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早於白起的秦國名將,滅巴蜀、攻魏伐楚,奠定秦統一六國之基石

早於白起的秦國名將,滅巴蜀、攻魏伐楚,奠定秦統一六國之基石

公元前316年,西南的巴國和蜀國互相打了起來。這兩個小國家誰也不比誰強多少,但又都想滅了對方,於是巴國和蜀國都找來了外援。有意思的是,兩國找來的外援竟然都是秦國。

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早已不是昔日那個西鄙弱國了。這時秦國的國君是秦惠文王,雖然這位君主一上任就弄死了商鞅,但秦惠文王無疑是秦國期比較有作為的一位君主。

秦惠文王時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的一個輝煌時代。這個時代秦國繼續延續「用士不唯秦人」的人才選用制度,比秦孝公時代更開放和包容。秦惠文王時代,不僅人才選用不拘一格,而且對人才們提出的建議更是不拘泥於某一個人。就拿巴國和蜀國的求援來說,其實當初秦惠文王是想滅了蜀國的。

當巴國和蜀國派使臣前來求援時,秦惠文王以一個王者的直覺想滅了蜀國。但又擔心道遠險阻,而且還顧慮到這邊派兵去支援巴國了,韓國那邊會趁人之危來侵犯。所以一時間不能定奪,猶豫不定的秦惠文王最後就找來了他的兩位心腹謀臣——張儀、司馬錯。

張儀我們都知道,是一位連橫專家。司馬錯也不弱,是當時秦國的早於白起的一位名將。秦惠文王找來了這兩人,於是張儀和司馬錯就此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張儀主張應先攻打韓國,而司馬錯的主張則和秦惠文王不謀而合。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

司馬錯認為,先攻打韓國必定及其其他諸侯國的聯合來對抗秦國。而先攻打蜀國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將來還可以通過蜀國的有利地勢順水去攻打楚國。這種做法可謂一舉兩得,怎麼算都比張儀的建議划算。又況且巴、蜀二國對秦國威脅最大的是蜀國。

儘管張儀也據理力爭,而且在秦惠文王那裡張儀的地位也比司馬錯要高一些。但最終秦惠文王還是採用了司馬錯的建議,公元前316年的秋天,司馬錯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古道路名,秦入川的要道)出發攻打蜀國。戰爭的結果不言而喻,以司馬錯為首的秦軍輕而易舉就滅了蜀國。

攻滅了蜀國後,司馬錯等人又順道帶兵滅了巴國等幾個小國家。這一趟入川可謂收貨頗多。秦滅蜀國後貶蜀王號為蜀侯,並派陳庄出任了蜀國的相國。秦吞併了蜀國等國後,的確實力更強大了。

但蜀國被滅後的5年,蜀國卻發生了一起叛亂。叛亂的主謀不是別人,而是秦國中央政府直接派過去的國相陳庄。公元前311年,陳庄殺了蜀侯準備自立。陳庄反叛了,司馬錯奉命協助平叛。正兒八經的蜀王都不是對手更何況陳庄,最終陳庄兵敗被殺叛亂被平。

但有意思的是,9年後的公元前301年蜀地又發生了叛亂,這次平叛的還是司馬錯。司馬錯為秦國滅了蜀國,又兩次平定蜀地之亂,如此戰功可謂功不可沒了。

蜀地穩定了以後,司馬錯又為秦國多次帶兵攻打魏國和楚國,取得了不少城池。秦惠文王時代秦國的國土面積大增,而秦國的開疆拓土中司馬錯可以說功不可沒,為秦國打下了不少的土地。司馬錯的赫赫戰功,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奠定作用。

司馬錯滅巴蜀、奪取魏國城池、取得黔中之地,可以說是戰國後期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將領。尤其是攻滅巴蜀,不僅達到了富國、廣地、強兵的目的,更為日後攻取楚國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

不得一提的是,司馬錯了不起,他的一位八世孫更了不起,他就是被後世尊稱為歷史之父的司馬遷。其撰寫的《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爺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為了活命,唐朝這位公主認侄媳婦做乾媽
因為爭搶同一獵物,宋閔公跟大臣說了句玩笑話,不料因此殞命

TAG:貓爺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