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斗栱之於中國建築,猶如柱飾之於希臘羅馬建築;斗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築之變化,亦未嘗不可。

——梁思成

我國木構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干闌木構建築。那時的人們,就會將木構件按不同用途加工成樁、柱、梁、板,並採用榫卯結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干闌式房屋

隨著朝代的更迭、時代的發展,一座座凝聚著我們祖先智慧的精妙絕倫的木構建築拔地而起,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文化遺產。

最著名的莫過於紫禁城,大氣磅礴,恢宏壯闊。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我國最高的木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遼代釋迦木塔,結構精妙,巧奪天工。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被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中國古建築第一瑰寶」的唐佛光寺大殿,它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在五台山及中國沒有早期的木構建築」的斷言。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在我國,這樣美妙的木構建築,還有許許多多。而支撐著這些建築,讓它們能夠在千百年的風雨中屹立不倒的,就是斗栱。它上承屋頂,下接立柱,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徵,驚艷千年。

這就是藏匿於華麗屋檐之下、默默支撐了千百年的斗栱結構。

其實,斗拱的結構就是一種榫卯結構,那麼榫卯又是一種什麼結構呢?提及榫卯,它的作用可大了,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業領域的重要結構,基本涉及所有的工業製造,如建築、傢具和其他器械等。榫卯分為兩部分: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它可以在不使用釘子的的情況下,對器械進行加固。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斗栱的結構最複雜,也最簡單。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一塊像盛米的斗,一塊像挽起的弓。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鬥上置栱,栱上置斗,鬥上又置栱。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層層交錯疊加,不用一顆釘子、一滴粘合劑,只靠著羅列本身,就能牢固地組裝在一起。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因為斗栱的存在,中國木構古建築的屋頂得以出檐深遠、呼之欲出。林徽因曾說,如果沒有斗栱「盡錯綜之美,窮技巧之變」,就沒有中國建築的飛檐翹角,就沒有中國建築的飛動之美,就沒有中國建築「所謂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的玄妙」,從某種意義上講,斗栱之美造就了中國古典建築之美。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看似平淡無奇,默默處於建築的一角被人忽視,卻是整棟建築中最複雜的構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內檐下斗栱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布達拉宮建築的斗栱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東陽建築木雕斗栱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渠家大院門頭斗栱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雲南喜洲白族民居門頭斗栱

斗栱在我國古代建築中的應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斗栱的雛形。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是現存最早的斗栱實物。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漢代的石闕、明器也有大量的斗栱結構。如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漢明器中的陶樓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山西臨猗漢墓磚砌仿木結構斗栱

南北朝時期,斗栱形制逐漸趨於規範,並出現轉角式斗栱。北魏時期的龍門古陽洞北壁佛殿形小龕,是轉角斗栱最早出現的一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龍門古陽洞北壁佛殿形小龕

到了唐朝,斗栱的應用變得十分成熟。二分之一柱身的高度,三四米的尺寸,肩負起了重要的承重功能。此時的斗栱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僅是挑檐的構件,而是成為了建築水平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文提到的唐佛光寺大殿的斗栱,便是這種做法的典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梁思成和林徽因佛光寺進行測繪工作

到了宋朝,斗栱逐漸由大變小,它的作用逐漸由承重向裝飾轉變。但直到明代之前,斗栱的結構性作用仍大於裝飾性作用。而到了清代,斗栱大多隻作為裝飾構件排列在檐柱之間,成為等級制度的象徵,身份地位的標誌。

現代力學認為,這種頂上不固定、地下不生根的幾何可變體系,是站不住的。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國的木構建築,如果把所有的牆都拆除,建築主體依然能結結實實地站在那裡,甚至在10級地震中也能屹立不倒。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故宮專家曾帶著英國學者一起做了個實驗。按照1:5的比例,以中國古建築榫卯和斗栱的結構,複製出一棟微縮紫禁城模型,並對它進行地震模擬測試。從最開始的4級、5級,一直測試到10.1級的地震,整個模型持續而又劇烈的晃動,兩邊的牆體全部倒掉,眼看著整個建築岌岌可危,彷彿下一秒就會坍塌,可它卻穩當地立在原地,只是發生了輕微的位移。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這都是因為斗栱默默地支撐。斗栱一層一層伸展開,擴大了橫樑的著力面積,將大屋頂的重量向下傳給立柱,架起一座木建築。當地震來臨時,它好似彈簧般,在一陣顫抖後,又恢復成一個整體。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斗栱樸實無華,卻是建築生命的中流砥柱。這砥柱讓太和殿站了三百多年,讓應縣木塔在風雨中矗立近千年。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梁思成先生曾說:「斗栱之於中國建築,猶如柱飾之於希臘羅馬建築;斗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築之變化,亦未嘗不可。」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國家館以中國紅驚艷亮相,而這座博得無數人點贊的中國館,所採用的正是斗栱結構。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今天,很多人都在讚揚德國人的嚴謹。而看了工藝堪比汽車發動機的斗栱結構,你就會知道我們的祖先到底有多嚴謹。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不用什麼鋼鐵零部件,木頭就夠了。

繁複的樣式,簡單的解釋

時至今天,斗栱仍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必修課。斗栱,中國古建築的靈魂,它承接的不僅是椽、梁、柱、枋,更是中國建築的物理、心理、哲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