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倪大紅也救不了場 中文版《安魂曲》炸出一堆難!難!難!

倪大紅也救不了場 中文版《安魂曲》炸出一堆難!難!難!

《安魂曲》中文版首輪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了五天六場,累計約9000人次觀看了演出,其中不乏名人明星前來捧場,很轟動。在這個過程中,它贏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中肯的建議,也受到了情理之中的強烈質疑。但其意義遠不止於此,《安魂曲》中文版背後堪憂的中國戲劇現狀值得深思。

民營主辦方之難

真想市場化 哪兒哪兒都是錢

近幾年,中國真正賣得好或者有點反響的戲劇基本都要滿足大IP、有明星名人出演這兩點。如果想賣好全國巡演,這兩點更是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兩點的戲,相當一部分都淹沒在市場中化作過眼雲煙。漸漸地,一些民營主辦方為了謀求利益或者僅僅是為了覆蓋成本,項目策劃之初就拼盡全力往這兩個條件上靠,再沒有「哥兒幾個攢一個戲玩兒」的純真時代了。初衷已偏,後路如何走直?

攝影 | 塔蘇

《安魂曲》中文版有點兒冤,因為觀眾的期待值越高,往往心理落差會越大。

在理想環境中,一部戲的創作者該是整個事情的最上游。但目前的現狀是:劇場是最上游。在民營主辦方眼中,場租成本已經非常之高,在北上廣,好的劇場的檔期依然很難爭取。爭不過國有院團,搶不過引進劇目,在這樣的夾縫中,還有幾個人能守住底線和原則,不輕易陷入利益陣營?

演員之難

選演員幾乎成了製作環節最困難的部分

近幾年,來中國「走大穴」的音樂劇非常多,令人最為羨慕的大概是他們的演員人才儲備量和演員訓練方法。在百老匯的劇團里,副導演每天記錄演員所犯的錯誤,如果錯誤太多,劇組有權讓這個演員離開。但是在咱們這裡,選演員幾乎成了一部戲在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中國的劇組千辛萬苦才選來了一個差不多合適的演員,常常陷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假和諧氛圍。這是無奈之舉,但也是對藝術、對觀眾的不負責任。

攝影 | 痒痒斯基

相信在大部分演員心中,舞台神聖而值得敬畏。但它畢竟還是是非地、名利場。聚光燈、掌聲、虛偽的商業互捧都可能像無色無味的毒藥一樣,瀰漫在空氣中,隨著每一次呼吸侵入演員的身體。演員和我們一樣日常坐著地鐵或者堵在路上,時代的喧囂與浮躁一樣浸染著他們,迷失、膨脹、油滑、虛偽、懶惰……往往趁虛而入。

很遺憾,《安魂曲》中文版的導演都沒能幫中國演員藏拙。

攝影 | 痒痒斯基

林懷民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說,「雲門」的舞者們會練習芭蕾或者太極拳,通過各種元素來汲取營養。很多演員說自己去山裡休養一段時間後,藝術感染力增強到自己欣喜與震驚。正是「工夫在詩外」。

《安魂曲》中文版不是「一場表演災難」,台上的演員差的不是演技,也不是排練廳里和舞台上的努力。差的是質感,是背著人的時候有沒有好好和自己相處,是台下流了多少汗水和淚水,經了多少事,讀了多少書,走過了多少路,心裡住進了多少對人的悲憫,對「外人」的感同身受!

觀眾之難

每一張價格高昂的戲票都是風險

在首演遭受差評之後,《安魂曲》中文版的主辦方放出了7月18日晚演出前導演的話作為回應:「導演希望大家記住我們在做的是藝術,他並沒有想去取悅任何人,他只做自己想要的東西,他不管別人喜歡看到什麼,他只會做自己想要看到的、自己喜歡的東西。」主辦方還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如果你想要所有的人都理解你的作品,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讓所有人都能從上往下看到你,但是雅伊爾(《安魂曲》中文版導演)並不想這麼做。」

攝影 | 塔蘇

但是觀眾買了票!觀眾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980元的票,有人是咬著牙買的。

目前北京的演出票價,最低百元左右,最高逾千。有明星的話劇,花380元基本只能坐在劇場二樓。一個未曾公開演出的戲,大多數觀眾只能靠宣傳來判斷是否購買,風險很大,所以大多數人只能憑愛好、信口碑,不敢輕易付出自己的「血汗錢」和寶貴的時間。電影票價在50元上下,仍然有很多人看完爛片生氣。觀眾花了大幾百,為什麼要陪著你等你不成熟的作品「十八歲禮成」?

攝影 | 痒痒斯基

這就是中國民營戲劇不可迴避的現實——主辦方因為成本高而無法讓藝術創作「純粹」,演員因為競爭小而難以自我約束,觀眾因為怕冒險慎重買票。

「是有不公,可是也有解脫。」《安魂曲》里失去孩子的年輕媽媽痛到極致的時候,仍然拒絕了這樣的判詞,拒絕哭泣,拒絕低頭。該發生在中國戲劇身上的也不是尋求解脫,而是找到藝術和市場之間的通道,形成更成熟合理的創作運作模式,逆風翻盤。

文|戴北

攝影 | 痒痒斯基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19年7月26日C5版《青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怪奇物語》到了第三季,成了打怪版「成長的煩惱」
波拉尼奧式的角色扮演遊戲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