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鎮江的宰相藏書家

鎮江的宰相藏書家

鎮江的宰相藏書家

鎮江的宰相藏書家

北宋的蘇頌和明代的楊一清都是有名的宰相,他們不僅是政壇上的常青樹,也是全國知名的學者,而支撐他們獲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學無止境,一生把讀書、編書、著書、藏書作為生活的主線。

鎮江的宰相藏書家

蘇頌出身在書香門第,父親蘇紳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曾官翰林學士、知制誥。蘇紳去世後,葬在京口。於是蘇頌也從泉州的同安縣遷至京口安家落戶。蘇頌年輕時就喜歡讀書,手不釋卷。慶曆二年(1042年)他考中進士,擔任過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宋哲宗登位後,出任刑部尚書,又任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著有《蘇魏公集》72卷。

鎮江的宰相藏書家

蘇頌在朝廷任職期間就與書有緣,他在擔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時,正趕上朝廷對國家藏書進行全面的整理,並專門置設館閣編書官員來從事具體的編書事宜。他和秘書閣校理蔡抗、陳襄,集賢校理陳繹等,分別承擔了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和秘閣的編書事。仁宗嘉祐年間,他奉命負責整理校訂以前的醫藥書,完成了《嘉祐補註神農本草》。稍後,他又編撰了《圖經本草》。因其整理藏書成績顯著,被授秘書監之職,負責統管國家三館秘閣圖籍之事。他在館閣任職長達9年,接觸和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他又積極開展各種學術研究,成為一個淵博的學者。他在創造水運儀象台的同時,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編撰成《新儀象法要》一書。《新儀象法要》是我國現存最詳盡的天文儀象專著。

蘇頌還是一個全國知名的藏書家。《嘉定鎮江志》中說:他在京口的家中藏書多達數萬卷,不少都是秘閣中未收藏的珍本。儘管如此,他還從秘閣傳抄書籍,規定每日抄錄2000字,並親加校讎。

宋神宗曾仰慕其藏書之富,問其「卿家必有異書,何以父子皆以博學知名?」他對曰:「吾收書數萬卷,自小官時得之甚艱,又皆親校手題,使門閱不墜,則此文當益廣」。呂祖謙《入越記》中談到蘇頌的孫子蘇仁中曾經給他看過一些好書,在藏書《管子》中的尾頁上有蘇頌親筆題寫的《書帙銘》,告誡子孫要「惟蘇氏世,宦學以儒。何以遺後,其惟此書。非學何立,非書何習。終以不倦,聖賢可及」(藏書紀事詩 26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在其離官歸鄉時,他的一些好友就會前來和他借書閱讀。當時,葉夢得在任丹徒尉,是他家的常客,此人喜好讀書,又熱衷藏書,到蘇頌家時,被其豐富的藏書迷倒,不時地會提出來向蘇頌借書閱讀的請求,蘇頌也表現出藏書家的大度,滿足了葉夢得的要求,同意他借回家閱讀和傳抄。對這一點,葉夢得很有感慨,他在成為蘇州葉氏藏書之祖後,也不忘蘇頌的恩德,常對自己的好友和讀書人坦言,自己的藏書中有不少都是來自於蘇頌的恩惠。

據《墨庄漫錄》中記載,蘇頌家藏的書畫作品也很多,其中有宋太宗賜的《易簡御書宋玉的《大字賦》、關羽的《上文帝表》、王右軍的《答會稽內史王述書》、王獻之的《秋風詞》等,皆稀世之寶。

楊一清到鎮江的原因和蘇頌差不多,他原是雲南安寧人,因其父葬於鎮江,就入籍鎮江。他天生聰慧,8歲時,就有讀書過目不忘的本領,寫文章一氣呵成,地方長官視楊一清為「奇童」,推薦到翰林院。明憲宗親自叮囑在翰林院中擇良師來教他。有了這樣的天分和讀書條件,楊一清考起科舉來很順暢,14歲中舉人,18歲中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山西提學僉事、陝西提學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都察左都御使、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最後進為首輔。

楊一清在歷史上曾經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皇帝,在雲南、江南、西北三次出任督撫,兩度進入內閣,執掌中央權柄,在明代政壇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在官場生涯中,始終保持了讀書人的本色,所到之處,以興辦書院為重,對登門的求學者始終是誨人不倦,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門下弟子考中解元、狀元的,獲封高官的多達百人。如考中解元的文學家李夢陽,中過狀元的「前七子」之一康海,官至吏部尚書的喬宇,入閣拜相的靳貴,都是他的門生。

楊一清閑居之時,就把精力放在著書和藏書上。他在鎮江擁有多處讀書樓,除了市區錢家山下居所內外,還在丁卯橋修建了「石淙精舍」;在黃鶴山下修建了「鴻鶴山房」。他一生勤於著述,最有名的是 《關中奏議》10卷。除此以外,還有《督府奏議》《綸扉奏議》《吏部獻納稿》《吏部題稿》《文襄石淙集》《通家雜述》《石淙詩稿》等。他還參與過《正德鎮江志》的編纂。

楊一清家中的藏書也不少,儘管沒有這方面的具體卷數記載,但我們從明代《京口三山志選補》的記載中可見一斑。《京口三山志補》說,明武宗皇帝到鎮江時,曾帶著太監張永、大臣張忠、蘇進、劉祥、朱周等到楊一清的家中特地臨幸,在他那裡住了兩天以示器重。武宗皇帝不僅在楊宅中的茂祉堂中和大臣飲酒賦詩,還在楊一清的陪伴下,專門到他的藏書室「邃庵」中看書,「入樓下遍曆書屋三間,良久出。」(京口三山志選補,5冊,2045頁)這裡的「良久出」很能說明問題,說明楊家的書不僅多,而且善本不少,否則不可能對武宗皇帝產生這麼大的吸引力,要知道武宗皇帝也是個通文墨之人,見過的好書無數。明代文學家、藏書家楊慎,在奉使路過鎮江的途中,曾專門拜謁楊一清,看了他豐富的藏書。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竹林七賢」對老子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業餘選手」給古籍整理帶來新生機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