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講者簡介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沈謙益

沈謙益,民間中醫崑崙派傳人,又得到多位民間中醫華佗派前輩的指點。臨床上以三元色脈統御識證、遣葯、用針,以精簡的中醫治療方法從事臨床多年。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顏大夫推薦

「中醫是一門人天之際的性命之學!」沈師師門對中醫的理解讓人嘆為觀止!我們學中醫、用中醫可曾把中醫樹立到如此高度?中醫僅僅是救病治人之術嗎?醫道何存?!我們對金元四大家又有多少誤解? 讓我們放下心中的定見,隨著沈師追溯古中醫歷史,一起探尋古中醫源流吧···

錄音原文翻譯稿: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經的學習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內容也是道聽途說的,畢竟年代久遠,不好考證,希望大家能夠諒解。這次主要是講中醫源流方面的內容,分為幾塊展開。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一、中醫的概念

我們師門對中醫的概念是這樣闡述的:中醫是一門人天之際的性命之學。它的運用環境、考慮範圍是在人天之際,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性命。中醫是在人天之際的自然環境下研究人體的性命之學,不止是肉體或者單純的解剖。人之所以叫人,因為他還活著,活著的人和屍體有什麼不同呢?在古人眼裡,人體與屍體區別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人體、活體有他的精氣,精氣運行是最基本的區別之處。人的精氣運行正常,就是生命體正常的運行狀態;運行出現問題,就是生病了;精氣不再運行,那就是生命體終結了,變成了屍體。

二、中醫的起源問題

關於中醫的起源問題有很多的說法。教科書上說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慢慢發現出來的。有學者做了個統計的計算,如果中醫學是一個又一個穴位、一味又一味葯慢慢才形成體系的,別說形成像現在這樣龐大而完美的體系,就算稍微形成有體系的東西至少需要二百萬年時間。

1、巫師之說

在道門中有些傳說,中醫的起源至少要上推到上古十大巫師,也就是《山海經》中談到的十大巫師。《說文解字》中有"巫咸初作醫"的說法,《呂氏春秋》中也有"巫彭初作醫"的記載。

2、三皇之說

經典中經常會提到,中醫、中國文化多出自三皇之說,伏羲、神農和黃帝為三皇,為中華文化之祖,為中醫之本源。張大昌先生傳出的《輔行訣》中開篇就是三皇像。

《路史》中談到醫藥的只有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在介紹伏羲氏中談到"天出文章,河出馬圖,於是觀象於天,效法於地......百病之理得以有類,於是嘗草,治砭,以治民疾,而人滋信。」在炎帝神農氏的介紹中,也提到"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陽主筮......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病正四百,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過數乃亂......."對黃帝的記載中提到:"至岐山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乃上窮下際,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極咨於歧、雷,而內經作。謹候其時,著之玉版,以藏靈蘭之室......"

從以上《路史》的記載可以看到,中醫的起源確實是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慢慢傳承出來的。 當然在道門裡面還有這樣的傳說,《黃帝內經》裡面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門師兄弟。

3、三干五支之說

道門中有傳承說,過去的三皇五帝,五帝各有一部內外經存世。古之三皇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是伏羲、神農和黃帝,《三字經》中也是同樣的說法。五帝傳說為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和金天氏(少昊)和顓頊帝。古人以五帝配五行,伏羲為青帝,神農為赤帝,軒轅為黃帝,金天氏為白帝,顓頊帝為水帝黑帝。 傳說五帝各有一部內外經傳出,只是大多已經散逸不存。在現存的《黃帝內經》之前,還有一些已經丟失散逸的經典存在過。《漢書》中記載了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之說。

