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媽媽,我要是機器就好了」:孩子一句話暴露扎心真相……

「媽媽,我要是機器就好了」:孩子一句話暴露扎心真相……

「早飯必須吃好,否則影響學習。」看到7歲的兒子不好好吃早飯,我急得把食物一股腦推到他面前,盯著他吃。可他還是心不在焉,說不想吃。

我粗魯的嚷道:「快吃,必須吃。」

兒子很慌亂,突然抽搐起來:「我要是機器多好?你想讓我吃什麼,吃多少,按個按鈕就行了」。

我瞬間怔住了,不知所措。「你要是個機器就好了。」這是我曾經說的話呀!

前幾天,陪兒子寫作業,他一直磨蹭。剛寫了兩行,就擺弄橡皮玩。我連哄帶嚷,他終於放下了橡皮,可寫了沒兩行,又上廁所,還拿了本漫畫書。我在外面急得跺腳,他在裡面穩如泰山。

我強壓怒火,譏諷他:「你要是個機器多好,按下按鈕就行了,省的我這樣費勁。」當時說話一時爽,沒想到孩子竟然記住了

細思,其實很多父母都在把孩子當機器養。父母以「為你好」為由,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每個細節,隨時隨地保護和糾正。甚至,把孩子的人生程序化,給他們一份童年任務清單,千方百計地讓他們照做,確保他們萬無一失的「完美」人生。

成績,真的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嗎

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父母對「好成績,好大學」按下循環播放鍵。熱播劇《少年派》中的王勝男,代表了大部分父母的樣態:

王勝男對女兒的人生設定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女兒學習一般,她託人把她弄進了重點學校的重點班。

開學第一天,就開始了高考倒計時;女兒參加廣播站,她反對,女兒坐公交回家,她反對,怕耽誤時間;未經女兒同意,租房、陪讀,全面管控。女兒只要有一次考試失敗,她就大呼小叫,惡語中傷。女兒成績提高,她就心肝寶貝。在「王勝男式家長」的眼中,成績和分數成為評價孩子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

父母確保孩子安全、健康,吃好、喝好,引導他們進入好學校、好班。孩子不僅要取得好成績、拿高分,還要獲得獎項和榮譽。為了擁有父母認為的美好未來,大部分孩子只能擁有一個清單式童年,在大學錄取的軍備競賽中努力和掙扎。

出於愛和恐懼,父母從很早就帶孩子參加輔導班、特長班,幫孩子累積豐富的資本和經驗。應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擇校,和各個階段的考試,在他們腦中植入「好大學」的目標。

為此,父母不惜花費心思來督促、哄騙、幫助、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確保孩子們不要毀了自己的前程。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柯特-海姆斯,在TED演講中說:「我們就像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哄他們跳的再高一點,再遠一點,日復一日。

父母並不關心孩子對什麼感興趣,看不到孩子因分數而焦慮、心理脆弱、筋疲力盡,只在乎怎樣才能考入好大學。父母給孩子一份童年任務清單,在每一個關鍵節點,及時按下按鈕,就為了成就孩子「不犯錯」的人生。

別剝奪了孩子經歷和成長的機會

當成績說話時,學習以外的一切事情都被父母按下了暫停鍵

01

別對孩子自理能力按下暫停鍵

同事的孩子去外地讀高中,每月回家一次。每次返校時,同事會精心準備30個蘋果,洗乾淨,用保鮮袋裝好,讓孩子每天吃一個。另一個同事則每月給孩子帶30條內褲,每天換一條,等月末帶回來她再一起洗。

同事說孩子學習要緊,從小就沒讓孩子做過家務。很多父母覺得做家務是浪費時間,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

然而,因為缺少家務鍛煉,孩子的腦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發育越來越遲,而腦前額葉支配著人類的情緒控制、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和延遲滿足。

