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

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俄國處在國內戰爭的艱苦歲月,資本主義列強網羅了14個國家對新生蘇維埃政權進行武裝干涉。因此,它渴望得到世界各國的革命支援。但歐洲一些國家發生的革命很快被鎮壓下去,於是1919年中國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便引起了蘇俄政府的關注,並被寄予希望。

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十月革命後的列寧(前中)及其它蘇維埃政權領導人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19年7月25日,由蘇俄副外交人民委員加拉罕簽署發布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即《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南北政府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宣布廢除沙皇政府與中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放棄沙皇政府與克倫斯基政府侵奪中國的一切利權,並希望中國衝破協約國的束縛,與蘇俄結成革命的聯盟。一個大國自動放棄一切在華利權,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來還是第一次。因此,《宣言》的發布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宣言》出現兩個版本

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有兩種不同的文本,一種寫明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產業給中國,另一種則沒有這一段文字。究竟哪一種文本是正式文本,一直是一個「謎」。對此,在早期的中蘇談判中就曾發生過爭執,蘇俄使華代表說,《宣言》的正式文本沒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產業的文字,而北洋政府則肯定它正式收到的《宣言》文本中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產業的內容。於是,蘇俄使華代表說,北洋政府收到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是一個「誤本」。

中東鐵路是沙俄根據1896年《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一般稱《中俄密約》)與1898年《旅大租地條約》兩個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東北修築的鐵路線,是沙俄控制中國東北地區與爭霸遠東的重要工具。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後,因沙俄戰敗,將長春至大連段鐵路(後稱「南滿鐵路」)「轉讓」給日本,但沙俄仍佔有中東鐵路幹線,控制著中國東北地區的北部。顯然中東鐵路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與經濟利益,是中蘇之間的重大遺留問題。因此,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一成立,即派員同中國駐俄公使談中東鐵路問題。在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中具體涉及中東鐵路問題,是很自然的,不涉及這一問題倒顯得奇怪了。


重要人證、物證的出現

1951年,美國學者A·S·惠廷在一家圖書館中發現1919年莫斯科國家出版社出版的威廉斯基著《中國與蘇維埃俄國》一書。此書附有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其中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內容:「蘇維埃政府願將由沙皇政府、克倫斯基政府及霍爾瓦特、謝米諾夫、高爾察克匪幫、俄國前軍官、商人與資本家掠奪所得的中東鐵路及其所有租讓的礦山、森林、金礦與他種產業,無償歸還中國人民。」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寫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內容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俄文本。

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

劉澤榮

這個寫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的俄文本,是不是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正式文本的抄本,北洋政府收到的《宣言》法文本是否也是正式文本呢?回答都是肯定的。

據旅俄華工聯合會會長劉澤榮的回憶,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的俄文稿,最初是由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交給旅俄華工聯合會的,後譯成中文發表於旅俄華工的報紙《大同報》上,其中就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產業」的一段話,但1919年8月26日發表在《消息報》等蘇維埃報紙上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則刪掉了這一段文字。劉澤榮是當事人,事情又那樣重要與明顯,因此可以肯定劉澤榮的回憶是可信的,可惜這份《大同報》至今沒有找到。


蘇方對《宣言》的解釋不能令人信服

過去蘇方一直否認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有包含「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內容的俄文本,20世紀50年代初,惠廷發現威廉斯基的書所附的俄文本後,蘇聯歷史學家賈丕才承認有,但認為是一個「誤本」,他解釋說:「在起草宣言時,確實有一個草本,其中有一段文字說,蘇維埃政府無償交還沙皇政府以及克倫斯基政府等奪取的中東鐵路,所有礦山、森林、金礦和其他租讓。但是,這一文本未被政府批准。威廉斯基參加了宣言的起草工作,1919年他在莫斯科出版的一本小冊子中錯誤地公布了這個草本,而忽略了與正式文本校訂。1920年3月,這個文本交伊爾庫茨克電台用法語廣播,並於3月27日刊載在中國報紙上。」賈丕才的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威廉斯基是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的官員,在這樣重要的問題上犯了如此嚴重的錯誤,蘇俄政府是不會視而不見的。但蘇俄政府根本未追查此事,威廉斯基仍受到信任。同時還要看到,威廉斯基的《中國與蘇維埃俄國》一書是莫斯科國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如果作者在書中有如此重大的錯誤,出版社的編輯也一定會指出,並有責任加以糾正。

在此之後,1920年北洋政府正式收到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法文本,也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的內容,同上述俄文本內容是相同的。這個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法文本是正式文件,是由當時的蘇俄西伯利亞和遠東外交事務全權代表楊松請中國駐伊爾庫茨克領事館轉交北京政府的,並說明是受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的全權委託交辦的任務,法文本《宣言》除最後加拉罕簽名外,並有楊松簽字:「證明抄寫無誤」字樣。這個文本在台灣所藏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中,以及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中,均有發現。但蘇聯歷史學家賈丕才在《蘇中關係》(1958年出版)一書中未加說明,沒有提及北洋政府收到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沒有這一段「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的文字。實際上,當時蘇俄政府除通過中國駐伊爾庫茨克領事館遞交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外,同時還通過其他途徑遞交了《宣言》。遞交的這些《宣言》中均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的內容。後來蘇聯使華代表越飛與加拉罕說北洋政府收到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是一個「誤本」,但舉不出任何證據。