三皇五帝 的說法看,三皇即三干,五帝即五支 醫道 式法來考慮伏羲、黃帝和顓頊為三干, 伏羲、炎帝(神農)、黃帝、金天氏(少昊)和顓頊帝五帝則為五支。 三干之說,最典型的傳承就是古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我們一直尊崇三皇五帝為中華文化之祖,中醫之祖,它的學術體系就是以三易為指導的。按照式法三干說,伏羲帝的流傳就是之後的天醫 ,黃帝的流傳是現在的中醫 ,即過去所說的人醫法, 顓頊帝的流傳應該就是水醫法, 而炎帝神農所傳恰恰介於天醫與人醫之間,而白帝金天氏所傳正好在人醫和水醫之間。按照三皇所傳的學說,伏羲帝重神,黃帝重氣,顓頊帝重精, 恰恰完成人體三寶——精氣神 的論斷。

然而就像馬新童老師所說,現在的中醫是殘缺的,為什麼 呢 ?因為現存的《黃帝內經》,並非是三皇五帝時的《黃帝內經》 , 應該是其他五帝的內外經,或有散逸,經流傳下來的彙集本 , 所以無法 非常系統 地 揭示五帝的系統內涵。現存的《黃帝內經》 重視氣化,以氣為核心 , 而對於精氣神中神 、 精 相關的東西涉及而不深說。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三、中醫理論體系及其科學性

師門中經常談到幾個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醫學基礎教材中也談到這些學說。一精氣神學說,二陰陽學說,三五行學說,四藏象學說,五經絡學說。從中醫的流傳來看,都沒有離開五個基本的概念,只是不同的流派對於不同的概念重視比例不同而已。有人提出,中醫沒有生理學、病理學,所以沒有西醫直觀、科學。其實五個概念就是真正中醫的生理學、病理學,所有的生理病理離不開這五大概念。

前些年,有朋友去參與了關於中醫科不科學的爭論,我就問,現在的所謂的西方的科學類,如果把所有這些學科中的數學內涵拿掉,會是怎麼樣。比如,傳統的機械設計,或現在的電腦IT,離開了數學語言、數學工具,是否可以真正地運行好?而把它們的學術概念用其他除數學以外的任何語言來描述,恐怕是很難的。

古中醫中是有數學體系的,此體系在我們師門中被稱為太易太玄體系。太易就是任何事物之間的關係學說,在這個學說中有一定的數量關係體現出來。而太玄就是我們要探討研究的獨立個體結構的數理關係。古傳三皇所傳出的式法中,伏羲帝所傳以太玄體系數理關係所見長,顓頊帝所傳以太易數理關係所見長,而黃帝傳出正好兼顧太易太玄而居中的數理體系。

中國的傳統數學中,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其經典位置一直是完全保留的。周髀算經側重於體現事物間關係的數理關係,而九章算術更側重於單獨事物的內在結構數理關係,這正對應於古人所說的蓋天法和渾天法。古人還有個宣夜說,其中一些說法很好地解釋了中醫氣的內涵。最近有老師講課,也談到了中醫"象"的概念。在古中醫中,"形"和"象"是不能真正分離的,象往往需要用些外在數理關係來更好的解釋,形恰恰是個體結構的數理關係才能更好的說明。也可以說,形和象就是一對陰陽的關係,是不能真正剝離的。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四、中醫源流

清朝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中說過"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學界一直認為金元之前是經方的流傳範圍,從金元開始就是時方的範圍。任應秋老先生創始的中醫各家學說中有七大流派或八大流派的說法。對於這種說法,我們師門並不是非常認同。劉河間就是寒涼派么?張從正就是攻下派么?師門中把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人的一些著作也都稱為是傳統的經典著作,和《傷寒論》的位置是齊等的。

1、中醫演變的三個階段和醫道

說到中醫的源流變化,不能不談中國社會的變化。隋唐之前,中醫學的教育並不發達,公開培養的醫生也不多。醫家給人開方治病,大部分只能去自己採藥,所以很多醫家都喜用丸散膏丹。隋唐之後,中醫所說的大方脈,即現在講的大內科等方葯派,越來越成為主流,丸散膏丹越來越萎縮,以致到現在幾乎退出了醫療市場。我經常和中醫界的朋友談起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關注自古流傳下來的丸散膏丹的用法。因為在任何式法中,丸散膏丹和大方脈,它們的機理是相同的,但丸散膏丹更全面些。 所以說從丸散膏丹入手,是掌握一個醫學流派的最佳入手方法。 就像過去流傳的賣葯翁,只是身背一個葫蘆,任何病都是用葫蘆中的藥丸治療,就是說藥丸涵蓋的病種比一般的方脈方葯要大的多,製藥技巧也要完整的多。

