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大偉-我的脈學體會

王大偉-我的脈學體會

講者簡介

王大偉-我的脈學體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大偉

王大偉,醫學博士,博士後。北京中醫學會仲景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

2003年至2009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先後獲得中醫診斷學碩士學位、中西醫結合博士學位。2012年進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 「新發突發傳染病中西醫結合臨床救治研究平台」的研究。

先後參與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委等課題研究,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篇,參編著作三部。

曾跟隨多位脈學名家學習診脈,臨床中精於脈診,融合中、西醫思維,將中醫四診與現代醫學影像與化驗診斷結合作為觀測指標,針葯並用治療疾病。重視情緒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對心身疾病的治療有獨到見解。

顏大夫推薦

所謂「切而知之謂之巧」,傳統脈學可 取象觀物、辨脈察機 ,現代脈學則至精至微、精準診病。此外,尚有心理脈學、太素脈法能探情志、測命途。脈學之妙、流派之繁可謂蔚為壯觀矣!今王大偉老師精於脈學,熟絡各家脈法,開方便之門為眾人細述脈學流派及自身體悟,同道可不珍乎!

錄音原文翻譯稿:

脈診常常成為中醫診法的標誌,但是在以現代醫學為主導的醫學體系下,很多醫生在慢慢弱化脈診的地位,脈診成為一種或有或無的形式。

第一是脈診有一定的基礎門檻,精於此的人相對來說少,因此很容易被看輕,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第二 在傳統的診法當中脈診也是 被 放在最末的,「切而知之謂之巧」。「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中國傳統文化是重道輕術的思想。脈診從來是被當成一種技術,往往就會被放在比較低的位置。

那脈診是不是一定弱於望聞問呢?其實不少死症的關鍵點就是對脈診信息的解讀。脈診非常有助 於 診斷疾病過程中加深對疾病的了解,減少 辨證 的偏頗。今天我應該說點為脈象 正名 的話,關鍵是看脈診怎麼使用。

首先用脈要有整體全局觀 。 脈象反映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來自於中國古典哲學的整體生命觀,核心內容是天人相應天人同構的思想。 《素問·脈要精微論》里說,「 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 所以這是用整體全局觀來看的。

另外看脈還有辨脈察機。 象是疾病的全面的展示,包括疾病當前的邪正狀態、部位、轉歸等。機是事物有與無變化的樞紐,是事物陰與陽、動與靜變化的節點, 所以用「以機為要」的診斷方式,要求從細微之處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變化的趨勢,繼而預測事物變化的結果,從而達到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效果。

從以上來說,脈實際是用象思維的角度出發的取象觀物。 所以存在著客觀,也包括主觀,是主客一體的。所以不應該把脈象作為診斷疾病的技巧,僅僅等同於如視觸 叩 聽嗅局限性信息的診段方法。

一、脈學的大致分類

鑒於脈學的知識點非常多,流派也很多,很難選擇合適的角度進行客觀陳述。因此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脈學做了大致分類,分類方式不一定是客觀,一孔之見僅供大家參考。

說到分類方式我這裡就不得不提「金魚物理學」。霍金相信,金魚的物理學定律,將和現今的物理學定律有很大不同,比如,我們看到的直線運動可能在「金魚物理學」中表現為曲線運動。霍金的最終結論是說,不存在與圖像或理論無關的實在性概念 。 無論處在魚缸內還是魚缸外,外部世界都是客觀的。所以提醒我們,當觀察外部世界時不要忘記我們其實是在某個金魚缸中的。我們的認識很可能很早就被某個模型洗腦,乖乖地進入那個金魚缸,把直線看成曲線。

脈學中 同樣 存在這樣的問題。 對 患者來說,脈搏的 頻率、 強弱都是客觀的,可是不一樣的人來摸,得出的結果就不同了。 每個 醫者的感覺敏感程度不一樣,知識背景不一樣,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有的可能是從壓力、溫度,有的是從波動頻率,再經過一個主觀的處理。主觀的處理是指 : 第一 , 個體很難納入到所有有關脈的因素 ; 第二 , 對脈的解釋實際上參入了很多非意識性處理。所以結論 就 不一樣。學了不一樣的脈診,出發的角度 不同 ,對客觀 感覺 的解釋不同。

「 耳聽為虛 , 眼見為實 」 ,有時眼見 的也 不一定 實, 更何況這種憑感覺來的脈象。佛教「我執」 這 個詞解釋得非常貼切,「我執」讓我們陷入自身的局限性當中。

