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麼「心」究竟在哪裡呢?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麼「心」究竟在哪裡呢?

嵩山,達摩洞外

及膝的深雪中,血痕已凝結成冰

久候的僧人等來了祖師的認可:

「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

-「我心未安,乞師安心。」

-「將心來,與汝安。」

良久後,僧人尤未開解

「心,到底在哪裡呢?」

心在哪裡?禪宗五祖曾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而在千年以前,佛陀也曾這樣問過弟子阿難,本期講堂,讓我們一起跟著阿難探尋心之所在。

阿難的七個回答

心在身內

阿難首先認為「心在身體的內部」,對此佛陀沒有直接回復對錯,而是又問了另一個問題:

-「你在講堂中聽法,先看到了什麼?」

-「先看到您,然後看到其他人,最後看到堂外的園林。」

-「那可能有人坐在講堂里,看不見堂內,卻直接看到堂外的園林嗎?」

-「絕無可能!」

佛陀因此否定了「心在身內」:阿難,你不就是這樣的人嗎?如果心在體內,那麼為何不先看到五臟六腑,而是通過眼睛先看到外面的景物呢?

「哦~~~」阿難點了點頭「我懂了!就像在講堂里點蠟燭,必然先照亮堂內,隨後再透過門窗照亮室外......」

他頓了頓,自信地說道:「心既然不在體內,就必然在身外!我們看不到體內,卻先看到體外,那一定是因為「心」這根蠟燭在戶外照不到講堂的地方!心在身體的外面!對吧?沒錯吧?這回穩了!」

心在身外

佛陀看著自信的阿難,又拋出了一個問題:

-「阿難啊,如果弟子們出去化緣,是不是只要其中一個人吃飯,其他人就能飽呢?」

-「絕無可能!身體是自己的,怎麼可能一人吃飯全員都飽呢!」

聽著阿難肯定的回答,佛陀再次否定道:如果心在身體的外面,身體跟心就像兩個人一樣,相互之間自然無法感知,但你看到我的手時,心也能如實感知,又怎麼能說心在身外呢?

「嗯嗯!有理」阿難再次點了點頭「我又悟了!雖然心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但身心能夠相互感知,一定是因為心藏在『眼根』里!

就像是有人戴眼鏡,鏡片不阻礙視線,之所以看不到自己體內的器官,是因為多了身體這一層障礙!

心在根中

佛陀第三次否定道:我們通過鏡片可以看到外在的景物,同樣也能看到鏡片本身,如果心在眼根中,它能看到眼睛嗎?如果能,那心豈不是在外面了?那你的身心怎麼能夠相互感知呢?

阿難想了想,提出了見內、見外的另一種見解,他說:人們的腑臟藏在體內,所以是暗的、看不到的;而眼晴和耳朵等則在外部,所以是明的、能看到、聽到。

那我是否可以理解為,閉上眼後看不見的黑暗就相當於「見內」呢?

心在內外明暗之間

對於這個問題,佛陀一共舉了八個例子來辨別解釋,此處僅略述二種(詳情可自行查閱《楞嚴經》卷一):

佛陀陳述道:你閉眼見到的黑暗與睜眼所見的黑暗相同嗎?如果認為二者是相同的,那麼黑暗就在眼前,怎麼能說是見內呢?就像講堂在天黑關燈以後,這講堂中的黑暗就成了我們的五臟六腑嗎?

如果認為二者不相同,那麼我們閉眼就看不到黑暗,既然黑暗都沒看到,那麼「閉上眼後看不見的黑暗就相當於『見內』」這個理解就無從談起。

心在隨所合處

阿難再次思惟,既然心不在里、外、中間,那麼我認為心其實是眼耳鼻舌身意與各種外緣相結合的產物,有因緣和合就有心,反之則無!

佛陀再次開示,如果認為心是相合的產物,那麼,這個心就沒有自體,那麼你用手擰胳膊,這個能夠知覺疼痛的心,是由身體內部發出?還是由外界進來的呢?這就又回到了「心在身外」與「心在身內」的錯誤見解。

隨後,阿難又提出兩個觀點:「心不在內,亦不在外,那麼心在身體中間嗎?」,也即心在根塵中;

心如果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一切都無所在,也不著於一切,那麼心在無所著處嗎?這兩個觀點也被佛陀相繼破斥。(篇幅有限,詳情可自行查閱《楞嚴經》卷一)

心究竟在哪裡呢?

覓心了不可得

「心在哪裡?」

阿難聽著佛陀的七次否定

隱然有悟

而達摩洞外

久思不得的慧可卻只能嘆道:

「覓心了不可得。」

孰知,達摩祖師卻在此刻微笑:

「與汝安心竟。」

佛陀最後開示阿難,一切眾生有兩種心:一個是妄心,一個是真心。但眾生從無始來以攀緣心為自心性,於是種種顛倒,招感業果,流轉生死。

而通過七次的追問與否定,才發現「覓心了不可得」——原來,妄心根本沒有可以依止的地方,而清凈的真心則無處不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學佛人應警惕的十大問題!
追憶一代高僧印光法師傳奇一生!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