從歷史來講,中醫的演變規律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唐宋之前,以道醫為主的階段;第二階段,從宋到明清,以儒醫佔主流;第三階段,西學東漸的民國初年以後,術醫佔領了醫療市場。

為什麼這樣劃分呢?我們要從其基本的理論、內涵說起。道醫,古中醫的別稱而已,為了區別後世的儒醫、術醫。道醫的立足點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內來統籌考慮,涉及人精氣神三寶。而儒醫體系,只是精研人體精氣的問題,研究範圍變成了人體的上中下小三才。術醫基本上就是以病家的自述癥狀和借用西醫的檢查作為指導,為了緩解或者去除癥狀來進行的醫術。

過去有說醫道為險行,還有說醫道為慈行,其實在古中醫中還有一種說法,是仙行。通俗的說,醫生過多地關注經濟效益是危險的行當。更多地看到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以慈心佛心來對待,就是慈行。而仙行實際上是談到了醫生和病人關係的問題,比較難解釋一些。借用莊子《齊物論》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可以這樣解釋,作為醫生,應診的病人和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關係,不是說人世間的關係,而是冥冥中歷劫而來的關係。古人認為仙凡之別,也就是這種糾結羈絆的有無而已。之所以稱為凡人,就是歷劫而來的各種羈絆把我們留在塵世中。而修仙求道,就是要了除這些羈絆。按仙行說,任何一個病人不是無緣無故的來找我看病的,都是因為和我有這樣那樣的關係而感召而來的。如果能把這些問題真正地解決,把歷劫而來的羈絆都解決,那就能成仙得道了,所以稱之為仙行。

剛才談到十大巫師中的巫咸和巫彭。所謂巫咸,這個咸字是什麼意思呢?周易下經的第一卦,咸卦,就是無心而感之意。失傳的一些天醫法的東西是否都離不開這種無心而感的狀態呢?而巫彭之彭,彭有鼓之象,為胎息、龜息的意思。如果能進入胎息龜息之說,那麼人體的經脈,那種關照應該是一目了然的。《淮南子》中談到"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登保之山就是《山海經》中的靈山而已。按照聞一多先生的考證,保就是北斗的別名,登保之山就是登上了北斗。這樣我們可以明白,天醫法是怎麼去修行、學習和操作的。

2、命門三焦體系

道門中有個道醫流派供奉劉河間、李東垣為其共同的祖師。我們不能因為劉河間常用寒涼葯,就命名為寒涼派,也不能因為朱丹溪多用熟地之類就稱之為滋陰派。根據五運六氣推演,劉河間生存的年代正好是少陰君火主令的時期,而晚年又是陽明燥金主令的時期。按以上說法,多用寒涼葯是沒錯的,但是恐怕不止是因為當時五運六氣時令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去深究劉河間用寒涼葯時眼中所看的是什麼?他為什麼要用這些葯?

教科書里把朱丹溪稱為滋陰派,但是朱丹溪完全就是劉河間一脈,朱丹溪的老師叫羅知悌,是劉河間的再傳弟子。他們的學術傳承本身是一體的,也可以說,朱丹溪和劉河間用藥時所看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用不同的藥物來解決同一個問題而已 。

"外感宗仲景,雜病宗丹溪,內傷宗東垣", 劉河間和朱丹溪一脈特別重視古中醫中的一個學術體系——命門三焦體系。 劉河間用寒涼葯,朱丹溪用滋陰葯都是著眼於命門三焦的結果。近些年比較流行的扶陽派從劉止唐傳出,實際上也是命門三焦體系。在命門三焦體系下,劉河間用寒涼,朱丹溪用滋陰,而扶陽派用附子,這裡面有什麼異同呢?

