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陳子庄——「中國畫分開看,都不是畫,是書法」

陳子庄——「中國畫分開看,都不是畫,是書法」

陳子庄(1913—1976),現代畫家。原名陳富癸,又名思進,有蘭園、南原、十二樹梅花書屋主人,下里巴人、石壺山民、阿九等號,晚年直稱石壺。四川榮昌人。自幼習畫,早年在成都等地賣畫,受齊白石、黃賓虹啟發。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畫不輟。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遺作展轟動畫界。擅長山水,多寫農家小景,逸筆草草,奇趣橫生,耐人尋味。亦能花鳥。曾任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四川省政協委員。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圖》等。著有《石壺論畫語要》。

陳子庄生前生活十分困苦,家有病妻,以至衣食難繼,在社會下層的苦難生活中掙扎了許多年。

青年時代,他懷著「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周旋於各黨派之間。但他很快就感受到政治的殘酷與社會的冷漠。

中年以後,他屏絕一切雜念,潛心研究書畫。如果用佛家修行的「頓悟」和「漸悟」來概述,陳子庄在書畫藝術方面無疑是屬於「頓悟」型的。他的繪畫技法和思想有別於師門授受的沿習傳統,而是直接取法於民間畫工,堅持用民間畫工的技法對傳統文人畫進行技法上的改造,從而形成了他別具一格的筆墨語言和繪畫風格。

陳子庄善於化繁為簡,喜用簡淡之筆描繪物象,構圖簡略隨意,卻常出乎意料,而令人玩味不盡。平淡無奇的場景,簡略至極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樹木,三五疏散之線構成的崖岸,等等,相對於許多人的精心構置而言,全是不經意的「偶得之作」。

他的這種思想不獨體現在繪畫上,也同樣貫穿於對書法的理解。當然,陳子庄不是一個純粹的書法家。他對書法的酷愛和研修同眾多中國傳統文人畫家一樣,是繪畫的必需,因為書法是一個文人畫家必備的素質。

從他對書法的理解來看,他對傳統書法是下過工夫的。他說:「中國畫應該從整體看是一幅畫,分開看,都不是畫,是書法。」他還說:「書法過不了關,畫法關也過不了。金石、書法、詩文,畫畫的人都須熟悉。」他不僅強調書法與繪畫之間的關係,還特別指出書法與繪畫一樣,都要表現一個「真」字,認為?「真」則美。

陳子庄的繪畫藝術,是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在他的作品中時常可見到一些前輩先賢的元素。陳子庄是一個善學的人,他在學習、消化吸收前人優點的同時,又融入自己的風格特點,最終自成一家。他學吳昌碩的筆墨渾淪蒼勁,齊白石的真率簡勁,更學到了黃賓虹的筆墨真諦。

綜觀陳子庄的繪畫藝術進程,可以將1968年視為界線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以花鳥為多,山水較少,人物極少。這一時期的花鳥畫用筆率性,往往大筆揮寫,以雄強瀟洒取勝,構圖奇倔霸悍,設色明麗。傳世作品年款以辛丑(1961)、壬寅(1962)、癸卯(1963)、甲辰(1964)為多。這一段時間有極精彩的大幅花鳥作品,也偶有巨幅作品,如作於1962年的《紅荷》,以六尺紙八張拼合;1963年的《古柏》,以八尺紙六張拼合。前期山水畫構圖較簡單,層次亦少,也多奇倔霸悍之趣,用筆與花鳥畫,如出一轍,探索試驗的痕迹明顯。

陳子庄少時書風以秀麗清俊取勝,1955年到成都後,書法深受當時省文史館長、書法家劉孟伉影響,變為雄強豪健一路風格,下筆沉重痛快,轉折處鋒棱畢現,與這一時期的畫風相吻合。

美編| 小靜 lanxuan1289

書畫印藝術空間【宋庄北塘藝術區K4】

(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轉自公眾號「中國書畫印」)

ID:shuhuayin79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印 的精彩文章:

「顛張」復出——明代張弼草書《千字文》
「我書奇醜無嬌態」——龔晴皋

TAG:書畫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