不同家的脈法是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如果在臨床能夠融會百家之長,更有助於清楚地診斷。 所以今天略微談談脈法中不同的流派。

◆ ◆

1.傳統脈法

我們接觸到的大部分脈學專著如《難經》、《脈經》、《瀕湖脈學》、《三指禪》等,以及現代的大部分書,比如《文魁脈學》、傅文錄先生的書等都算是,只要用傳統中醫思維來解釋的脈象都是傳統脈法。

《脈經》里把脈分成24脈,《難經》中有23種,《診家樞要》里分為30種脈,《瀕湖脈學》主要分成27脈,《診家正眼》分為28脈。我們現代基本上是圍繞28種脈開展的。脈學的數量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圍繞分類來講可能更有意義。

內經里所說的脈,一般是按照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季節分類。前段時間聽楊老師講課,按照年齡衰老的變化,把脈象分成長、滑、弦、緊四個狀態,和內經的分類方式很類似。我個人還是非常認同的,因為這樣可以給脈象變化樹立常態的對照標杆。知常達變的思維體現在中醫的各個方面,比如五行生長化收藏、一氣周流、圓運動,莫不源於古人對氣象觀察,達到天人合一。

傳統脈中大多數採用位、數、形、勢來分類。清代的醫家周學海作了綱領性的概括,《診家直訣·指法總義》中說,「夫脈有四科,位、數、形、勢而已。位者:浮、沉、尺、寸也;數者:遲、數、促、結也;形者:長、短、廣、狹、厚、薄、粗、細、剛、柔,猶算學家之有線面體也;勢者:斂、舒、伸、縮、進、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勢因形顯」。位,實際是空間位置,主要包括皮膚以下脈搏的深度和尺寸的均衡程度;數,是時間位置,遲數是指脈搏跳動的頻率,脈動周期的長短;形,主要包括長度、寬度和血管厚薄三個方面的概念;勢,主要是說脈體的軟硬滑澀。

傳統脈流派也非常多,比如分經候脈法、三部九候、四時脈法、人迎氣口脈法。我這裡略微談一下人迎氣口脈法。

人迎氣口脈法, 我參考的是王偉的《撥開迷霧學中醫》,還有任應秋先生的《各家學說》。人迎氣口脈法來源於《脈法贊》,主要是用六經來候脈的,像李東垣、朱丹溪都是採用的人迎氣口脈法。

《脈法贊》里說,「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人無二脈,病死不愈。諸經損減,各隨其部」。 定位是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左手脈大為陽病,右手脈大為陰病。 關前一分很小是少陽病和厥陰病,關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陽病和少陰病,關前一分特別大就是陽明病和太陰病。說一下定義標準, 通常關脈的大小,定為標準的兩盛, 如果關前的一分明顯小於關脈就是一盛,關前一分與關脈差不多就是二盛,關前一分明顯大於關脈就是三盛。以高骨定寸關,高骨到腕口有一個缺口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為十份。過了高骨,剛到缺口的位置便是關前的一分。 這種脈法有助於用六經的思維來診斷疾病。

說一 下傳統脈學的幾個不足。 傳統脈學,就像一個寶藏,可是是金礦和銀礦、鑽石礦,很多東西是比較粗的,還需要不停的提煉過程才能得到東西。

第一,不能跟西醫的病名等價。 現在是西醫為主導的學術體系,傳統脈學從中醫的思維出發,反應疾病的寒熱虛實陰陽表裡,但是患者會非常懷疑這個診斷,你跟他說哪個臟腑是虛還是實,他是不太相信的,遠不如跟他說出哪個病來,所以這是不足的。

第二,解剖生理的具體指代位置不同。 傳統脈學重功能,輕器質,注重脈象的特徵和疾病徵象之間的關係,指導辨證和開方,但對疾病病理的解釋相對略顯不足。

第三,在解釋疾病時, 中醫的很多疾病是用癥狀來命名的,而傳統脈則從八綱角度指導疾病辨證,對疾病精細化辨證有時略顯不足。 而現代很多人提出精細辨證,如陳小野提出的局部辨證觀點。

第四,醫生個體差異導致脈診的診斷差異太大。 對如何獲得客觀脈象過程沒有清晰的解釋,每個人的手感敏感程度不一樣。很多脈象是通過想像力來獲得的,用通感修辭手法來進行描 述, 比如澀脈,「病蠶食葉」,這是用視覺來描述手指的感覺。澀脈還有個說法是「如輕刀刮竹」這實際是用聽覺來描述手指的感覺。所以傳統脈的理解非常依賴個人的思維。

