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燒·藍

燒·藍

東方。生活。美學。

最美微雜誌

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景泰藍的製作工序之一。

(發藍)燒藍

通常是指鹼性氧化性溶液的氧化作用,在鋼鐵製品表面形成一層藍黑色或深藍色磁性氧化鐵薄膜的方法。

燒藍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

燒藍工藝品

燒藍工藝又稱點藍工藝、燒銀藍、銀琺琅,是以銀作胎器,敷以琺琅釉料燒製成的工藝品,尤以藍色釉料與銀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燒藍工藝不是一種獨立的工種,而是作為一種輔助的工種以點綴、裝飾、增加色彩美而出現在首飾行業中。燒藍工藝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銀藍的色彩具有水彩畫的透明感,別有情趣。燒藍的「藍」是燒制後形成的類似低溫玻璃的塊料。

銀燒藍又稱銀胎琺琅,是以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琅釉料填於銀胎花紋上,經過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溫多次燒制而成,作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13世紀末,由義大利工匠發明,14世紀法國巴黎出現了多彩的透明琺琅器。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實物是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的銀燒藍五福捧壽八方盒,已有寶藍、淺藍、淺綠、紅、黃、白等色琺琅,透明性良好、色調爽朗透徹,屬於成熟期產品,故其起源應不晚於17世紀末。景泰藍工藝與燒藍相似,不過由於藍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藍最終形成的「藍」沒有燒藍那種水彩般的透明。

早期的銀燒琺琅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為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我們是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們的名字。

直到清晚期,民間銀鋪才開始燒制這種器皿,銀胎琺琅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琅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5種。

銀胎琺琅工藝多用來製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擺件,製品可以根據需要鑲以瑪瑙、松石等做裝飾。「銀」作為貴金屬具有貴重和堅固性,而琺琅釉料晶瑩、光滑極具裝飾性,同時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蝕性。

作為宮廷陳設用品,它能為宮殿增添色彩,作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尊貴地位。

燒藍工藝品

燒藍工藝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制器:將銀板錘成或製成器胎,胎面上有銀絲掐出的各式花紋圖案,並焊接成形。

一次清洗:將銀胎置於一份硝酸鈉溶液中(硝酸鈉與水的比例為1:10)。

烘乾並加熱:將銀胎放入電烤箱內烘乾,並加溫織700℃,待銀胎整體燒成紅色後取出。

再次清洗:將燒成紅色的胎體放入配比好的稀硫酸溶液(硫酸與水的比例為1:10)泡或煮3-5遍,直至胎體和紋樣焊接處,胎面及花紋上的污垢全部清洗乾淨。

敷點釉料:在乾燥的胎面和紋樣上敷點釉料。

燒制:將敷點釉料的胎體放入爐火中燒製成器。

圖片及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任編輯:喜雨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為西風東韻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有一種愛,叫設為星標。

中國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生活美學傳播機構之一

每日分享最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新鮮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風東韻 的精彩文章:

審美,是一種自覺
90後插畫師筆下的民國美女,美到忘記呼吸!

TAG:西風東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