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混合雲不是過去的混合雲!

混合雲不是過去的混合雲!

文/青雲QingCloud市場副總裁 劉靚

雲平台的出現不是簡單的物理設備的替換,企業 IT 也不再是單體應用各個系統孤立發展,未來各行各業的頂尖企業一定是以科技和研發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數字化企業,而一個數字化的企業必須要實現 IT 基礎設施的平台化建設和統一管理,進而實現業務負載的自由遷移與伸縮,數據的流動與集中,應用的快速交付與迭代……在統一的基礎設施平台(可能是混合雲甚至多雲)基礎上,才能構建新型的業務中台與數據中台、DevOps 機制與真正面向開發的 PaaS 平台,進而才能真正具備基於快速應用交付與迭代能力的業務競爭力。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平台的概念也早已不再局限在數據中心層面,而是延伸到邊和端,應用類型也不僅僅面向人,還要面向物、面向流程。由此也需要網路支撐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智能連接。

在上述變化的大背景下,大家才能更清晰地理解青雲QingCloud 的產品與技術戰略,以及我們同很多雲廠商的區別。

首先,青雲構建的是一個包含三個維度的大平台,目標是完整支撐數字化企業的業務體系。

全棧(縱向):在服務層次上,縱向跨越 IaaS、PaaS 和應用平台的全棧雲架構,覆蓋眾多品牌的 ICT 服務能力;

全態(橫向):在服務交付形態上,以統一架構實現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和託管雲的一致化交付與管理;

全域(延展):在服務場景縱深上,集結雲、邊、端、網的一體化能力,實現全域數據互聯。

這個平台已經初具規模並且還將不斷壯大與成熟。藉由此平台,青雲進化到「廣義雲計算」時代,覆蓋雲、邊、端構成的全域數字化場景,通過智能 SD-WAN 實現高速的全域連接,支撐面向人、面向物、面向流程的各種類型的應用的快速交付,應用全域統一分發、管理與高效運行,支撐業務負載在全域的靈活遷移與伸縮,確保數據在全域的自由流動與集中治理以實現更大範圍的數據智能。

青雲QingCloud 解決方案及架構副總裁沈鷗在接受採訪時提到雲計算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落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提到雲平台不是簡單的物理設備的替換,而要在可靠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真正的「統一」和具備無限延展的能力。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我們拿某些廠商的解決方案來舉例就比較清楚了:

很多廠商推出雲服務的緣起來自於在商業上發現了雲計算巨大的市場空間,而在技術上沒有對其本質的深刻認知,進而要麼覺得基於各種開源項目(e.g. OpenStack)進行封裝,快速交付「產品」,解決「賣」的問題即可;要麼產品抽象能力不夠,陷入各種定製開發的困境;要麼不同的私有雲項目基於不同的技術棧和無法統一的產品版本,導致更多孤島的產生;要麼用打補丁式的方案強行拼接混合雲。這些做法本質上來說都是只見眼前不知未來。市場終有一天會發現所有為賣貨而開發的「雲」都是臨時解決方案,買家和賣家都會為此付出昂貴的學費。在這一點上,在分散式存儲領域問題類似。能否看到本質,與廠大廠小無關。

「平台」這兩個字有千鈞之重。這一點相信很多自行建設過 OpenStack 和 K8S 集群的企業會有深刻的認識。貌似基於開源項目,這種平台級的系統建設起來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如沈鷗所說能夠經受住各種惡劣環境的考驗,那就太困難了,非專業的廠商是無法實現真正的「工程化」和「產品化」的,只能不停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永遠不知道未來還會存在什麼問題。缺乏工程能力,還會導致無法從底層架構層面系統設計與優化,補丁打太多的系統,再也沒有人敢動了。更重要的是,這些自建和維護系統的工作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潛在成本,企業除了培養出一個特別適合雲廠商的雲計算團隊之外,並沒有實現其他價值。所以聰明的企業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專業廠商的平台產品,而不是自建。同理,都是雲廠商,因為對雲的認知程度不同、技術積累不同、工程化能力不同,交付的平台健壯性也是截然不同的。大家的產品都「能用」,但是「可靠」這一點上青雲有著極大的自信。