第五,「心中了了,指下難明」, 指把概念背的滾瓜爛熟,但依然不會摸脈。臨床中的脈一般是複合脈,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比如芤脈,就是浮、大、中空、無力等綜合起來的複合體。實際摸到的脈象,因為複雜涉及多個變數,所以很難讓這種經驗得到有效的傳承。

第六,中醫里門派林立,對同一個脈象的解釋不一樣。 比如《吳鞠通醫案·風溫·案六》里說「趙,26歲,六脈浮弦而數,弦則為風,浮為在表,數則為熱」,大家對「浮為在表,數則為熱」是沒有意見的,但是很少會有「弦則為風」的解釋。教科書里說弦脈主肝膽病,疼痛,痰飲,和風是不相干的。這是對同一個客觀脈象的描述,但是解釋卻不一樣。

◆ ◆

2.精準脈法

精準脈,我認為是和現代醫學掛鉤,用現代思維方式來處理一些脈象的因素。如果用特異性的脈診能夠診出脂肪肝等這些問題,可以加強醫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讓患者的依從性更好。同時我們知道用現代藥理學來解釋中藥的一個層面,至少有助於在葯證的層面給提供一些小的思考。

我最早接觸的精準脈學,是王光宇老師的《精準脈學》。精 准 脈的流派也是非常多的,像金偉先生的, 崔鑫偉 先生的, 許躍遠 先生的,壽小雲先生的,他們的脈都是 能 和現代醫學很好的接軌。我們用分類的方式來看看精 准 脈怎麼分類。

首先,是一些概念的提出 。 比如脈點 是由金偉先生提出來的,根據現代血流流變學、血液動力學和對現代疾病生理病理變化的掌握,將脈動這一連續的運動過程分解開來,形成多個脈點,並將諸多脈點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一一對應。將脈象上升的脈點分配於人體膈肌以上的器官,將脈象下降的點分配到膈肌以下包括下肢在內的臟腑器官。脈暈 是許躍遠先生提出來的。陽性的脈暈通常見於臟器的充血水腫,臟器體積的增大,淤血性的梗阻;陰性的脈暈通常見於臟器體積的縮小,比如慢性病變髒器的萎縮、組織缺血、栓塞等。還有運用圖像技術 來診脈,比如周華青先生,寫了《圖像診脈法》,以傳統脈學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理論,讓脈象能夠直觀形,可以按圖來切脈,熟練掌握脈圖以後,就可用脈象來診斷疾病。

第二點,在客觀化這個角度上做了不少的工作。 山東的齊向華教授提出的脈法當中一共有25對因素,之前羅愚老師也提到脈的壓力波和軸向波等因素,用客觀化的因素來解釋脈學中的圖像化、感知化的脈學因素。 系統辨證脈學是把複雜的脈象分化成25對脈象要素,並使用物理學的指標進行描述和計量,即將系統科學納入脈學研究中。另外脈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信息系統,脈象信息可以分化為多種物理性質,分析脈象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係,形成對疾病發生髮展的病因、癥候、病機和西醫客觀疾病的證據量,為辨證論治提供可靠的依據。很多的脈診儀走的也是這種思路,我個人認為脈診儀只是就其中的一兩個或幾個因素來開展的,所以未來脈診儀應該不會代替脈診。

儘管嘗試客觀化的方法很多,但是 因為 脈管和周圍結締組織中波流的複雜性,不同的人的敏感程度都不一樣,所以對同一個脈象結論都不一樣,對指感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的 。 因此,脈診不僅是 「 心中了了,指下難明 」 也是 「 手 下了了, 口 中難言 」 。

第三點,指法 ,相對於傳統的舉按尋來說,精準脈法指法非常多。 鑒湖五脈,不是用三指,而是用四指對脈管進行按壓。金偉先生非常注重手指隨脈搏的起伏做應隨的動作,而許躍遠老師則非常注重脈管外結締組織的變化,壽小雲老師則比較注重脈波的斜波。

第四點是說指力, 就是對脈力的訓練。很多人認為傳統脈 分三級:浮、中、沉。其實是誤解,指力的分層及方法用法可以分五級。 第一,三菽之重, 與皮毛相得,對應肺部;第二,六菽之重, 與血脈相得,對應心部;第三,九菽之重, 與肌肉相得,對應脾部;第四,十二菽之重, 與筋相得,對應肝部;第五,按到骨頭, 對應腎部。

