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艦艇不足百噸遭世界恥笑,曾經歐洲第二海軍為何混到如此悲慘
浩漢龍
蘇/俄解體後,烏克蘭海軍繼承了當年相當多的軍事遺產,可謂是握的一手好牌,其中就包括350艘軍艦和3座可建造大型艦艇和航母的造船廠。
時過變遷,曾經的歐洲第二海軍,不僅包括"瓦良格"號,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在內的一眾艦艇被出售或者退役廢棄,其繼承的船廠產能也每況日下,只能靠生產像58181"半人馬"級突擊艇這樣的47噸小艇刷存在感。近日,烏克蘭更是傳出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承包的"弗拉基米爾大帝"級58250建造7年還未下水的怪事。這不禁令人要問,曾是蘇/俄工業心臟,海軍艦艇生產工廠烏克蘭如今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變得如此不堪?
蘇/俄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相當規模的蘇/俄軍事遺產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然而,對於有經濟和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而言,這些遺產可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並能得到妥善運用。但對於剛剛經歷蘇/俄解體動蕩的烏克蘭來說,這些遺產毫無疑問是烏克蘭經濟和發展的累贅。雖然烏克蘭當時通過賣技術,賣軍艦等手段,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龐大蘇/俄軍事遺產的壓力。
不過,這些龐大的遺產,尤其是難以處理的海軍艦艇,其實最終仍然對烏克蘭造成了相當長期的負面影響,並使得本來有望通過經濟重建的翻身躋身發展中國家前列的烏克蘭,最終被這些令人羨慕的紅海軍鋼鐵巨獸,拖垮了國家。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本可以避開這些負擔,將這些軍艦全部拋給本就應該繼承黑海艦隊大多數艦艇的俄羅斯。但,對自己經濟和承受能力的過於自信,才最終導致烏克蘭咽下了這顆苦果。
目前,烏克蘭海軍的新銳主力主要是30噸至150噸的炮艇、突擊艇,最新銳的艦艇是於2018年9月14日下水的47噸突擊艇58181型"半人馬"級,諷刺的是,該艇是烏克蘭海軍工業自蘇/俄解體以來,首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並完工下水的海軍艦艇。而除了這艘突擊艇,曾擔任瓦良格號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也在嘗試建造輕型護衛艦,但代號58250的"弗拉基米爾大帝"型護衛艦自2009年撥款,2012年開工開始,建造已經歷經7年,且由於資金問題,建造還在拖延,可以說,基本也已經無望。


※俄羅斯安24事故原因調查,徹底打碎運7上航母之夢想
※大推力發動機獨立研製?日本距離這項高精尖技術還有多遠
TAG:浩漢防務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