雖然在公有雲業務方面,IaaS 已經不是產品級賣點所在,但是青雲的 IaaS 依然在不斷升級和強大(比如SDN已經升級到4.0版本),為什麼?就是基於上述原因。

其次,為什麼我們推出了那麼多的獨立產品線?作為一個年輕廠商,有多樣的產品進入更多的市場,當然為我們爭取到更大的市場空間。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青雲的戰略真的是要成為那麼多獨立產品廠商么?產品和平台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這就涉及到青雲戰略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解耦。雖然雲計算與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企業的共識,但在真實的世界裡,企業 IT 的歷史、現狀,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方向都是有著極大差異性的。有的企業從小型 IT 系統、虛擬化場景開始,到雲就緒,到統一基礎設施雲平台建成,到成長為大型集團雲甚至行業雲;有的企業有著複雜的 IT Legacy,要在基礎設施和應用兩側逐步改造,再進行融合;很多企業還不清楚如何轉型,但迫切需要降低成本和運維壓力……雖然我們看到的終點是一致的,但路徑與速度卻千差萬別。這種千差萬別對應到廠商的Offering 上就意味著要給予充分靈活的解決方案。

靈活到什麼程度?公有雲是一種非常完美的思路:平台上各種組件可以自由組合,企業按需選用,還能滿足充分彈性的需求。然而對於業務規模快速增長的企業來說,公有雲很貴,年消費動輒佔到營收的10% - 20%,這種壓力是很難承受的;還有很多企業因為合規或者觀念問題不能使用公有雲怎麼辦?希望通過混合雲和多雲實現容災怎麼辦?……

私有雲和混合雲的市場是真實存在並且不斷快速增長的。尤其在中國。那麼我們私有雲怎麼做才能夠像公有雲一樣能提供充分的靈活性呢?完全根據項目定製化開發?這是條死路,最多成就一家外包公司,而無法成為巨大的平台。交付一整套雲平台?說好的個性化需求靈活滿足呢?唯一的方法只有平台解耦實現核心組件的標準化交付。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能理解我們在研發上的不容易了,既要高度產品化,又要實現產品與平台的一致化,才能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為各行各業、各種場景的解決方案交付充分的靈活性。

所以說,一個充分解耦、可分更可合的大平台才是能夠同時滿足統一與靈活的最佳平衡點。這是青雲最核心的競爭力。

青雲既是一個全維雲平台,也能夠實現更超級的「混合雲」能力,原因就是「可分可合」:

數據中心場景,狹義混合云:公、私、混、托一套架構與一致體驗,統一雲管理平台,基於容器的混合多雲PaaS 平台,讓企業的基礎設施真正實現統一建設與管理;

狹義混合雲走向全域:全域智能互聯,數據流動與集中,雲、邊、端全面實現數據智能;

平台軟體與多品牌硬體的混合:天生軟體定義,標準交付與硬體兼容,讓客戶擺脫廠商鎖定;

不同類型應用在全域的混合併存與統一管理:虛擬化平台與容器平台並存,支持單體應用、Mini Service、Micro Service 三種架構並存,提供敏捷開發與持續交付環境;完整的容器平台加速應用交付與迭代;多雲應用管理平台支持各類傳統應用及新型應用的全域應用統一分發與管理,助力應用全面雲化轉型;

企業不同業務系統的混合併存、混合發展路徑:統一平台與充分解耦,標準化交付分散式存儲、容器平台、邊緣計算與IoT 平台、SD-WAN 等通用產品,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階段、不同路徑的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可分可合,有力支撐企業 IT 從局部改造到雲就緒到集中平台到集團雲到行業雲的全部成長過程;

平台與各類專業廠商產品與方案的混合:高解耦、標準化、易集成的開放平台,與專業廠商(PaaS 廠商、ISV、SI 等)的產品與方案的自由整合。

這裡提到的「混合雲」已經是一個多維的概念,遠不止「公有雲 私有雲」這麼簡單。你可以理解為企業在 ICT 基礎設施與開發平台上的終極自由。

對於企業來講,雲根本不是目的,雲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業務的發展、創新的發生才是根本的價值。今天採購的所謂雲平台或者混合雲,接下來發現系統是無法自動化運維的,集群是無法快速擴容的,平台是無法無限擴展的,技術棧是不統一的……不用說數據的自由流動與集中、業務負載的自由伸縮與遷移,就連基本的運行和維護都帶來了一堆新的問題,一個效率平台反而影響了效率,這就是「臨時解決方案」的風險。

總而言之,因企業數字化轉型現狀與路徑之不同,我們提供「分」的自由;因數字世界未來終極目標之統一,我們提供「合」的保障。青雲的願景是「雲之基石,自由計算」——以廣義雲計算能力打造數字世界基石,統一架構與高度解耦實現全場景自由計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頭條 的精彩文章:

Salesforce 落地中國

TAG:雲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