相比之下,精準脈就分的更多了。講一下王光宇先生的分級,以按壓脈管到不出現的時候看右邊出現的脈的緊張度,強度分為點點弦、點弦、點稍弦、稍許弦、稍弦、略弦、微弦、弦八個級。比如說描述胃部疾病的變化;淺表性胃炎,右關脈會出現點弦、點稍弦;充血形成,右關弱、沉,點稍弦、稍許弦或者稍弦;充血性胃炎且粘膜及小地方出現糜爛,右關脈弱沉,點稍弦、右點點弦或部分點弦;糜爛性胃炎就是右關脈弱沉,脈度為點稍弦以上,而且右側點弦,或低於點稍弦者。許躍遠老師的脈度是不斷的,隨著授課時間的延長,每次都會有內容的延伸,他認為一開始還可以分八級、十級,到後來脈可以無限的向下分,就是想分成多少層就分成多少層。

◆ ◆

3.心理脈法

傳統脈法和精微脈法,主要是停留在看病的這個層面上的,也是現在醫療的主要模式。心理脈,我認為是臨床當中非常重要的東西,也是我個人醫學模式非常注重的一塊。對於心身病,我之前以為只是像胃炎、胃潰瘍、冠心病、高血壓之類,沒有想到竟然分類那麼多,涉及內外婦兒等。內科,比如支氣管哮喘、偏頭痛、習慣性便秘;外科,比如外傷性的神經症、全身肌肉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婦科,比如心因性的不孕、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兒科,比如哮喘、心因性忌食、異食癖、口吃、心因性發熱;內分泌疾病,比如糖尿病、肥胖病、甲亢都跟心身疾病相關。隨著摸脈的積累,我慢慢能夠體會到 人的一些心理的因素確實可以在脈上體現出來 。 性情急躁的人的脈一般偏於數急,脈搏的起伏比較大;性格平靜的人,脈搏一般比較沉緩或者沉;性情耿直的人脈搏一般比較挺直;心理活動複雜的人,脈搏往往會有彎曲。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疾病, 《黃帝內經》也提過。按照身心的陰陽特性匹配關係把人格主要劃分為五種類型,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人格和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關係。壽小雲先生是側重於在心理學方面的。他認為學會了 壽氏的心理脈學 以後有追索功能,認為 人生經歷會刻錄到脈上, 可以講出他人隱藏深處的內心奧秘,比如說兒時重大心理創傷,以及人生事業的影響。幫你認識別人心理性格、心理素質、心理疾病,還有小兒的潛質,心理缺陷的發展前景。其中心理創傷對於焦慮、抑鬱、痛苦、悲傷、強迫暴力傾向,自殺傾向都可以探知,成為透知他人心理,辨識已病辨未病的高手。

◆ ◆

4.太素脈法

太素脈,明代青城山人張太素創立的,他認為人的脈搏變化和五行八卦河圖洛書之理相通,只要理解太素脈決,不但可以看病還能夠預言人的命運,所以太素脈很長時間被人認為是一種相術。太素脈分類方式 是 用輕、清、重、濁為 總論 的。輕清為陽,為富貴。重濁為陰,為貧賤。 男子以肝木震位為主,已決功名之高下,女子是肺金兌位為主,以決福德之有無。 歷史上反對的名人很多,比如說張介賓、徐靈胎還有吳琨。以前我也不太會信,後來知道台灣的萬壽永,他的一個傳人給我診過脈,對我的健康還有命相等有個判斷,當時我就好奇對不對,事後回想還是看得非常好的。

在這裡我也說個支持太素脈的大家——吳謙。吳謙在《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里對太素脈就持非常肯定態度,「岐黃脈法,候病死生,太素脈法,陰陽貴清。清如潤玉,至數分明,濁脈如石,模糊不清。小大貧富,澀滑窮通,長短壽夭,群推錯綜」。