金元四大家中還有攻下派張子和,醫史上明確記載張子和是劉河間的再傳弟子,從學術體系上講,應該和劉河間、朱丹溪完全相同的,但是張子和 是怎麼運用命門三焦體系的呢?他常用汗吐下的方法,因此被稱為攻下派。理解張子和方葯的應用並不難,真正的難還在識證的火候。現在所說的健康,「健「就是命門能量充足,「康」就是三焦通達通暢。 張子和用汗吐下 之法,很好地解決三焦元氣通暢的問題,因為他把一些病理產物很快地去掉了,同時還能夠保護命門能量,防止"健"更大的受損。

本身來講,這三家都是古傳的命門三焦體系的運用而已。命門三焦體系是扁鵲學派的古傳正法,在古中醫中一直有扁鵲學派的水火二法,說的就是命門三焦體系的運用。

3、四時五行體系

教科書中把李東垣定為「補土派」。師門中認為李東垣所用的理論體系就是四時五行體系,嚴格地說是以陰陽體系為背景地充分運用四時五行體系。後代的黃元御學術就應是直接來源於李東垣的四時五行體系,只不過他更多地發揮了五行體系,而比較忽略四時體系而已。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五、大醫和病人四大類

所以我希望大家別被教材所局限,先輩們組建中醫學時費心寫出的教材的確非常好,但是從中醫學,尤其是從古中醫學體系來看,它是不完整的。作為學中醫的學子,只是學教材是不夠的,中醫學院的畢業,應該是入中醫行業的「入門」,深造要靠繼續求學才能夠得到。應該怎麼去學中醫,怎麼學得更好更快更真呢?我建議好好地學中醫學基礎,不要放過任何的字句。比如常說的「肝藏血」、「腎藏精」,進一步深究肝是怎麼藏血,腎又是怎麼藏精。真正地弄懂了這些問題,那就真的是大醫了。

孫真人的《千金方》里,在《大醫精誠》之後,還有一篇叫《大醫習業》。"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孫真人本是道門中人,這些要求,實際上就是古中醫,也就是現在稱為道醫的要求。如果想做業醫的話,不用學那麼多,「星象」、「八字」這類東西不一定必須要學。但如果想成為大醫、明醫的話,那就應該好好關注孫真人所說的東西。當然,也不必什麼都從頭學,這些都是傳統的文化,比如「六爻八字」、「風水命理」,只要真正學通了一項,其他就能做到一通百通,都能夠理解它的核心內涵。

在孫真人的說道里,把常見的病人分為四類人。第一類,病氣侵蝕了身體發病,但是元氣非常足,不需要治療,會自愈的。第二類,病氣侵蝕得更多一些,但是還沒有真正地壓倒體內的元氣,病情會嚴重一些。第三類,病就更重了,元氣的消耗也要更重一些,病情已經完全勝過了元氣的承載力。第四類,就是元氣幾乎消亡了。

孫真人認為,第一類人不需要治療,一般情況下只要幾天時間便會自愈。第四類人也不需要治療,元氣虧虛到一定程度的人,針葯已經沒有辦法調動他的元氣來治療疾病了。按照道門的傳承來說,治療分成四種。第一是服氣,即練功,服氣吐納。第二是導引和按摩。第三是針灸。第四才是方葯。所以當元氣虧空到一定時,針葯不應時,只有一個可能,就是用導引、服氣、按摩來維持他殘餘的生命,如果沒有奇蹟,是不可能治好的,只能是延續他殘餘的生命而已。

針灸和方葯要解決的是第二和第三類人。正邪相爭,即使正氣能夠勝邪氣,但是會很痛苦,如果有意外,可能會造成越來越重,這時候就需要針葯的介入去幫他。第三類人,邪氣已經勝過元氣,這時必須要幫他保護元氣,去除病氣。

講得比較凌亂,大家多諒解。謝謝大家。

沈謙益-中醫源流漫談

翻譯:周旎泓

校對:周旎泓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沈謙益老師2015年06月15日在北中醫傳承論壇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麥冬梨皮飲止乾咳
自家孩子身體不適,會有6大信號!早知道早應對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