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基於三維重建和混合現實技術指導手術穿刺,「華寧全視」獲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基於三維重建和混合現實技術指導手術穿刺,「華寧全視」獲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36氪獲悉,醫療影像混合現實企業「華寧全視」於 2019 年年初獲得了來自中信雙創的百萬元種子輪融資。據「華寧全視」總經理任臻介紹,公司的核心業務主要是基於醫學影像三維重建技術和混合現實技術生成三維模型的全息投影,呈現虛擬手術場景,提高醫生空間感知能力,為其臨床操作提供參考。

搭載上述技術,並藉助頭戴式混合現實設備,他們能真實再現患者顱內腦組織結構,並從任意空間角度直接觀察患者顱內病變部位的全息投影,協助醫生在術前進行精確的病灶定位和最小的切口設計。任臻表示,目前該技術已經在腦室穿刺手術(如腦出血治療)領域投入應用。

從臨床價值上看,目前我國首次腦內出血(ICH)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中出現27.1-77.1例,該疾病是神經外科常見就診疾病之一,各級醫院神經外科,尤其是基層醫院住院病例和床位主要由該類患者構成;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嚴重、三高患者逐年增加,中國每年腦出血患者已超過150萬人。對腦出血的治療,腦室穿刺手術可以快速降低顱壓並降低手術風險,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臨床常用手段。

要有效完成穿刺,首先就需要對病灶進行準確的定位。目前對病灶的定位大致有兩種方式:一是依據影像學測量、腦組織溝回的投影以及顱骨的骨性標誌,現已不適合微創和精準醫學的要求;二是應用有框架的立體定向或無框架的導航技術,它定位非常精準,特別適合腦深部的微小病灶,是精確定位的「金標準」,但設備操作相對費時和複雜,加之導航設備價格昂貴(300~600萬元),短期內很難在各級醫院廣泛推廣應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華寧全視」給出了一種性價比更高的定位方法——基於三維重建和混合現實技術「再現」患者腦部結構,指導醫生進行手術穿刺(如圖)。

據任臻介紹,「華寧全視」的產品目前已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完成了數十例混合現實和腦部手術穿刺結合應用的案例,該產品用於臨床手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已得到證實,相應成果已發表於《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另外,團隊已經實現了顱骨三維模型與患者實體的自動配准演算法,未來,還將通過進一步的開發與研究,把這一技術延伸至手術規劃,教學培訓和手術導航等多個應用場景。

至於項目進展,任臻透露,團隊已自主研發了國產中文操作界面三維重建軟體、基於hololens的術中穿刺導航軟體,並獲得4項軟體著作權,相關專利也在申請中;未來會通過提供整套設備出售、按年/按項目合作服務和按例定製化服務三種模式來實現盈利。

從醫學可視化的層面來看,MR確實能很好的解決現今手術中的諸多痛點,應用場景廣泛,但目前醫療MR產品卻少之又少。

任臻表示,一方面現有的混合現實技術設備,大都是基於簡單的模型演示、遊戲等功能開發,在精度、可操作性和對醫學術式的支持上有著先天的缺陷;另一方面,現有的醫療影像設備提供的信息,醫生仍然習慣於沿用傳統平片影像知識進行解讀,而三維混合現實影像需要全新的基於立體視覺的醫學測量分析手法支持,這是產學研多方面合作才能達成的目標,也是社會企業進入這一領域的先天門檻。

目前,市面上的同類公司都還比較早期,包括維卓致遠、縉鋮醫療等,「維卓致遠」「星圖」系統主要用於胸腹腔臟器相關科室,「縉鋮醫療」則主要應用於遠程會診。「華寧全視」的「全視智達」系統目前主要針對於神經外科、疼痛科等科室的應用。

關於團隊,華寧全視團隊現有不到十人,核心成員來自於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科院等,醫學專家具有哈佛大學醫學院手術計劃實驗室深造經歷,其他核心團隊成員在各自領域也擁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和積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樊登讀書孫向利:知識付費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為開發商提供全場景數字化營銷解決方案,「思為科技」獲5000萬元B輪融資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