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

中東鐵路綏芬河站

退一步說,即使北京政府收到的《宣言》文本有誤,蘇俄政府也會很快發現的。因為當時北京政府曾通過駐丹麥的領事與蘇俄代表就《宣言》的內容進行過接洽,不僅當時中國報刊登載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的內容,而且當時中國社會各界紛紛致電蘇俄政府對蘇俄方面發布第一次對華宣言表示感謝的電報中也列舉了《宣言》內容,有些還引用了《宣言》中「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的文字。但是,蘇俄政府並未聲明加以更正。後來蘇俄第一個使華代表裴克斯來華後,也未對中國收到的《宣言》文本加以修正,他主張有條件地無償歸還中東鐵路,這就是說,既符合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的原則,又要照顧到1920年9月蘇俄第二次對華宣言對中東鐵路提出使用的要求。他說,「關於中東鐵路問題,蘇維埃共和國願依照歷次宣言將此路交還中國。此行使命,即與中國外交部商量將此路交還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之辦法,絕對不求取任何財政與經濟的利益」。這就是說,當時蘇俄政府認為中國北洋政府收到的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是正式文本,是沒有錯誤的。


蘇方否認《宣言》文本及其實質

蘇方首次否認第一次對華宣言中包含「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內容,是在1922年8月蘇俄使華代表越飛來華後。他說本團所存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並無此段文字,但他也無法否認北洋政府提出的《宣言》文本,於是他說:「中國政府於當時並未答覆此項宣言,亦未容納俄政府所提締結友誼之建議。且中俄關係一切問題,須在未來中俄會議內提議。」越飛的意思是說蘇俄方面已收回了所發布的《宣言》。

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

加拉罕

接替越飛的蘇俄使華代表加拉罕在此問題上的態度更是粗暴,他說:「北京政府在正式公函中,繼續本其愛好而堅持1919年宣言之誤本,鄙人殊不知其目的何在?若1919年宣言能略予中國政府以根據(姑不論許可權),使中國政府藉以對於宣言所允許者得向蘇聯政府提出要求,則此種堅持尚可了解。但1919年宣言,並未為中國政府造成若何許可權。蘇聯代表團在1923年11月13日致外交部之牒文中業經述明,中國政府未接受1919年宣言。」

實際上,當時北洋政府並沒要求無償歸還中東鐵路,甚至曾表示:「從前勞農政府首領雖屢次宣言將中東鐵路完全無條件歸還中國,然在我決不敢抱此過大希望。故所有前俄帝國政府暨人民所擔負該路之建築費,雙方應派專門委員並聘歐美專門人員,會同估定價值,中國政府擔任償還半數。至關係自滿洲里至海參崴一段鐵路,既連接遠東共和國領土,中國政府允與遠東政府運輸上種種便利。」應該說,這是合理解決中東鐵路的辦法,但即使這樣,蘇方代表越飛、加拉罕也均未接受。蘇方提出中蘇合辦中東鐵路,並且蘇方要掌握管理實權。後來蘇方雖然同意中方贖回,但提出必須用本國資本,蘇方清楚當時中國無資本贖回鐵路,並且說鐵路全部為蘇聯所有,要價很高。中國提出用發行庫券的辦法贖回鐵路,蘇方也未同意。因此,雖然1924年的《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規定中國可用本國資本贖回中東鐵路,實際上是沒有這個可能的,事實證明蘇聯方面也沒有交還的誠意,因為加拉罕曾明確地說過,蘇聯在中國東北要保持一定的勢力。

那麼,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為什麼要寫上「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呢?這是與當時蘇俄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列寧執行的國際主義對外政策分不開的。參加起草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的威廉斯基在《中國與蘇維埃俄國》一書中說,這是為了促成中國與蘇聯建立革命的聯盟。1921年7月,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顏惠慶在接見遠東共和國使華代表時還提到:「列寧當初曾有將該路(指中東鐵路)完全無條件交還中國之宣言」,可見無償歸還中東鐵路也是列寧的意思。後來由於國際情勢的變化,蘇聯國家政權的逐步鞏固,大國主義與民族利己主義思想滋長,表現在對待中東鐵路問題上,便是不願交還中東鐵路的利權。可見,後來蘇聯否認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中有「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內容,實際上是不僅不願無償交還中東鐵路,連有償交還也不願意,其目的是繼續實際控制中東鐵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中國自主轎車工業的風雨征程

TAG:文史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