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子:養善心,成就圓滿人生

孟子:養善心,成就圓滿人生

心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範疇,其名言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先秦諸子中,只有孟子關注心的範疇,建構了比較完善的心論,使心成為傳統文化的關鍵詞和基本概念,深遠地影響了宋朝理學和明朝心學。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對於修身養性和塑造良好人格,進而治平天下,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 心 是 前 提

沒有本心,就沒有孟子的心論。類似的概念還有一個是良心,「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在孟子看來,本心是人所固有的仁義禮智四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朱熹注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本心是一種善的存在,具有道德情感指向,發而為情為性。人心本善,自然表現為人性本善,本心和性善一體兩面,合二為一。

孟子舉例從兩個方面說明本心和性善與生俱來,對於兒童而言,是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對於成人而言,是惻隱之心。所謂惻隱之心,是成年人在兒童將要掉入井裡的緊迫情境中,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產生的心理情感,「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這既使人性本善在形而上層面得到驗證,也說明在「四心」中,惻隱之心是根本;在仁義禮智中,仁具有更基礎的地位。孟子最擔憂的是人會失去本心。這就像有的人為了住上華麗的住宅,為了有嬌妻美妾的侍奉,為了得到貧窮和睏乏者的恭維,而不辨禮義地接受了往昔怎麼也不肯接受的萬鍾之祿,以致失去了本心,「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存 心 是 關 鍵

人心本善,孩提階段的心是善的。人生卻不能停留在孩提階段,而是不斷地向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階段成長演進。在成長演進過程中,任何人都會經常遇到物慾和功名利祿的誘惑。能否經受住誘惑,保持住本心,是任何人都要面臨的大問題。

在孟子看來,能保持住本心就是有德行的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針對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誘惑和煩惱,孟子提出了存心的觀點,「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君子與一般人同時成長,卻能夠超越一般人,主要是因為君子能夠存心,保持住本心。

孟子認為,存心要養其大者。人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結合體,兩者不可分割,大者指人的社會性,小者指人的自然性。存心不是要拋棄人的自然性,而是要先立人的社會性,存赤子之心和養仁義之心,「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同時,存心要求其放心。放心是失其本心和放其良心。對於人生修養而言,存心最大的隱患就是放心,孟子嘆息:「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強調修身養性,就是要把丟失了的本心找回來、存起來,「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作為修身的實踐途徑,求其放心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找回丟失的本心和良心,回到心的本然狀態,使之獲得自覺的呈現,其內在的仁義禮智之人性才能有實踐的基礎和前提。

養 心 是 方 法

養心與存心密切相關,養心是為了存心,保持住善良的本性和赤子之心。在孟子看來,養心要寡慾。物慾有害於養心,功名利祿和感官慾望最容易侵蝕本心,「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寡慾不是禁慾,孟子承認「食色,性也」。食色等慾望不可能禁止,卻可以減少,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朱熹對「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作出了明確界定:「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

養心要養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心領氣,氣隨心,互相配合,共同保持本心,「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養浩然之氣,既要合乎正義和道德要求,又要發自內心的努力,持之以恆地堅守,「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養心要反求諸己。反求諸己,是指人生遇到挫折和困難的主要原因,在己不在人,在內不在外。化解挫折和克服困難的主動權,完全取決於主體自身的認識、行動和選擇。反求諸己貫穿於孟子的全部思想,「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尤其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更要堅持反求諸己:「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意思是,當遇到愛人時,別人不理解;管理別人時,別人不服管理;禮敬別人時,別人無動於衷,都要反過來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適宜。只要自己行為端正了,別人自然會有回報。

盡 心 是 目 的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這段話內涵豐富,內聚著心、性、天、命四個範疇,彙集了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修身、立命八個命題。其中,心是最重要的範疇,知性知天的基礎是盡心;事天立命的前提是存心。

在孟子看來,盡心要成為君子。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盡心的首要目標。通過存心養心,塑造理想人格,使人的身體與心靈、言語與行為洋溢著性善的光芒,一見即知有大人之象,一望便看到君子之貌,「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盡心要擴而充之。人性本善只是道德萌芽,說明人存在著向善為善的基因和趨向,孟子稱之為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萌芽需要呵護和精心培育,才能開花結果,長成參天大樹;善性必須經過自我修養和擴而充之,才能發展成為完美的道德。自我修養是為了塑造君子人格,擴而充之則是在君子人格的基礎上入孝出悌、治平天下,「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盡心要無愧於心,「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無愧於天和人的關鍵在心,趙岐注云:「不愧天,又不怍人,心正無邪也。」

雨果有言: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比海還要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大的是人心。這是對人心的禮讚,也是對人心的期盼。在現實生活中,人心之大、人性之善只是一種可能和傾向,能否由可能轉變為現實,由傾向發展為大勢,則取決於主體的選擇和人自身的修養。孟子的心論在大聲地告訴我們:追求人心之大,實現人性之善,非不能也,而在為也。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夏海),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走進史書讀懂歷史!《漢武帝的治國之道與用人之術》講座成功舉辦
《千與千尋》中的詩意世界,成長永遠在路上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