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寒濕和脾虛濕熱,各有什麼區別?
脾虛寒濕和脾虛濕熱,都具有脾虛濕浸的特點,即納食少,腹脹,飯後加重,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頭身困重,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濡緩等症。
如果兼寒濕困脾,則中陽受阻,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
如果兼濕熱蘊脾,則腹部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發黃,或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齒痕舌:舌體的邊緣見牙齒的痕迹,即為齒痕舌。
主病及相關研究: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主虛證。若舌質淡白而濕潤,所為脾虛而寒濕壅盛。齒痕舌的成因,多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阻於舌而古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因痕,故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一方面由於舌體水腫,屬脾之陽虛而濕盛,另一方面由於舌體肌肉鬆弛,張口不足,屬脾之氣虛。
齒痕舌主病: ——淡白濕潤而有齒印,屬寒濕壅盛; ——淡紅而有齒痕,屬脾虛或氣虛; ——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多屬濕熱痰濁壅滯;總之可分成氣虛與陽虛丙型:
(1)氣虛型:脾氣虛弱,主證:舌質淺談,舌苔薄白,舌體胖嫩,舌邊齒痕,面色恍白或痿黃,氣短懶言,頭重身腫,倦怠乏力,自汗,飲食減少,食後腹脹,泛惡欲吐,大便溏瀉,脈細弱無力。治則:補中益氣。
(2)陽虛型:主怔:舌質談白,舌面濕潤多津,或舌面水滑,舌體圓大胖嫩,邊有齒痕。面色蒼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納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溫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見浮腫,脈沉微。
治則:辛溫補陽。常用的中成藥有:人蔘健脾丸、參苓白朮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中國正常人的面色微黃,略帶紅潤,稍有光澤,中國醫學稱之為「常色」。病時,面色色澤發生變化,稱為「病色」。
中國認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為肝病,色赤多為心病,色黃多為脾病,色白多為肺病,色黑多為腎病」。這種說法揭示了面色和健康的一些內在聯繫。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澤」兩個方面。一般來講,不論什麼顏色,如鮮明,榮潤,表示病變輕淺,氣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氣大傷。
下面就病態面色作一些簡要的介紹:
1、面紅:
多為熱症。高血壓患者面部紅光滿面。結核病患者由於低熱,兩面顴呈現緋紅色,特別以下午為甚。紅斑狼瘡患者的面頰出現對稱的蝶型紅斑。赤色見於頤(面頰及腮)上,是心臟有病。煤氣中毒時,面部也泛出櫻桃紅色。如面色通紅,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見於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性疾病患者。
2、面黃:
要區別由疾病引起發黃或進食引起的發黃。食胡蘿蔔過量或小孩子吃橘子時,鼻旁會發黃,停食後即消退。如果不是進食引起發黃,則面黃最多見的是黃疸病。如鞏膜及全身都為黃色,多見於黃疸型肝炎,膽道結石,膽囊炎,膽囊癌和胰頭癌等病症。
鉤蟲病病人由於長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黃,俗稱「黃胖病」。中醫認為,黃色鮮明屬於濕熱,黃色晦暗多屬於寒濕,面色萎黃,多為心脾虛弱,營血不足,面黃浮腫為脾虛為濕。此外還有瘧疾,藥物中毒等,也呆引起面黃。
3、面白:
健康人的臉色是白裡透紅,經常不出門在家裡呆著的人皮膚也白,可病態白是色如白蠟。比如在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虛寒病症,貧血及某些肺病患者,里寒的劇烈腹痛,或外寒的惡寒戰慄重者,可見面色蒼白。肝病見白色為難治之病。白色見於兩眉之間,是肺臟有病。
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慢性腎炎等患者的面色,較正常人蒼白。鉛中毒時,患者以面色灰白為主要特徵,醫學上稱為「鉛容」。寄生蟲,白血病等患者,長期室內工作及營養不良者亦見此色。腸道寄生蟲病,面部可見白點或白斑。
此外,出血性疾病,經常痔瘡出血,婦女月經過多,也會造成面色蒼白。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環受阻,也會臉色發白。中醫認為,面色蒼白屬於虛症和寒症。如有些人,面色較白,體型肥胖,中醫稱這些人為氣虛,或陽虛之體。這些人儘管體胖,但體質較差,容易得感冒。
4、面青紫:
一般說來,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窒息,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現面色青紫。胃部或腸部之痙攣性疼痛,蟲痛,膽道疾病引起的膽絞痛時,可使面色青紫。肺結核病晚期,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和嚴重肺炎病人,面色常鐵青。小兒高熱,面部出現青紫,以鼻柱與兩眉之間較為明顯,是將發驚風的預兆。此外,忍受某種劇痛時,面部也可隱約顯出青晦氣。
5、面黑:
是慢性病的徵兆,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變,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現面色變黑。病情愈重,顏色亦愈濃。
古語云:「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庭」在顏面部最高位置,即額部,此處出現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號,病人常會衰竭而死。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砷劑,抗癌藥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變黑,但一旦停葯後又可恢復正常。中醫認為,面色黑為腎精虧損,可用補腎藥物進行治療。
中醫脾虛證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長期的臨床觀察,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等,在治療方面積累了點滴經驗,現略述如下:
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朮散化裁。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