肯特大學教授Frank Furedi指出,如今社會和家庭正將年輕一代「幼兒化」,導致越來越多青少年心理上遲遲不肯成熟,有人年近30歲還無法脫離家庭獨立生活。

沒有自理能力,就像「神童」魏永康一樣,再高的分數終究會被淘汰。

02

別對孩子的選擇權按下暫停鍵

中國的聽話教育毀了很多孩子。

最近,朋友的心理工作室接待了一位北大女孩,她因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剛讀完大一,就被診斷為中度抑鬱,被迫休學。

朋友發現,這個女孩的病因是,太聽媽媽的話。很小時,媽媽就給她制定了清晰的目標。女孩一直乖乖的按照媽媽給的清單過人生,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話語權,甚至屏蔽自己的感受。

朋友做了一個實驗,她把一杯溫水分給媽媽和女兒喝,問她倆水是溫是涼,朋友示意媽媽回答涼,女兒明明感覺到水是熱的,也跟著說是涼的,因為媽媽的話在潛意識的影響她。

女孩一直處於媽媽的保護和指導下,一旦離開媽媽,她變得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武志紅說,一直被要求聽話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漸被扼殺。

「好好聽話」不僅抹殺了孩子的思想和個性,更剝奪了孩子選擇能力和應對生活的能力。

03

別對孩子的成長機會按下暫停鍵

孩子享受到少的可憐的自由,很少有玩的時間,父母過分擔憂孩子的自尊,不允許孩子犯錯。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指導,使孩子在自我認知上付出長期的代價,剝奪了他們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就需要他們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決定、行動、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在《放下孩子》中談到,孩子可以從嘗試和犯錯中學到重要的人生功課。清單式的成長過程,恰恰剝奪了孩子寶貴的經歷和體驗機會。

如何成就孩子的彩色人生

孩子的人生不應只有一種顏色,而應是五彩斑斕的。給孩子經歷和體驗的機會,其中成就的不只是孩子,更有父母自己。

給孩子做家務的機會

1

一位貧民窟的華裔媽媽培養了兩個億萬富翁,靠的竟然是「讓他們多做家務」。兒子們說,是媽媽的「家務教育法」,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創辦和管理公司。

哈佛大學的一項實驗表明:想要讓孩子成功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他們做家務活,並且越早開始越好。調查結果顯示: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是1:10。

愛幹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並且他們的夫妻離異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較低。讓孩子做家務,它的價值,遠遠大於你的想像。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2

父母最怕孩子走彎路,急於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強加給孩子,這似乎是捷徑,卻剝奪了孩子通過試錯學習的機會。

富蘭克林說:光說給我聽,我會忘,讓我自己參與嘗試才是真的學習。

有時候,需要讓孩子犯自己的錯誤,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常識和判斷力。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錯更重要。

給孩子體驗的機會

3

前不久,9歲的Hailey Ford的善意感動了千萬網友。

Hailey Ford 五歲時,便開始了善意之舉,她把家裡的院子改造成菜地,為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食物,又去嘗試蓋房子,想要為每一個露宿街頭的流浪漢提供住處……。

她長大後的理想,估計會令無數父母抓狂,她想成為流浪漢小屋的管理者。

孩子擁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權利,哪怕在大眾的眼中,並不光鮮。人生有多種可能,讓孩子有不同的經歷,他們才會知道什麼適合自己,才有選擇和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而西班牙動畫短片《Alike》,值得父母深思:起初,兒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在他眼中,世界是五彩的。但爸爸一直試圖教兒子用「正確」的方式學習、生活……。

兒子眼中的顏色逐漸變成了灰色,像一個「折翼的天使」,老老實實接受爸爸的安排,變成了一個「學習的機器」。

孩子不是機器,不要用「為你好」綁架了孩子的童年,又束縛了孩子的人生。鼓勵孩子去嘗試和體驗,教會孩子思考,積極的面對挫折和困境。只有學會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才會有生命的綻放。

更多熱文

張亮拒絕嘴對嘴親吻女兒:

這個錯誤,多少家庭還在繼續?

老師辱罵初一女生事件:

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熱門微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數學、記憶力、邏輯思維、想像力!娃玩著練就超級大腦!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聰明的父母該怎麼做?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