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軍攻打新加坡,8萬英軍竟向3萬多日軍投降,被英國視為國恥

日軍攻打新加坡,8萬英軍竟向3萬多日軍投降,被英國視為國恥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和西方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之後日本強悍的軍隊便向東南亞開進,打得西方列強招架不住,在關島、菲律賓的美軍,在印度尼西亞的荷蘭軍隊,在越南的法軍,在緬甸、馬來半島的英軍均被日軍橫掃,而這其中,打得最丟人的莫過於英軍了。

英國,很大一段時間被認為是世界的主宰,號稱「日不落帝國」,雖然後來美國崛起,一戰時英國又受到了很大的衰弱,但是在世人眼中,英軍可是一等一的強國,日本完全無法相比,當時的大英帝國在亞洲還有著印度,香港,緬甸和馬來半島等一系列殖民地。

然而,日本人可不管這些,它就是要把白人列強從亞洲掃出去,自己當亞洲老大。

1941年12月,日本陸軍在馬來半島登陸,英國屬下印度軍第3軍團立刻朝著日本陸軍行進。日軍雖然在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在制空權、戰車、步兵戰術、戰鬥經驗上佔有很大的優勢。

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艦與卻敵號戰列巡洋艦原要前往截擊登陸日軍部隊而從新加坡出擊、卻在馬來亞海戰中被日軍魚雷機擊沉,損失慘重。

日本軍隊踏著泰國製造的自行車殺了過去,而英軍聽著聲音竟然以為是日軍坦克部隊來襲,結果日軍是勢如破竹,由泰馬邊境一路追殺敗退的英軍至柔佛海峽,之後英軍退入新加坡!

1月31日,最後一批聯合軍部隊從馬來半島撤退,工兵隊將新山和新加坡相連的新柔長堤爆破,阻止日軍越過海峽。

1942年2月8日,潮退,日軍開始攻擊大英帝國所屬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新加坡戰役開始。

日本軍隊使用充氣艇開始橫渡新加坡海峽,駐新加坡英軍最高指揮官白思華指揮不當,他一直以為日軍主攻方向是登陸東北部的海岸,所以集中部隊防守新加坡東北部。當日軍開始在西北岸登陸時,認為日軍是假裝進攻西北部,拒絕支援西北岸的駐軍。

這種情況下,西北岸的英國守軍很快崩潰,日軍站穩局面後,開始運送重型裝備上岸,向新加坡中央區域推進,並攻打新加坡制高點武吉知馬(海拔163.63米,英軍的糧食及彈藥大部分都存放在該區,經過激戰後該區失守)。

同時,另一路日軍開始向新加坡東北部登陸,剛剛說了,這裡是英軍重點防禦的地方,那麼日軍會不會被打當頭一棒呢?

不會,剛開始防禦東北方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也屬於英聯邦)第27步兵旅打得不錯,殺傷大量日軍,但因為西北方的日軍已經殺進了新加坡中部,進一步往東推進將可切斷東北岸英軍的補給及退路,所以東北岸的英軍竟然公然抗命,慌忙後撤,結果是潰不成軍,東北防線失守,日軍大量登陸。

日軍殺進新加坡市區,並屠殺市民。

2月14日,白思華開始與同僚討論嚴峻的局勢,有英軍指揮官提出投降,因為戰事沒有希望,停戰可避免更大人命損失,日軍也展開勸降,但白思華當時否定投降。

2月15日,前線戰局愈發惡化,日軍展開屠殺施加壓力,加上糧食及淡水已經短缺,無力支撐戰事,白思華接納投降的建議。白思華與英軍部屬拿起英國旗及白旗,徒步走到日軍佔領區簽署投降書。

馬來亞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在1942年2月15日向日軍投降

這樣,英軍便投降了,投降的英軍有多少呢?當時8.5萬英國和澳大利亞守軍中,有大約5000人陣亡,8萬人集體投降;那攻擊的日軍有多少呢?總人數只有3.6萬人,日軍付出的代價是1,713 死亡,2,772 受傷。再加上之前馬來亞戰役中,在吉隆坡投降的五萬人,整個馬來亞戰役,英軍十三萬人向僅僅三餘萬的日軍投降。

此戰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隊投降,可謂恥辱至極,丘吉爾把這一天視為「黑道日」。戰後,這8萬人押送到集中營,後來被日軍移送到東南亞及日本勞役,由於勞役的環境惡劣,沒有足夠食物及缺乏醫療,大部分降軍都因為受到虐待、疾病及營養不良死去,只有少部分投降守軍活到大戰結束。

白思華呢?他先後以戰俘身份被囚於新加坡、台灣和瀋陽,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始獲釋放,由美國戰略情報局派出的小組從西安(現黑龍江牡丹江市西安區)的戰俘營接走。

這個恥辱英國人一直沒忘,後來日本打輸了,1945年9月2日,由美方派出的盟軍駐日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停泊於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上主持日方投降儀式,儀式中白思華站在麥克阿瑟背後,見證他在降伏文書上簽字。

9月3日,白思華跟隨麥克阿瑟轉到菲律賓見證日軍在當地投降,而帶領日軍投降的山下奉文將軍,正是當年率兵攻佔新馬、並且接受白思華投降的同一人。至於白思華向日軍投降當天、投降隊伍步往武吉知馬期間所掌的英國國旗,則於同年9月12日由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勛爵主持的新加坡受降儀式中再一次升起。

但是,此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可謂丟人至極,1945年9月返回英國後,他立即著手撰寫呈交予陸軍部有關於新馬淪陷的報告書,但報告書後來經英國政府修訂,並且遲至1948年2月才告出版,然而這份報告完全是推卸責任,將新加坡失守的責任推給了華人的叛變,這使得新加坡當地輿論大嘩,1949年,白思華又出版名為《馬來亞戰爭》(The War in Malaya)的回憶錄,他在書中誇大日軍兵力,指英兵大多安於逸樂,並把英軍戰敗歸咎於日本的海、空和坦克優勢,鑒於他在新加坡投降一事深入民心,使他在英國長時間地被一些評論貶抑,並把他與馬來亞淪陷連上關係,認為他要就英方戰敗負上責任,而有別於其他一般的陸軍中將,白思華從沒有獲得英廷冊封成為爵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朝首位內閣首輔,最後竟被埋雪堆里凍死
美國的恥辱,麥克阿瑟與巴頓的污點,1932年酬恤金進軍事件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