舉制度開始走下坡路了。通過科舉制選拔出來的狀元進士,逐漸的與政治利益集團掛鉤。官場之上除了有師生,還有老鄉,還有不同地域之間的親疏。朝堂之上黨派林立,爭鋒相對。文人墨客漸漸喪失了原本的理想抱負,在利益集團驅使的道路上與道德操守漸行漸遠。科舉制度也隨之沒落。


「而今朋黨有三途,同榜而出為其一,座主門生為其二,同年而出為其三。」

——邱瞬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同時我們也要承認,南北取士也有一方面的積極意義。朱元璋利用南北榜案打擊了江南地主,也在北方落後地區讓文化教育得到普及,提高了北方人士參與國家政治的積極性,平衡了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洪熙帝即位以後,南北取士正式確立下來。

參考文獻:

《明史》

《細說明朝》

《明朝那些事兒》

《萬曆十五年》

《明史簡述》

《正說明朝十六帝》

《國榷》

《朱元璋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南方狀元最多,占絕對優勢,為什麼北方很少有狀元呢?
1平米100萬,估值600億?中國古代第一豪宅的史話與秘聞

TAG: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