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探索文化遺產保護新思路

探索文化遺產保護新思路

目前,在文化遺產保護方式上,中國主要是按照國際公認的保護規範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而中國的獨特歷史和國情也使中國在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理念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有所不同。為從理論層面探討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物質」與「非物質」概念,7月20—21日,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話與融合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此次會議旨在為國內外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學者創造交流機會,增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我國文化遺產研究進入新階段

文化遺產是人類創造的珍貴財富,是需要全人類保護和傳承的文明瑰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朱信凱表示,近年來,我國在全面建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也不斷地融入全世界的文化遺產保護運動。隨著我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國際化進程已變得不可逆轉,中國已成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力量之一。與此同時,獨特的歷史與國情也使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特色與經驗也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發展方向。

在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魏堅看來,從概念上,文化遺產可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促進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話與融合,就是要在搞清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的前提下,探討兩類遺產之間的關係。研究與保護兩類遺產的學者應加強交流與互動,將物質文化遺產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和利用等方面結合起來,推動中國乃至全世界在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多角度探索文化遺產研究新思路

魏堅以元上都遺址為例,闡述了何為遺產價值。他認為,元上都遺址的遺產價值不僅體現在保存完整的城牆和建築基址,還體現在其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座古代都城,其物質存在是客觀的,但其在世界上產生的影響卻是通過英國詩人柯勒律治的詩作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遊記而得以形成和擴散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非物質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會更強大、更久遠。所以,考古學者的責任不僅是探明這座古城的物質存在,更重要的是發掘其非物質文化價值。

石膏鑄模在傳播文化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這種作用常被低估。日內瓦大學教授鮑默爾認為,早在羅馬帝國時期,石膏鑄模就是創造希臘古典雕塑眾多副本的主要工具。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石膏鑄模從根本上促進了歐洲古典藝術品位的傳播,並成為文物學和藝術收藏的主要對象之一。石膏鑄模保存了古代雕塑的完好狀態,而且為那些未能保存下來的藝術品留下了記錄。未來有關石膏鑄模的文化遺產價值研究,將重點關注石膏鑄模被忽視的作用,並圍繞如何保護和展示石膏鑄模展開深入研究。

傳拓技術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承過程中起到過重要作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介紹稱,傳拓技術起源甚早。在攝影等現代技術出現之前,這種「保真」技術與從業者的雕刻水平直接相關。與這些藝術追求相聯繫的是從事拓片工作的拓工,他們與作為藝術贊助人的僱主之間,也有著較其他工藝門類從業者更為複雜的互動關係。

中國古史分期曾經是一個影響中國歷史學研究發展的重大問題。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陳勝前看來,中國古史分期的本質是探討社會組織形態的演變,上古史的相關研究尚付諸闕如。近年來,物質性的理論(簡稱「物性理論」)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在古人長期社會實踐過程中,主客體相互交融,而物性作為物質固有屬性,也逐漸融入了社會屬性,具有了指示時代特徵的意義。因此,可以用物性來對上古史進行分期。基於物性,陳勝前認為,中國上古史的文明階段至少可以劃分為玉石、青銅、鐵器這三個階段。而且,物性與社會權力形態之間具有密切關係,與玉石階段相應的是社會權力中的政治權力的崛起;青銅時代對應著一種新的權力,即軍事權力;到了鐵器時代,又增添了經濟權力。秦漢之後,在政治權力、軍事權力、經濟權力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意識形態權力,從而形成四權合一的形態。

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劍橋大學蒙古與內亞研究所聯合主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經濟學學科體系的演變趨勢
中國的發展將為世界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