二、關於脈學的幾個小故事

講到這,插幾個故事。第一個是 金偉先生判斷腫瘤的良惡 。 山東某學院的張先生,連續幾年腰痛乏力小便困難,各大醫院就懷疑腎腫瘤,查了沒有結果,就找金大夫摸脈,號了十分鐘的脈以後,金偉先生以肯定的口吻告訴他不是腫瘤,而是輸尿管上第一狹窄區有一個直徑為1.2厘米形狀不規則的結石。張先生半信半疑,拿出幾大醫院的檢查結果反駁。金偉大夫解釋告訴說,的確是腎結石,而且是腎出血,結石外包裹著一層淤血,所以B超顯示很像腫瘤,就開了排石湯,吃了十六付以後結石徹底排到體外。這個故事網上說得有點誇張,我聽說的是,金偉先生號脈號了整整一下午,金偉先生的書也講到,往往是號一下午,就是體會一個脈的特點。

許躍遠老師 往往摸半天,這麼精準的脈確實來源於前面刻苦和用心的體會。許老師每次上課都是 給學員把脈, 把所有人的癥狀疾病都寫下來,我給大家舉一兩個例子。有個中年男子,大概是40多歲,許老師說他膽固醇高但是甘油酸酯不高。我就很好奇,摸出血脂高就夠可以了,怎麼會摸出膽固醇高而甘油酸酯不高呢?事後特意問這個同學,他說真是這樣。還有一個女同學,一般的女孩穿著寬鬆的衣服是看不出懷孕的,他說孕三月女孩,我們還是蠻佩服的。包括連月經第幾天都可以做出判斷,而且是有明確的指征的。另外許躍遠老師在判斷結石的大小,預判人是否會中風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

再講一下我自己的例子。有一年一個朋友的父親找我號脈,身體特別好從來不去醫院,每天能喝將近一斤酒,很壯實。我給他摸脈,在右側脈的尺側,脈弦、實、滑、有力,用傳統的解釋就是大則病進,小則平。病灶特別是肝癌或者是很多的癌症局部血灶供應特別豐富的時候指下一定會有非常特殊的感覺。 我就建議去醫院查一下,事後我想了想,要是當時能結合喝酒的情況可能會更準確。但是老先生堅決不去醫院,大概隔了六七個月,發現是食道癌。

第二個經歷,是我一個朋友 的 奶奶, 已經96歲了,大概是十五天沒有進食,想著是不是快不行了,摸了脈後我說老太太肯定沒事。還真是,不知道過了多少天,又開始吃飯了,真的就沒什麼事。

三、個人體會

第一,脈學要融匯百家,獨成一家 。 脈學的流派非常多,不同流派的基礎不同,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衝突,容易出現多則惑的狀態。所以學了很多脈以後,都必須融合,必須用自己的方法去粗取精,建立自己的體系。

第二,兩大分法。 傳統的脈學重視形態,主要從功能的角度出發,可以從臟腑、五行、氣血陰陽的角度進行指導。而現代的精微脈學,往往重視特異性的標誌物,如脈暈、斜波、結節,更多的從物質的角度出發,可以和現代的解剖相對應,對疾病的診斷提供指導。

傳統診脈通常說左邊候血,右邊候氣,就可以解釋很多。比如解釋婦女經期左手大於右手,左手是物質,代表人的本源的東西,右手是功能,後天的東西多一點。月經脈象來說,從鼓指感,就是鼓起來搏指感的深淺部位可以來判斷月經來臨的時間。要來的時候,輕取明顯鼓指,初到浮取鼓指而滑利,兩天脈變粗,三天脈稍微細點,慢慢就只是探到滑象,還有脈比平時稍微粗點。另外這種分法也可以解釋左腎右命門學說。

第三,要有自我訓練和提高。 作為醫生要珍惜那些帶著化驗單來的患者,因為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把化驗單的結果和他的脈結合就會發現和平脈的差異。實際上是沒有絕對健康的人,幾乎都有病,我們同時也可以以自己的身體為教具,把身體的慢性病的脈象為基礎反覆去體會,這也是提高脈學水平的非常好的途徑。

第四,回歸到傳統脈學。 比如李老的陰陽脈學,就是以陰陽為綱來駕馭所有的脈象,以簡馭繁, 回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其實很多精微脈學甚至是太素脈學實際上都是在傳統脈學的基礎上。比如許躍遠老師的脈學,左手號的是脾胃,右手號的是肝膽,就是按照解剖的位置來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息。實際上和內經裡面說的,「上盛則氣高,下盛者氣脹......上竟上者,胷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就是這種對應的特點。比如《醫學衷中參西錄》里說大氣下陷時,「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 就是說患者是寸弱尺強的脈象,「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聵,腦力心思為之頓減」。 患者可以見到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的癥狀,實際上用的就是全息的說法。《金匱要略》里的一句話,「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結合精微脈和傳統脈學的基礎上就會有新的體會,動說是陽,多為實,悸則一般說是陰,屬於內虛。實際上還可以反映很多心理方面的疾患,還能夠反映心臟疾患的虛實。

