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言「蘇湖熟天下足」,為何後來又換成了「湖廣」?

常言「蘇湖熟天下足」,為何後來又換成了「湖廣」?

「蘇湖熟,天下足」這是宋朝時期非常有名的俗語,意思是說,蘇州、湖州一帶如果能得到好豐收,那全國人的糧食就有著落了。可見,從古代開始,南方蘇湖一帶就是享譽天下的富地。

有宋一朝,中原的糧食產地主要來自長江中下游地區,太湖,鄱湖一帶擁有大量平原沼澤,這也使得該地區人口極為密集。古代和當今一樣,百姓要交稅,甚至前者身上的擔子更重,平時還得給朝廷輸送糧食。蘇湖物華天寶,常年擔任著貢糧的大梁,時間久了人們對其才產生了富庶的印象。這便是「蘇湖熟,天下足」的由來。除了上述諺語,民間還流傳有「蘇常足,天下足」,「蘇松熟,天下足」等諸多說法,不過上述的常州,松江也就代指湖州,意思沒變。

宋朝以後,江南蘇湖地區雖然仍是全國頂尖的富庶之地,但性質產生了些變化。明代時,江蘇,浙江附近的農民開始該種棉花,所謂「衣食無憂」,光顧著吃不行,還得考慮穿。棉花作為剛需,價格只高不下,當地人賺了不少錢。除此之外當地人還喜歡養蠶產絲綢,通過高端的奢侈品獲得利潤,這一點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亦有所提及。

說到這裡有的人會問,如果蘇湖地方的人都去種棉花去養蠶,不就沒人種田了嗎?確實如此,參考史料我們可以發現。明朝嘉靖時期,江蘇、浙江附近的糧食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每年還得購買外省的糧食,所謂的外省就是如今的兩湖即湖南,湖北地區。兩湖生產的糧食源源不斷地往南方引,民間這才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當初中原皇帝在得到湖南,湖北地區土地荒廢,百無人煙的奏摺後,大力撥款資助,朝廷出錢,獎勵願意開荒的農民,同時減少該地區的賦稅。受到刺激的當地人陸續大規模種植糧食,湖廣地區糧食產量暴增,為之後供給江南奠定了基礎。

清代時南方經濟發展更為繁榮,江蘇、浙江附近的城鎮化不比北京少,大規模的人口也就意味著更多的需求。史料言「本地所產米穀,不足供食用」「浙江、江南蘇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豐收之年,亦即仰食於湖廣」。可見,待到清朝時,湖廣地區才是國家的「生產基地」。所以,「蘇湖熟天下足」與「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都對,只是時間不同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泄漏天機的三大神算結局如何?僅孔明未得善終
中國象棋來源於印度?方舟子一語驚人:古代中國沒有大象

TAG:向東向南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