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真人不露相,當一個人的功力,達到圓滿時,是不著痕迹的

道德經:真人不露相,當一個人的功力,達到圓滿時,是不著痕迹的

道家經常說一句話: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也就是說,真正厲害的人,不露痕迹。那些以神聖、大師、高人自居的人,只是半桶水響叮噹,並不是真的有本事。

當一個人的功力,達到圓滿時,是不著痕迹的。原因何在?

請看《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當「善」做到極致,就不著痕迹,不再是眾人習以為常的樣子。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於行的,不會留下痕迹。道家的典籍,記載有修道人「踏雪無痕」的故事。如果用我們現代的思維看,飛機和汽車相比,前者就是「善行無轍跡」。

真正會說話的人,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不說責罵的話,也可以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覺改正,謂之「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看《中國最強大腦》就知道,善於算數的人,不用藉助計算器,心算就可以算出來,讓人驚嘆。

當一個人對你緊閉心門的時候,你怎麼努力,用盡渾身解數去討好,也很難打開對方的心。而有的人遇到事情,想不開,就相當於自己有了心結,這種不可見的作繭自縛,才是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的生活案例。

老子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人,說的話卻適用任何一個時代。《道德經》經久不衰,是因為經典,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真理。

道法自然,自然而行,即是大道,刻意而為,則遠離道。

「道法自然。」

這句話很簡單,可是怎麼在生活中實踐?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老子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上面說到,真正的「至善」,是不著痕迹的,就像潤物細無聲一樣,事情做了,別人沒察覺。

所以聖人的「至善」,善救人,善救物。

在聖人的眼裡,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的特點,與生俱來,就像李白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無棄人。

每一種物,都有其作用,所以無棄物。

「是謂襲明。」我們普通人,是無明眾生,做不到至善。而聖人做到「至善」,所以沿襲了「明」之大道。

道法自然,聖人自然而行,即是有道;我們普通人,刻意而為,則遠離道。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應去掉分別心,順其自然。

老子說:「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孟子·離婁上》中說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人,總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到別人的缺點,就喜歡去指點別人,批判別人,卻缺少反省,不修正自己的缺點。

喜歡挑刺的,來者不善。

善人者,不好為人師,不會一上來,就去當別人的老師,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指點別人。

反過來,不善人者,就善於發掘「人之資」。培養其「資」,發展其「智」,以示自己的高明。

老子提倡「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原因是:「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說文解字》說「智」的原意,是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古人稱精通行軍作戰為「智」,稱清心凈慮、洞察真相為「慧」。

老子向來是提倡「棄智絕學」,回歸自然之道,所以無憂。

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子。這就是自然。要敢於做自己,不要模仿別人。模仿別人,就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然,也就遠離了道。

這篇文章,對「至善」的解讀,和常規學者的解讀,不一樣。大家不要著急下定論,說誰對誰錯。對和錯,是二元化意識,要去掉分別心,守一,抱朴歸真,用自己的本性來感悟,順其自然,其妙自先。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莊子:放空自己,可以無憂,心平氣和的人,沒什麼情緒
道德經: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