再講幾個具體的例子。 脈總體上來說是至精至微之術,所以一定要體會細微的差別。

第一個例子:宋本《傷寒論》里說,「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桂林古本說,「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大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 一個是說關上浮,一個說關上浮大,在用藥上桂林古本多了黃芩。胡老的解釋,心下痞按之濡沒什麼東西,所以胃也不虧虛,非脾運不可,所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用的是麻沸湯,取得是它的清輕之氣。胡老的講座,一個是強調這個葯不是大瀉的,第二個它是用了大黃、黃連、黃芩三黃的配伍。胡老師說這個葯非常好,我用的都是大黃、黃連、黃芩三黃劑,不僅治心下痞還治衄血、吐血。胡老用的和桂林古本提到的是一樣的。為什麼多黃芩,黃芩跟這個脈象能不能對應起來?其實脈關上浮大者,跟黃芩主治的位置偏上非常能夠對應起來。所以我覺得桂林古本這一條上寫的還是非常棒的。

第二個例子是《傷寒論》裡面的小結胸病和大結胸病。「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大結胸,邪重熱深,病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脈沉實,故用大陷胸湯以攻其結,瀉其熱也」。 脈象特點,一個是浮滑,一個是沉實,從脈位來說,疾病的深淺不同,從脈的位置上來說,也是不同的。我個人理解,小結胸的脈多在關脈體現,而大結胸的脈不僅僅體現在關脈,還應該在尺部有反應。

第三個例子是山西一位老先生的觀點。「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山西名醫李漢青先生認為陽脈澀是指浮起澀,主氣血不足;陰脈弦是指沉取弦,主痛,主肝脾不和。他是從脈的位置上來說的。首先說病的疼痛部位,李老說根據實踐,這種腹痛為拘急而痛,多發於臍之上部,而且沒有拒按的現象。治療上全方以驅寒為主,寒去之後,痛仍不止者用舒暢神針溫通血脈,更無別法。所謂和肝者,應該包括以上兩種作用,即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以治,柴胡不宜多用。這裡的位置恰恰是關脈偏後一點的位置,所以說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弦是指的尺部脈的弦,這才和臨床上的癥狀相符合,脈證相符。另外弦主痛主飲,也是符合全息脈學所對應的脈的位置。

最後,舉個方子來講一下 我看病的思路。 《太平惠民合劑局方》里的香蘇散,組成是香附四兩,紫蘇四兩,炙甘草一兩,陳皮二兩,功效主要是疏風散寒、理氣和中。主要治療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證的因素應該包括緊、澀、遲、沉、寒等因素。先來分析方中的葯,以理氣葯為主,陳皮是調脾胃之氣,香附是調肝膽之氣,從思則氣結和肝主疏泄的角度來看,患者很可能原來有情志內傷,氣滯血瘀的基礎,又感受了風寒,所以邪氣束表。會不會有一種畫面感,患者平時一定有鬱郁不舒,比較好思慮,氣機運行不暢,然後又感受了風寒,項背緊張,淺表的筋膜處於痙攣的狀態,這時整個脈就是弦緊之象。人又有納差、善太息的狀態,面色是沒有光澤或者比較油膩的狀態,話可能不會特別多,或者是欲言又止。如果在方子里加人蔘,我覺得是林黛玉這種虛證。如果加上丹皮和梔子,我覺得脈象一定是沉取有力,可能患者是正值壯年的男性,陽性體質,應酬比較多,酒肉之類的東西吃的非常多,陽性體質和酒肉吃的多都容易化熱,又因為事情比較多,休息不好又感受了風寒。

所以脈其實是會說話的。有時從心理脈的角度給人摸脈,可能摸完脈之後說一句話,一張笑靨如花的臉馬上就變得淚眼滂沱。所以說 脈實際上是全息的,用象的思維來解讀脈會帶來很多的信息。

最後總結一下我對脈的體會: 知古代,曉現代,明人文,通人心,將天地收於三指,集人生百味於心間。

我的講座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翻譯:李姣姣 陳思雨 方檬丹 景松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王大偉老師2015年01月26日在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聚友會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有獎話題 | 聊聊盛夏消暑趣事
學習中醫二十年感悟:不要再走我曾走過的彎路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